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钟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钟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钟繇的字?
钟繇(151-230)三国魏书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或作许昌人。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即位,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转平阳乡侯。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卒谥成侯。工书法,书学曹喜、刘德昇、蔡邕。其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
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后人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是“元常”。
《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注引曾廷枚《香墅漫钞》卷二说:锺繇,字元常,取《皋陶》“彰厥有常”之义。
繇同陶,非由音也。同样还引用潘眉的话:繇,音遥。
《史记·东越传》“繇君丑”《索隐》“音摇”。
《吴太伯世家》“子周繇立”《正义》“音遥”。
《汉书》“徭役”字,悉作“繇”,《国志》(《三国志》)亦多作“繇”,其作“徭”者,后来俗本所改。
杨慎称:锺繇字元常者,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
今多以“繇”音“由”,非也。
《晋世说》(《世说新语》):庾公谓钟会曰:“使以久望卿,遥遥不至。”大概是举其父之讳来嘲讽。
钟繇的字是元常。
锺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葛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
锺繇出身颍川钟氏。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到掌权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时,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曹魏建立后,拜廷尉卿,再迁升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人称“锺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锺繇去世,谥号为“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
在书法中“钟”的繁体字“鐘”和“锺”有何区别?正确该怎么用?
鍾和鐘两个字的字义不同,前者用于姓氏、地名(如“鍾山風雨起蒼黄"),鍾意、鍾情、鍾愛等。后者是鐘聲、鐘錶、時鐘等。
我用繁体字回答,以示区别在简化之前两个字的不同用法。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钟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钟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