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献之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王献之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王献之,谁写的小楷更好?
王羲之的要胜过王献之,王献之自认为自己书法超过了自己的父亲,但是同时代的书法家虽不明说,但是都觉得王献之不及其父。
王羲之作为父亲也是王献之的老师,在王献之书法的成长道路上可谓是最重要的人了。当然在众多儿女当中,王羲之也最看重王献之,从小就说“此子成人必定不凡”,果然,在唐太宗在位之前几百年之间,王献之的名声一度盖过其父。但是经过历史的筛选最终王羲之还是稳稳的坐在了书圣的宝座之上,一坐就是几千年,至今无人撼动。当然王献之也后期也成长了,与其父并称二王。
其实早期王献之未出名之前就自以为是,问其母,我与父亲谁更胜一筹?母亲指出了他的缺点,他才恍然大悟,更加发愤图强。但是王羲之也没闲着,依旧刻苦练习。
在这里我们不否认王献之的刻苦努力,修为也有提升。
但是试想一下,在一个赛道上,前面的运动员一直在努力快速的跑,而且早已甩你500米远的距离,你在后面也是跟他一样努力的跑,但就是怎么追也追不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家同样努力。
你要超过他就必须付出比他很多的精力。王羲之和王献之就处于这种关系。
而且王羲之作为王献之的老师,学生的什么问题他看的一清二楚,并且也了解自己儿子的个性,做了针对性的辅导,将他的潜力开发出来,所以王献之突破其父字字独立的形式,创新一笔书,最有代表性的像“鸭头丸帖”。
而我们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恰恰王羲之就走的是这一路线。所以,在王献之疯狂圈粉的两百多年间,王羲之不要急,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当历史重新认识王羲之时才知道,什么才叫尽善尽美,什么才是自然天成。
王羲之比较出名的小楷是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东方朔画赞,佛遗教经等,王献之出名的是洛神赋十三行,其实各有各的喜欢,练谁的都可以,我比较喜欢大王的黄庭经些,觉得笔画结构更活泼
二王的代表书体是行、草书。他们的楷书各有特色。王羲之楷书为当时书界树立了一种风格典范。但随历史发展而成为型制的楷书,以楷书四大名家欧颜柳赵为最。小楷是赵孟頫出名。
王羲之书法其笔法
王羲之的书法其笔法,他是把笔从外往里转,启功、于右任、溥心畲的笔法也是如此。
王献之书法其笔法
王献之的书法其笔法,是两边都转,在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之间,就是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
“二王”爷儿俩书法的共同之处是在于他们的创作精神
王羲之与王献之爷儿俩的书法,特别是小楷也有着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与东晋其他名人一样,***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为,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一言以蔽之,潇洒。
潇洒与风流是“二王”书法思想面貌之真实写照,也是“二王”书法之艺术风格。而“二王”的这种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元、明时代有很多名人效仿。
欢迎关注
王羲之第一,王献之第四
这个问题如果想做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建议参考历代书家、评论家给出的答案;其中唐***年间书法家、书论大家张怀瓘在《书议》中对王羲之、王献之楷书、行书、章草、草书的成就早有排序,可以作为重要参考,现摘录原文如下:
逸少第一,元常第二,世将第三,子敬第四,士季第五,文舒第六,茂宏第七;
行书
逸少第一,子敬第二,元常第三,伯英第四,伯玉第五,季琰第六,敬和第七,茂宏第八,安石第九;
章草
子玉第一,伯英第二,幼安第三、伯玉第四、逸少第五,士季第六,子敬第七,休明第八。草书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质,不剖断,从此为少也。有椎轮草意之妙,后学的渔猎其中,宜为第一。
草书
伯英第一,叔夜第二,子敬第三,处仲第四,世将第五,仲将第六,士季第七,逸少第八。
文中逸少就是王羲之,子敬就是王献之,真书就是楷书,而王羲之并没有大楷传世,“逸少第一”,“子敬第四”,所以如果比较小楷,王羲之超过王献之;在诸多书体之中,王献之只有草书超过了王羲之,唐代杰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是更推崇王羲之的。
书法家王献之生平?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隆安元年(3***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王献之因长期服散致疾,为避娶新安公主,又曾灸足,导致落下后遗症,最终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是哪个朝代?
东晋。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2]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从小受到家族的影响,王献之在书法上,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家里排行老七,六个哥哥虽然书法都有成就,但最成功者却是王献之。除了过人的天赋,他靠的更多的是勤奋!十多岁时他的字就写的有板有眼,就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五年应该可以了吧?”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大缸水说,你写完这十八大缸水也许练好了。“用尽三缸水,一点象羲之”,可想他练字有多勤奋!王羲之行书凌空切入,其“骨法用笔”创造行楷体。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古来能书人名》),其笔法上除了父亲的“内擫”,更多了“外拓”,因而创造了行草体,唐初以前二百年的书坛一哥就是王献之,风头一度盖过其父,可想而知王献之的书法有多成功!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代表作品有《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
王献之因长期服散致疾,为避娶新安公主,又曾灸足,导致落下后遗症,最终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对于王献之书法上的成就,个人觉得跟各个领域取得了不起成就的人一样,不外乎有先天遗传,后天影响(环境,个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先天遗传,我想其父王羲之的书法上面的优良基因,多少也会传给王献之一些,至少起步会比常人远一截;后天学习培养部分,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当时社会风气,文化盛行,世人对书法艺术的尤为追捧(天时);家庭环境,王献之从小在书法世家(地利)成长起来,长期受到其父每天进行书法创作的熏陶(耳濡目染),对其在书法造诣的取得,一定也有大的助力;最后还是感觉跟王献之个人(人和)对书法艺术的兴趣,热爱与长期不懈努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试想当代也不是有不少人,小的时候被称为“神童”的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最后长大后变成了“普通”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献之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献之字体楷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