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隶书和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隶书和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隶书和隶体有什么区别?
隶书和隶体没有区别,有人称隶体,有人称之为隶书,教材中称隶书的占主流。但隶书从形成年代上是有一定区别的,隶书是由秦小篆演变而来,所以隶书逐步去小篆化笔法,由长方演变为扁方,由中锋用笔逐步发展为方圆笔结合的字体,特别是蚕头雁尾,形成隶书独有风格。
为什么篆书与隶书的变化这么大?
从篆书到隶书,简化了汉字笔画,使得书写更便捷,对当时记录、传递信息起到了节省时间、书写方便的积极作用。汉字的演变是一个自然而然地过程,无论隶书还是草书的出现,都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隶书到草书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使书写更加快捷。即使字体的演变与工具有一定关系,但个人觉得工具绝对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篆书演变成隶书的过程,一方面是为追求便易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工具(毛笔和竹木简)的进步演变有关。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没有严格意义的正解,一般涉及到这种模棱两可尚难以定论的问题多不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不能毫无根据的臆猜。
不过据张志和在《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一书中谈到了篆书演变为简隶的问题。作者认为篆书演变成隶书的原因,就是一方面是由于秦代“管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另一方面就是材质的改进与材质竹木的纹理的因素所致。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篆书通过逐步的增损笔画,变圆为方,变曲为直,改连为断,省减偏旁部首,与结构上突出横画的笔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成后来的隶书点画造型的。 张志和在书中对于材质的演变带来隶书书法造型形成的可能原因说是由于竹木简材质纹理本身的形质所造成。大意是说,竹木简的纹理多为竖向排列,毛笔在上面书写时因横向与竹木的纹理作近似与垂直交叉运笔,所产生的摩擦力使得横向笔画较短,而竖向笔画是顺着纤维纹理直行而下,故形成了简书的特征。后来人们在这时的演变过程中又逐步有意无意的努力控制住竖向笔画的过度延长,与这种模糊的意识下,又逐步改变成了扁横的字体形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秦汉之际,阴阳五行思想盛行,无论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遵循阴阳五行的生克道理。隶变和楷化正是按阴阳五行之法改造的结果,无论是笔画还是结体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是简化的结果,正是在汉代的改造,才称为汉字。
任何一种书体,发展到成熟以后都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草化、一个是更加标准化。
篆书和隶书变化为什么这么大,我们平时看到的事实也是这样,根本看不出二者有什么联系。
这主要是因为:
你是拿成熟的小篆和成熟的隶书做比较。
就像你拿一只猴子和人做对比,不是说人是猴子变得吗?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你忽略了中间数万年的演变。
同样,作为书法也一样,由隶书到篆书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是一下子就变出来的。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属于古文字,隶书之后包括隶书都属于今文字。
篆书和隶书之间有一个很长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中书写的一种字体叫“古隶”。
这种字体是由篆书发展而来,是篆书的一种快写,它的结构仍然是篆书的结构,只是为了方便书写,把圆转变成了方折,把弧线变成了直线,
早期的古隶与篆书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只是在书写速度上加快了,字形也没有变,可以说是篆隶相参的,现在很多书法家其实也会篆隶相参,这个是可以的,有出处。如上图,云梦睡虎地秦简。
但是,随着古隶的不断简化,篆书字形也由复杂变的简单了。
小篆和楷书变化不大,就是丿捺和横折竖和竖折横的关系。而隶书来源于简书特别是楚简,在战国时代是有六国文字的,以秦齐楚差异大,楚和吴越的鸟虫文也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是以秦大篆为主的改成小篆,六国文字全部作废,可惜秦统一的时间太短,到了汉隶的出现,在简书里面有很多的简化的六国文字,于是形成异体字(非标准),所以它和小楷字(繁体)还有很大的差异。
秦隶和篆书的区别?
秦隶和汉隶都是属于隶书,而篆书则是汉文字初期形成时文字,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鐘鼎文等都属于大篆。秦朝宰相李斯对秦以前的篆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鐘鼎文),进行了改进,统一。统一后的篆书字道粗细一致,字形修长,被称为小篆。而秦隶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一期出现的一种隶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隶书和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隶书和小篆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