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过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过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楷书过渡行书最好的碑帖是什么?
一、《圣教序》是王字的精华。此帖是怀仁费时24年,从1500多本王羲之法帖中拼凑而成,可以说字字珠玑。
二、《圣教序》字数多,近2000字,相当于王羲之的字库,能全面地学习王字。
三、历代临习《圣教序》的书家较多,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临作,这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圣教序》的参考。
临习《圣教序》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学习王羲之的其他法帖。因为《圣教序》毕竟是集字,行气稍差,可参考其他法帖解决这一问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邀。根据本人学书法经历和体会,推荐《智永真书千字文》。从楷书到行书有一个大的飞跃,学行书的必习王羲之《兰亭》和《圣教序》,但从楷书直跳而练多不适,用笔难以把握,而智永真书能让楷书和行书相联,其书既集王书之宗,又展书法之美,有天下第一法书之称,是习书的好范本。
从楷书过渡行书,绝大部分习书者是从《圣教序》入手,而《圣教序》是碑刻,启功先生说"师帖不师碑"。他主张师法古人墨迹,认为碑刻要经过刀刻,再加多年风化剥蚀,不易见其原貌,墨迹则可看出古人如何运用笔墨,师墨迹可以得自然灵活之气。他自己则曰"半生师笔不师刀"。
而且,我们初学《圣教序》,都会有笔法看似简单,其实起,承,转,合技法相当丰富,笔法多变,一个"点"就有十多个写法。所以我们必须像上中学时那样,有课本为主,同时也要有参考书以借鉴,在临《圣教序》时.一般有这样几个笔法结构来自于王羲之的帖来协助临写,
一是《智永千字文》,这个也是启功先生最早临习的帖子,所以喜爱启功风格的可以参考,《智永千字文》墨迹保存最久的法帖之一。他的书法,结体精严,笔画清俊潤健,结体轻重错落,风神俊朗而雅俗共赏,具有鲜明的王羲之笔法特点。
一个是赵孟頫的《临兰亭序》,赵孟頫特点是对王羲之笔法全面掌握后,又能化繁为简,再一个赵体字也有楷化行书之说,所以能在初学时给人以很多启示和笔法帮助。
再一个有《王铎临圣教序》,如果喜欢王铎甚至米芾书法的,可以临习,因为王铎书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王羲之和米芾的笔法,
还有一些书帖也很优秀,可供楷行书的过渡。
如薛绍彭,用笔洗练,特别是他著名的《***山诗卷》
比如李邕的行书,素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美称。
非常感谢邀请。楷书学习柳公权,从楷书过度行书最好的碑帖是什么?应该说,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很难下一个定论。我就是初学柳体,但反复临摹很多行书碑帖后,也找不到出路在哪里。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现在流行宗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很多人都奔“二王”而去。造成了千人一面,而且,还都“乐此不疲”。***如,让我重新来审视和看待这个问题,从自我的角度来看,认为宋行书四大家之一黄庭坚,还是比较理想的适合过度。因为,接近柳公权的楷书用笔和结构特点,用笔都是骨力劲健、神瘦刚毅,结构都是中宫紧密、八面张扬,自认为可以一试。当然,这也是我一家之言。在黄庭坚之处,进可学其草书,上可溯源唐、晋,下可追寻明、清。另外,柳公权本身也有行书传世,也可参阅学习。总之,方式、方法不同,路径也各不相同,有的走的辛苦,有的走的顺畅。但只要“取法乎上”,就一定有所收获。
书法学习过程中讲求循序渐进,急不得,只能慢慢一步一步学习。楷书以唐人为极致,上可追魏晋,唐以后的楷书就不值得一提了。唐人楷书之中,以今天的审美标准和对书学艺术的审美来看,颜筋柳骨也慢慢淡出视野。颜、柳的楷书虽然筋骨扎实,但是多了一些呆板和媚俗气息,用来打基础还可以,但作为学习不是首推的法帖了。
唐代的书家都是取法于魏晋二王,在二王基础上进行改变创新,颜、柳自然不例外。所以,说到由楷书向行书的过渡问题上,还是回归到二王一脉。二王书风中,出现最早的具有行书笔意的楷书作品就是隋代智永的真书千字文。笔法是典型的二王体系,虽是楷书,但笔画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灵活,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前训练行书的连贯。是在由楷书向行书学习转换过程中,最佳的学习教材。
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二王一系是始终贯穿着几千年书法史,哪怕是颜真卿一系的篆籀行书,也是由早期受二王影响,后期自己改变创新而成。所以,智永千字文不失为最佳的楷行过渡的首选范本。只是楼主所说的所学柳体,个人感觉可以换帖学习,比如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的法帖也都是很高的取法,不一定拘泥于传统的颜筋柳骨,这样也便于后期行书的学习。
从楷书过渡到行书,为什么总是写不好?
从楷书过渡到的行书,是自然流露的真实反映。如果你覚得写不好行书,将正明自巳楷书的运笔还没达到行笔自如的程。如果这时过渡到行书,更难,更是急于求成的情绪表现。希专心写好楷书,才会水到渠成。
这种情况与初学书法时选择的范本有关系。例如,之前练的楷书是《九成宫》、《玄秘塔》之类的碑帖,属于特殊场合使用的工艺字,快速书写性欠缺,因此,当练习行书时,会感觉过渡特别困难。主要原因是,这样的碑文字体个性过于突出,笔性与行书不兼容。另外,原来练楷书的时候,若执笔法不正确,笔法动作不规范,尤其是笔画起止处都是描画出来的……这种近似美术字的写法,也是导致楷书与行书手法转换难的重要因素。
再就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楷书基础,当练习行书的时候,不能直接选个行书帖照着写,首先要考虑兼容性问题,其次要对行书技法有所了解,所以,在正式练习行书之前,必须要有过渡性的笔法练习过程,重点调整好笔性手法。
初学行书,不宜练《圣教序》,里面有楷、行、草三种技法,基本功很薄弱的话练不了。应选择赵孟頫《崇福寺》、文徵明《朱懋功》这样的作范本,容易上手。如图:
有关行书训练方法简单介绍一下(举例子)。
♥科学合理的执笔姿势是写好行书的前提条件,如图:
♥写行书以指法为主控制笔锋姿态,同时,需要悬腕或悬肘书写,画写各种线段是必要的。通过画写曲线、萦绕线、波浪线,练习指法、腕法、肘法协调性,感受提按、驶转、节奏、速度……如图:
♥行书笔画练习,同一个笔画连续写两三个。行书的偏旁部首练习,按照左旁、右部、字头、字底分类,每个连写两遍。找到写“连笔字”的感觉。如图:
♥临摹方法非常关键,行书书写速度比较快,如果照着写,结体不好把握,因此,应该近距离对等练习,便于校验。***用先摹后临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先用摹帖法反复熟悉笔法、字法,而后再用临帖法精研神***、韵律。如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过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过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