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酒醉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酒醉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醉酒后写出来的书法,跟平时会有多大区别呢?
我是四为堂主人解疙瘩。我来试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肤浅认知。
我承认醉酒之后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会与平时的水平有差别。毕竟酒之为物,乱性之王,一定会对人们心手神经产生极大干预作用,不过是不是都是正能量就不一定了。
我不喝酒,没有醉后写字的体验,不过我感觉如果让我喝醉后去写字的话,多半不能像李白作诗那样才思泉涌,斗酒诗百篇而且篇篇皆精品。反而很有可能是胡抹乱画,篇篇皆废品,浪费纸墨而已。
李白是天纵奇才,性情才情是个特例。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酒成就了李白。而有些人恐怕醉酒后反而什么都干不了呢!
王羲之所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在这样一种微醉或者半醉半醒的状态下写就的千古名篇,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所写非常震惊,又反复写了数十遍也比不上当时写的这一篇。
从这个奇迹产生的过程也证知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借用曲水流觞这样一种方式来举行雅集活动,也是因为酒的确具有一定的放松神经、助推***灵感、调动创作欲望的作用,以达到物我两忘、心手双畅的目的。
从古至今,酒后诞生的书法名篇还有很多,比方说:被称为“癫张”和草圣的张旭的《肚疼帖》、怀素(醉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爱酒歌》、赵孟頫的《酒徳颂》等等,反映出诗歌、书法和中国酒文化的交互影响。
酒虽然有一定的“神助”作用,还与醉酒的程度有关系,也与作者的生活境遇、实际水平和文学才情有很大关系。因人而异,并不一定。
更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酒醉之后容易成功的书体多半应是行书草书等比较快捷流畅飞扬飘逸的书体,而楷隶等比较偏静的字体则鲜有成功佳作。
虽然,酒对书法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我还是不倡导醉后书法或者说为创作而故意醉酒,这毕竟是有相当副作用的,有不少艺术家因为嗜酒而丧生或造成悲剧或颓废的事例,警醒我们不要对酒过于迷恋。
我喜欢静,更喜欢静态书法,我喜欢品茗之后听着音乐进入我的创作状态,于是我认为,酒对我无用。以下是我写的,望大家给于指正。
书法的高境界:既有法,而又无法。这个无法,通常是借助外在因素实现的,比如:喝酒的微醉,较醉,大醉,就是其中的外因条件,而内在因素书法的法,功底越深厚,越娴熟自如,表现书法而无法时,越有“无法"的法度乖规则。典型的名碑名帖,都有其共性,是书者个性的极致完美展现。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对酒也情有独钟,但醉后写出法和酒后写出的书法,还有正常状态下写出的书法三者之间肯定会有所不同。先说正常状态下写的书法,一定先用脑子从每个笔画到结构,章法都要有个画面感,而且写的时候也很严谨。说白了就是认真去写,用心去写。
酒后写书法,随意性比效强,用笔,用墨也比较大胆,有时挺夸张。
醉酒写书法,首先要看醉到什么成度了,如果笔都拿不稳,站着都乱晃荡,那就不是书法了,微醉还行,落款可以加上酒后书,或醉书。因为醉书肯定有些小问题,免得让人认为你就是这个水平,总之不论怎么书写必须要有扎实基本功,
谢谢你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们来回答,谢谢了!
首先更正一下,不是酒醉后,而是在微醺状态下,写出的字也该留点心眼。
醉酒后写出的字肯定不叫书法。执笔的手晃晃悠悠,写出的字颤颤巍巍,松松垮垮,你能想象的到字的模样是何样。
微醺状态下,人的艺术天赋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达到一个忘我的超然脱俗境界,尽情的泼墨挥毫,那是一个了得。
话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年少得志的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名浙江名流才俊在山阴兰亭饮酒作诗,一番诗意***过后,王羲之也是状态极佳,带着微醺的感觉,提笔为兰亭诗集作序,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洋洋洒洒,一气哈成,遂成传世经典。
后来,王羲之多次重写,包括模仿微醺状态,都不曾达到甚至超越。
哪句诗词对「醉酒」的描写最为诗意?
写酒的诗句很多,出色的象李白的《将进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等。但描写醉酒时,醉人醉态最出色的,当数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的后半阙。全词是: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前半阙是喝酒的原因,虽然词里写到,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实际上是借酒浇愁。南宋统治者贪生怕死,并无收复故土之意,并不重用辛弃疾这类主战派,所以只能借酒浇愁。
而后面的两句,并不是说古书无用,而是朝廷不按古圣先贤的教导行事,所以圣人的教导就无用了。
最出色的是下半阏,醉于松树下,但还尚有知覺,以为松树是人,问它我醉的厉害嗎。但是自己头昏眼花,以为松树要来扶他。就用手去推松树,说离开我。
半阙词四句话,却借一个半醒半醉的人的眼,给我们演出了这样一场趣剧。
所以在〈醉酒)的描写中,这首词是最出色的。
最有诗意且醉态百出的应属这首: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只此两句,便把他喝醉了,以为松树要来帮他,就伸出手推开,好像在表达自己还没醉到需要帮助的程度。
简简单单这几句,把一个醉汉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仿佛画面就在眼前。人们不禁惊讶辛弃疾有这样的一面。
辛弃疾能把松树看成人,并且还和松树聊天,显然是是醉的不行了。我们都知道,喝酒最好的状态是微醺,如果他没有感到难过,没有地方发泄,辛弃疾怎么会放纵自己,醉成这样呢?
描写“醉酒”最为诗意的诗句,当然要数李白的。李白不仅是诗仙,也是酒仙,他无酒不成诗,有酒诗百篇。他对天发问,“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他对地豪言,“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他对自己无悔,“且须饮白酒,乘月醉高楼。”李白高呼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有美酒就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说,朋友相聚要有美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人生得意要多喝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短暂,愁多苦烦,更要有酒,“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酒中有真意,酒中有人生,酒中有乾坤,无酒的日子少诗兴,馋酒的日子心茫然。所以,理解李白,就要读他的饮酒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专,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
醉酒?诗意?
如果说哪句诗把醉酒描写的最有诗意,我认为是李白的这一首《山中与幽人对酌》,原诗为: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不仅是诗仙,也是酒仙,他无酒不成诗,有酒诗百篇。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形象地描述了李白有酒有诗的特点。这一首《山中与幽人对酌》,白话文解释为: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酒兴颇浓,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是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友人之间,无需多言,想喝就喝,喝完就走,喝不够再来的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我认为这首诗不仅仅有山中对酌诗意,还有朋友间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都会令人羡慕不已!
有哪些诗句能描写出草书的艺术美?
李白写的一首《草书歌行》,是写给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怀素的。”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刻划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怀素的狂放不羁、***奔涌、痛快淋漓,在李白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无不触动读者的心绪。
有人说《兰亭序》是王羲之喝醉了酒写的,而且写了好几遍,你怎么看?
王羲之的兰亭序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我们无法还原古人写字时的场景和他当时写作时的心态,况且,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也不是王羲之的手写真迹,因为那是褚遂良等唐代大书法家根据李世民的要求临摹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目前遗存的唐代临摹本来推测和***想。我认为兰亭序经过王羲之多次修改是有可能的,但当时不是醉酒状态:
首先: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喝酒了,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我不同意他当时喝醉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在醉酒状态是不可能写出那么优美的文字和华美的文章的,只能说当时他正处于一种极度亢奋和最佳表现状态,那是只有风流倜傥的文人才有的一种创作状态。
据有关文献记载,王羲之曾经在酒醒后试图重写此文,但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第一本的韵味,这就说明他当时的那种写作状态永远也无法还原了。
其次,兰亭序中有多处涂改的痕迹,说明他在写过之后又进行了修改
这应该有他边写边改的情况,更多的应该是在第二天酒醒之后所为。因为这样一篇大气磅礴、美仑美奂的序文,说它的作者是在醉酒状态下写就,那纯熟胡言,醉酒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出那样华美、那样条理清晰的文章的。但是,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确实能够感受到王羲之当时喝过酒,而且有酒的催化而产生的心潮澎湃和泉涌文思。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不是王羲之写了好几次,而是修改了好几次。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书,无论酒后与否都不重要,作为王羲之先生的扛鼎之作,是以情作书的光辉典范,通篇洋溢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让人观赏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感觉。---
群贤毕至少长集,文人墨客修契礼。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茂林修竹惠风畅,崇山峻岭清流急。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
慧心苦练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笔锋流转透射天地人生哲理;挥毫泼墨感悟诠释人与天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王羲之先生之大作,无疑是魏晋风流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陆游饮酒诗句赏析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虽灵活多变,跌宕起伏,但感情基调仍不失豪壮洒脱。
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神山歌》、《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写“梦移乡国近,酒挽壮心回”;而此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酒醉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酒醉行书字体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