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邕行书的用笔和结体特点是什么?
谢谢邀请。
李邕(li. yong)是唐代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麓山寺碑》,《法华寺碑》《李思训碑》等。
李邕的行书笔势雄健 ,气势磅礴。其特点有:融“二王”舒朗隽秀与魏碑古朴雄浑为一体,气势磅礴,笔力雄劲舒展,由点画的精妙,方中有圆。
李邕也是一位卖书法字致富发财的古人。
李邕的书法非常有个性,主要取法魏晋。笔法上,侧锋为主,注重节奏。笔画上,清秀劲健,刚柔并济。结体上,收放适度,姿态活脱,取势险峻,动感十足……泼辣、毫爽、率真,犹如舞刀弄枪。
学行书,若是将《怀仁集圣教序》与李邕《李思训》、《岳麓山》,赵孟頫《长春道院》,宗高宗《千字文》等帖,结合学习是最好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感觉。
看了前面几个回答,都写得不错,但还少点干货。我再来说说。
唐代书法家李邕行书取法王羲之《圣教序》,变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又摆脱旧习,笔力一新。用笔和结构特点表现为用笔厚重稳实、强劲有力,结构上重心下沉。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下面将李邕行书与王羲之的行书来对比说明:
其一,是在力度控制上的以按为主,以提为辅,这是李邕对王羲之的笔法改造。按多提少使点画肥厚、字形稳实,整体气息充满厚重扎实的审美意象,所以董其昌评价说“北海如象”(意为李邕的字像大象一样厚重稳实)。通过《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经字(见上图)与《唐 · 李邕 · 李思训碑》经字(见下图)相比较就能发现“王字轻巧、李字厚重”的特征:
其二,对牵丝连带笔法的消隐。王袭之尺牍或《兰亭》《圣教》二序,特别是前二者,对牵丝的使用时有所见,体现出细腻和精致,如下图《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崇字:
而李邕行书中消除了牵丝连带,笔画之连接多为厚重的实线,不过也有人评价说他厚重稳实有余,纤细变化不足。如下图《唐 · 李邕 · 李思训碑》崇字;
李邕能在书家云集的唐代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其书法定不会差。《宣和书谱》“李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王右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从其传世碑刻来看,古人数言已悉概详尽矣,只要将古人的意思翻译出来,便无需后人多费赘言了。只不过古人讲话言简意该,今人则长篇大论也不知所云。精于翰墨就是精于书法,擅长行草书。开始学王羲之的行书,领会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妙后便摆脱了之前的习气,面目一新了。从其存世的作品来观察,确实深得二王面目,又自成风格。而其风格有别于二王的便是犀利开张之势了,这跟王羲之放中有含大相不同。这或许就是字如其人,不同的个性呈现不同的精神面目了罢。
李邕行书用笔和结体特点是什么?
唐代***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文章书翰正直,言辞善辩,义气刚烈。属于举动强倔,礼节生疏。而笔墨精彩动人,墨渴笔劲,想见运笔神助。
李邕得右军之气,而失体格。又摆脱王献之,书体纤浓。古人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始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奕奕动人,锋颖不可一世,凌厉有加,到宋代人不甚重之,到了苏轼与米芾,才有稍有承袭其法,《麓山寺碑》最为艺林所重视,笔力雄健,浑厚,入魏晋诸名家至,于六书之学,颇有乖戾,有意低昂,走入佻巧。故北海自云:此北海所谓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
总之其书以拗峭胜。怪怪之书体。
“草圣”张旭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张旭也有草圣之称,他是继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后成就最高的草书奇人尤其是狂草,素有张巅之称。
张旭草书神品是古诗四帖,他取法高古、自然天成为一绝。
史称张旭看到公孙娘舞剑后而受到启发。他的书法肇乎自然又高于自然,其作品让人联想的电闪雷鸣,云开日出,高山大海……
张旭之后无出其人,是我们学习草书的楷模之一。
您好!感谢邀请!
唐文宗曾说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对其草书的肯定赞美欣赏。
因唐代的草书更多的是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更加发挥的草书点画的使转以及唐代的那种盛世文化、放纵之态……
而且个人认为最能代表的中国书法艺术观赏性的便是书法中的草书,因为它是对于写书法的人的一种情感的表现,不管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张芝宋刻的《淳化阁帖》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记忆黄庭坚、董其昌、王铎、傅山…等等!
张旭也被后世称为草圣,他写草书就如狂人舞剑,也如疾风暴雨,狂草无敌,实在是我们后生的***以及努力学习发扬传统文化的榜样!
感谢🙏
自晋代以后,唐代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了一高峰,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书法家,张旭也正是从唐代开始出现,并最终成为一代书法艺术名家。
张旭生于唐代的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年轻时还作过县尉,后来还做官到长史的位置。张旭曾有一段时间官场失意,整日沉浸在酒海和书法的海洋中,常常醉酒后疯狂挥豪书写草书作品,是唐代草书笔法集大成者,被人们尊为“草圣”。
张旭将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艺术发展和提就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气势博大,意境恢宏的草书笔法。虽然张旭在生前书写的作品很多,但留存于世的却不多,一是年代久远,再就是失散朝代更迭的战火,可供人们瞻仰的作品廖廖无几,比较有名的遗作有《古诗四帖》《肚痛帖》。
虽然张旭代表作存世很少,但我们能是能从其仅存的作品中看到他在创作中的热情和豪迈气度,同时也能领略到他在草书领域的功夫和追求。
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非常大的书法大家,被誉为唐代草圣。其实,我认为说他是中国草圣也不为过。
张旭的书法特征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
专研草书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张旭书法作品,几乎全是狂草。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秩、怨恨、思慕、醋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露霄、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愣,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身,而名后世。”
取法传统
张旭钟情于草书,而且少见其工笔书法,并不说明他不善其他书体。这一点不同于现代一些丑怪书家的胡写乱画,这些人是真的不会写正书。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又勇于创新,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可见其基本功之扎实。
笔法精到
张旭草书行笔如锥画沙,含蓄而奔放,线条道劲婉转,微参隶法,无往不收。章法上纵横跌容,奔放激昂,气韵流畅,开草书一代新风。张旭的创作,以一泻千里、不可遏止的气势与极为生动的神韵,使草书在他手中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狂草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书法从实用的领域中彻底地解放了出来,成为境界极高的抒情艺术。传世书迹有《肚痛帖》《郎官石柱记》《古诗四帖》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