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席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席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欧楷字三年,已进入瓶颈期,有哪些行书字帖值得推荐?
行书字帖兰亭序是没得说的,本人比较喜欢沈尹默的行书,沙孟海的也喜欢;楷书练烦了可以交替着练练行书或者隶书,多看帖找到适合自己的;不一定正确个人经验,欢迎批评指正。
我作为一个书法人,练字四十余年了,很理解你的困境,遇到瓶颈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在推荐字帖之前,先要确定几个前题:
- 你总共练字有多久了?
- 每天能练习吗?会练多少时间?
- 你练字的初衷是什么?
- 你有多大的兴趣,或者说有多大的信念坚持下去?
- 第一字帖这是欧体吗?
- 练的过程有没有老师指点辅导?
- 没看到图片不知你现在的真实水平?
- 你预期一年之后想追求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解决了前面这些问题,后面的进展就会水到渠成,不过根据我的经验与判断:
1.练欧体三年,水平只有一般般,因为欧体以结构著称,如果没有理论支持,会收效甚微
2.欧体是普通的楷书,楷书基本上只能解决书法“站”的问题,而书法真正的内涵是“稳而协调”,“动而优美”,“唱而悦耳”
最后的建议是:现阶段你应该去找褚遂良的字帖比较适合现阶段的练习!
祝你沉浸书法艺术之中早日书艺精进,有问题可以@品玉斋刘智华 欢迎沟通交流!
有三年楷书的经验可以试试从简单一类的行书入手,赵孟頫的行书可以先练练。赵字师法二王而有自己的处理,是简化版王羲之行书,对于刚转换到行书上来说我觉得这是比较适合的一个方向。
可能有人会推荐集王圣教序,但是我认为多年临帖碑的情况容易使用笔僵硬没有笔墨表现的生动活泼性,这时急需墨迹本来进行笔墨表现的补充。多临墨迹本可使用笔松活且有书写感,墨迹本的临写对于之后碑临写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透过刀锋看笔锋。
赵孟頫的行书字帖洛神赋、赤壁赋、闲居赋等都是不错的行书入门发帖。他们的字形规整且有适度的疏密节奏变化,对比不会太激烈,对于常年写楷书且写碑的情况十分有容纳度。但是如果选择宋四家的行书我觉得还为时尚早,宋四家的字可能对于常年写欧楷的人来写难以适合,接纳度不高。宋四家行书强调书写意趣,夸张疏密节奏对比,对于初学难以把握且容易学到不好一面。
不过行书学习也是有方法的,不可赵孟頫一家一直写,赵字初学容易写的油滑平均,对赵字有一定理解后需要换字帖。这时集王圣教序是最优选择,有过墨迹临写经验之后多于摹刻本集王圣教序会有一些笔墨表现感受力。且集王圣教序中字数够多可长期临写,其中变化略多于赵字,可作为升级版临写从而使行书变化加强。
后面又得去临写二王手札,这里面有相当丰富的笔法和行书对比变化,但是这里不可多写。写多容易不得其法,对二王手札有一定认识基础后需要进入宋四家临写,这时写行书你就可以清楚发现宋四家的优点以及好在什么地方。
如此程序进行多次反复你会慢慢发现对行书有一个系统的发现并且会对笔法脉络有自己的见解,也会对你楷书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没看到题主的欧体,但相信三年的时间应该是具备了不错的基础。学书法,转益多师很重要,具备了一定的楷书功底是应该学习行书的。楷书和行书本来就相辅相成,不懂行书,楷书是一定写不好的,因为写楷书是需要行书笔意的,相信题主学习欧体进入瓶颈期跟这一点也有关。
我一直认为,只要具备扎实的基础,转学行书没有特定的某一家,历代行书经典都可以学。初学行书如果说一定要推荐的话,楷书学的欧体,可以试着学习一下欧阳询的行书,如《千字文》、《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季鹰帖》等等。
欧阳询行书字势基本保留了欧体楷书的感觉,用笔相通之处更多,学起来更易上手,不同之处是更加灵活,行书笔意更加明显。学习欧阳询行书,不需太长时间,相信欧体楷书也会有质的飞跃。
练习欧楷三年进入瓶颈期,说明你是下了一番苦功。这时候再练欧楷就进步极缓了,越写越觉得写出来的字死板僵硬,这就要兼习行书,学习行书的灵动圆润以求化解楷书呆滞。
行书字帖大都去习练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等这些书法字帖。我觉得这些都是古人成名之帖,是古圣先贤最高境界的作品,人家在字势笔意间浸淫了几十年,我们难及十之一二。一个初学者一上手就学习人家的巅峰之作,肯定会觉得力不从心。这就是为啥写兰亭序数以亿计,让人称道的却不过百千。难度颇大
所以我建议初学者不易学习那些难度颇高的传世名贴,倒不如先临习一些二流三流的行书大家的字帖。等练习一段时间掌握行书技巧后,在转入那些行书传世巨作习练。
桌签一般用什么字体?
桌签用何字体,没有硬性规定啦。就常见的而言,用普通的宋体的也有,也有用魏碑、楷体、行楷、隶书的,如果你的电脑里有更丰富的字体,从实际出发,选择其他合适的字体也可以。不过既然是桌签,通常用于一些会议场合,因此尽量避免用那些过于花里胡哨的字体了,尽量严肃庄重一些。
桌签用何字体,没有硬性规定啦。就常见的而言,用普通的宋体的也有,也有用魏碑、楷体、行楷、隶书的,如果你的电脑里有更丰富的字体,从实际出发,选择其他合适的字体也可以。不过既然是桌签,通常用于一些会议场合,因此尽量避免用那些过于花里胡哨的字体了,尽量严肃庄重一些。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书法究竟是该站着写还是坐着写?为什么书法家们都是站着写?
这还是问题?该站着写的字站着写,该坐着写的字坐着写。
就是那不大不小的字让人为难,究竟该站还是该坐?
适合自己的书写姿势才是好姿势。历史上有个故事说,米芾在人前示范笔法,盘腿坐于地上,悬肘作蝇头小字。这情景,想想就够惊心动魄了,这只有米癫可以。
站着写与坐着写都是书法,只不过功夫上差异较大而已!
一个书法家只能坐着写,又是枕腕,又是平静气息,又是正襟危坐地写书法,每一个字都小心翼翼地,一丝不苟地完成,我告诉你,这人不行!当个书法老师或许够格,书法大家就免了。
当然,初练书法一定是从这样的姿态开始的,即使是王羲之也是如此!而且,初学书法不要盲目地追求悬腕,悬肘以及站立写字,这样会影响你的学习。
这确实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也严肃地问一个严肃的问题:吃饭究竟应该是站着吃,还是坐着吃,还是蹲着吃,还是躺着吃,还是跑着吃?
我想,人一辈子,这5种吃饭方式都应该经历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只要能吃饭就行,至于吃饭的方式哪有那么多讲究?
写字亦是如此。
古人没有高桌高椅时,都是席地而坐,一手执简,一手执笔,临空而书。
宋朝时有了高桌,于是古人可以坐下来,伏案而书。
写小字尚可坐着安静地书写,可字大一点、作品尺幅大一点,则只有站着才能写得来。而字再大一点,如榜书,有时则需将纸铺于地上,或弯腰或跪或蹲着才能书写。
所以,站着写、坐着写、蹲着写,与字的大小、作品尺幅大小、书写场所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至于笔会时,书写字体相对较大,字数相对少,加之现场人多、嘈杂,故书法家多站着写。
顺便说一句,笔会无佳作,多为应酬之作,随便画几笔,应付了事,所以搞收藏的人很少收笔会上的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究竟站着写还是坐着写,这要因事而为。观历代书家之作,恐怕是坐着写的多些,信扎能站着写吗?小字能不坐着写吗?只有挥毫写大字,站着写好些。再者,写中堂,写扁额,写楹联等,还是站着写好。不管怎样,只要贯气,用心就好。
我不理解这个问题有什么严肃,书法家们也不一定都是站着写,坐着写字的人也非常多。
这个问题我好像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那个问题只是问究竟应该站着写字还是坐着写字。我的回答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在《水浒传》中,宋江醉后题反诗,就是站着在墙壁上一气呵成的。类似的故事很多,有人跪着写,有人趴着写,还有人用手托着写呢。
书法作品应该用什么姿势完成,取决于字而不却决于人。
比如写十公分以下的中楷或小楷,用坐着的姿势完成会更有力度,用笔更稳定,能够较好地发挥出书家应有的水平;如果要创作大字甚至榜书,那么坐着无法完成,至少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书法水准。
如果写行草书,坐着无法完成因为[_a***_]讲究收放开合,讲究通篇布局,如果坐着写,往往会缩手缩脚,小家子气,完全写不出草书的气势!
现在的书法家写楷书的人很少,写小字的人更少,金钱社会,谁有耐心写蝇头小楷?既然大家都写大字,都写行草书,只好站着完成了,这就是提问题的人误以为书法家们都是站着写的原因。因此题主这个问题一点也不严肃。顺祝大家继续过年,新春愉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席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席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