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姿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姿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书法究竟是该站着写还是坐着写?为什么书法家们都是站着写?
这确实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也严肃地问一个严肃的问题:吃饭究竟应该是站着吃,还是坐着吃,还是蹲着吃,还是躺着吃,还是跑着吃?
我想,人一辈子,这5种吃饭方式都应该经历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只要能吃饭就行,至于吃饭的方式哪有那么多讲究?
写字亦是如此。
古人没有高桌高椅时,都是席地而坐,一手执简,一手执笔,临空而书。
宋朝时有了高桌,于是古人可以坐下来,伏案而书。
写小字尚可坐着安静地书写,可字大一点、作品尺幅大一点,则只有站着才能写得来。而字再大一点,如榜书,有时则需将纸铺于地上,或弯腰或跪或蹲着才能书写。
所以,站着写、坐着写、蹲着写,与字的大小、作品尺幅大小、书写场所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至于笔会时,书写字体相对较大,字数相对少,加之现场人多、嘈杂,故书法家多站着写。
顺便说一句,笔会无佳作,多为应酬之作,随便画几笔,应付了事,所以搞收藏的人很少收笔会上的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本不是什么问题,更谈不上什么严肃。一般写大字,譬如四尺整纸写三、四个字的,都是站着来。因为坐着比划不开。而写小字的,则多坐着写,如小楷。悬肘的多是写大字,悬腕的一般多写寸楷或一寸大小的行草。榜书一定是要悬腕,悬肘。写小楷无人悬腕,书法家不是街头卖艺的,不用那么做作。抄写***,或写笺也都是坐着写,大多数人採取枕腕的方法。大家可以自己亲手试试。[大笑][大笑][大笑]
这还是问题?该站着写的字站着写,该坐着写的字坐着写。
有谁能站着写小楷?又有谁能坐着写大字榜书?
就是那不大不小的字让人为难,究竟该站还是该坐?
适合自己的书写姿势才是好姿势。历史上有个故事说,米芾在人前示范笔法,盘腿坐于地上,悬肘作蝇头小字。这情景,想想就够惊心动魄了,这只有米癫可以。
究竟站着写还是坐着写,这要因事而为。观历代书家之作,恐怕是坐着写的多些,信扎能站着写吗?小字能不坐着写吗?只有挥毫写大字,站着写好些。再者,写中堂,写扁额,写楹联等,还是站着写好。不管怎样,只要贯气,用心就好。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而易懂的问题。究竟站着写还是坐着写?一是看书字的大小而定。写榜书、对联等,凡是超过十公分以上的字最好站着写。抄写经书、信札,写蝇头小楷当然要坐着写。二是根据书写的字体的变化而变化,写大字草书、行书一般站着写。三是看书写的环境而定。四是初学临帖时最好坐着写。五是书写姿势与年龄又有很大关系。年长的书法家,可能要坐下写更省力。六是和书写者的习惯动作也有关系,等等。无论如何写,都要符合书法的书写规律,墨法章法技法符合书写传统艺术风格。如果写射书、人体书、狂野书等丑陋的表演性质的可以随便写,那是另一回事。
书法中的"势"到底指什么?
书法中的“势”,指的是点画的位置,以及点画之外它所切割的空间的空白。
***如没有空间,根本就谈不上“势”。设想,把一块石头放在半山腰,它有了“势”,我把它裹在一堆棉花里,它的“势”何在?一棵大树长在地上和空气里它有“势”,我把它深埋在土堆里,它的“势”何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可见“势”在书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中的“势”是指“笔势”、“字的体势”、“气势”、“涩势”、“疾势”、“骨势”等等。
①“笔势”中就要提到蔡邕的《九势》中所说的“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落笔要将转笔、露锋藏锋的动作做到位,安排好结构,使字形势互相呼应;
②“涩势”和“疾势”也属于用笔,要克服阻力向前推进,下笔要快而利索;
③“字的体势”包括“侧势”、“纵势”等,指字的形状和结构,“气势”是指整幅作品流露出来的气息,或端庄雄浑,或精巧疏朗;
笔势和字势共同作用于作品的气势。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观点,更多书法学习资料可以私信小墨哟
明代赵左曾言:势也者往来顺逆之道!从字法说就是上一笔与下一笔之间关系。从章法上讲势主要是气势,我们常听人说一幅作品打开迎面而来的气息,先有气、再观其动态形势,上下字之间的相互制衡的关系!
势就是震荡差!震荡就是节奏!节奏由雅俗,骨媚,上下,粗细,长短,轻重,快慢,斜正,方圆,左右,里外,大小,虚实,顺逆,中侧,凹凸,曲直,涩滑等相对的阴阳属性单元构成!
四平八正,粗细一致,软硬相当等对立的两个单元平衡,就是势差最小的状态,也是势差能够放大的基础。有些大家单独的字笔画或者单独的字,单看不好看,整体看又不违和,就是取势造成的失衡,完了整体上又把失衡的部分补救回来。打个比方:起势的基础是阴阳平衡,比如0就是平衡,而把0演变为正1和负1就是起势,但这个势差就没有把0演变为正二负二组合的势差大,势差越大给人的感觉动的越厉害。而简单的把0演变为时间空间都对称的正负(阴阳相等模式,其势差就不如把0演变为正三和负一负二的模式精彩,艺术和狂乱的差别就是对势的处理,随便找个人随便写几个字都有一定的势,甚至势还很强,但如果这势有放没收就是狂乱。而有收有放并且收放相当这就是艺术。收放自如就是对技艺娴熟最高的褒赏!因为放起来谁都会,但收回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因此真正的艺术家无一不非常谨慎的放,并且在起势的基础中庸和平衡上反复巩固。看老王的楷书好多字就轻微的放了一个长捺脚,这还是除了右下角之外的笔画蓄积出来的右下角势差空间,才让右下角放出来给予整体的平衡。
势是什么?将发而未发,如箭在弦,畜势待发。书法之势,不可尽。尽则力竭势衰 。应以势生势,环环相连,则力扫千军。
书法中的势,分笔势和气势。
笔势不同于笔法,这个要分清楚。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在不同的字中点画位置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方法。使气势连贯。
东汉末年,蔡邕著有书法九势。指出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奇怪生焉。并为此总结出笔势的九势: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
得此九势者,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
蔡邕所处东汉,所论虽然基于隶书。而书法的本质是相通的。在他的笔法体系中,涵盖了包括张芝钟繇王羲之张旭颜真卿等书法史上所有的最顶级人物。
笔势为实际操作上的应用。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皆承上,形势映带,不能使其势背离。
气势则为抽象的感受。孙过庭书谱对书法的气势是这样描写的:“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竒,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如崩云,或轻如蝉翼”。把书法的气势描绘的栩栩如生。
书法的气势,是自然的流露,其势如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其势不可生造硬发。把蛮力狂写当成势,此非书矣。
行书入门,除了神龙本《兰亭序》之外,有哪些名家名帖可以学习?
行书入门,除神龙版《兰亭序》外,我推荐写写:杨凝式《韭花帖》,苏东坡《寒食帖》,还有怀仁集王羲之字帖《圣教序》。其它碑帖均可参学。最根本的弄清楚书法行书的笔法是什么?极为关键,非常重要的环节。
行书字帖非常丰富,除了神龙版《兰亭序》外,还有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可以学习。
行书是古代书写最常用的书体。是所有书法家都擅长的一种书体。传世的名作中,除了《兰亭序》外,集王《圣教序》也是广泛学习行书的***教材。
在众多的古代名家中,比较有名的行书字帖有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铭》,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褚遂良《枯树赋》,颜真卿的《祭侄儿文稿》《争坐位帖》,苏轼《寒食帖》,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卷》,《黄庭坚《松风阁》,蔡襄《自书诗卷》,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洛神赋》,文征明《虎丘即事》等等。
列举出来的只是古代优秀行书中的一小部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行书风格进行选择学习的范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墨迹字帖为好。因为墨迹中能够看清楚书写者的运笔痕迹。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用笔的方法。如王羲之《圣教序》是集字刻本。就要对王羲之其它的墨迹进行对比研究。从墨迹之中体会用笔的诀窍。把他的用笔特点摸清楚,再临《圣教序》,就不会有干枯僵硬的呆滞体态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姿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姿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