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楷书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字体楷书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学者学习书法,练楷书,选哪种字帖好?怎么练好?
练习楷书的字帖以盛唐的《等慈寺碑》最为第一。
《等慈寺碑》字体端正大气而无僵硬之感,字形罡正而又富含游龙涉险丶飞凤凌绝之感,笔势流畅又庄严大方丶广取各种笔法之萃而又自成一家丶即极富有君王气概而又无有凌架百姓项肩之感丶气象不可撼动而又活泼灵动的恰如其份丶笔法有度而又方便下笔丶结构紧密而又宽和得恰到好处丶刚柔并济得恰到好处,
是难值难遇的楷书练习拓本,
万分可惜的是该碑没有引起书法名家及其他方面的重视,
己被毁于上个世纪,
拓摹者也是普普通通的书法爱好者,
太多地方拓摹的不够清晰,
铸成中华楷书书法不可再逆之一大憾事
。
。
初学者学习书法从实用和建立基础的角度出发,建议先从规范字开始学习。学习的顺序为:笔画的学习,偏旁部首的学习,间架结构的学习,最后是章法的学习。这样一步一步的学习下来就可以达到入门的程度。到那个时候,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去选择一本喜欢的字帖进行书体方面的学习。
一、笔画方面的学习
中国汉字的笔画基本上是以永字八法为纲,笔画分为:点、横、竖、撇、捺、折、提、钩八种。然后按照每一种常用的形态,再次进行扩展。
比如:横笔画在常用中,它就有三种形态,一种为长横笔画,一种为短横笔画,一种为斜横笔画。
其他的七种笔画也是如此,有的扩展会多一些,比如钩的笔画,他常用的就有13种之多,有的会少一点,比如竖笔画他常用的只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
二、偏旁部首的学习
我们常用的偏旁部首有100多个,但是这100多个常用的偏旁部首按照其规律的分类,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几种情况。
具体情况可以到我的头条号”书法有云”中去查看,我在其中有写过一些书法入门方面的文章,里头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了,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介绍以及他们的分类及规律。
三、章法的学习
根据我学习书法的短浅经历,总结了一点学习书法的流程。
描红的过程刚好是忽略结字(字体结构)的过程。描红的过程其实很快。两周就有效果。
二、然后是拓写。放开来拓,更强化起笔落笔的细节。有一周左右的拓写过程,熟练程度就出来了。
三,下面是自由临帖。此时,因为起落笔基本功已过关,就完全可以把注意力专注在结字上了。
临一段时间后再描一两次,把丢失的细节再找回来。反复临摹几次就能背写了。
这三步走,目的是让初学者将不能胜任的有难度的部分巧妙规避掉,按顺序关注部分学习内容。这个学习方法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初学者始终都保持在小有成就带来的兴奋和学习新鲜感中。
前面写了我自己关于入门者如何学习书法的经验总结。但还没有提及选择什么样的书体来入门。下面说说书体的选择和碑帖的选择。
通常我们写钢笔字都是以楷书体为首选,当年学校里安排的毛笔字入门也都是楷书体。但实际上楷书是非常难掌握的,有统计发现掌握楷书要用接近三年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初学楷书的朋友半途而废的原因。
我觉得不应该上来就给自己这么大挑战,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最好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
软笔楷书的话,唐楷颜、柳、欧、赵四大家都较适合入门,但是不要临习现代人的,取法乎上,方得其中,魏楷有些也适合入门。如果有条件还是找个正统的书法老师,也免少走弯路,误入歧路。
学楷书应从唐楷入手。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唐朝就有三位。他们分别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还有一个是宋未元初的赵孟頫(赵体)。
四大家中
1.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综上所述,初学楷书,可从这四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认真学习。我学习书法已有五年,初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后学赵孟頫的小楷,但由于功夫不深,至今拿不出手。
为什么好多初学书法的人,学楷书而不学行书?这不是误入歧途吗?
初学书法,一般传统的学习步骤就是先从楷书学起,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行书和楷书是一种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字体 。古人总结经验就是说"写楷书要有行书笔意才灵动 ,写行书要有楷书笔法才能稳健凝重"
因为楷书必须要求一笔一划,很少牵丝连线,有助于初学稳扎稳打,只有一笔一划,分阶段练好"横,竖,撇,捺,钩,挑,折"这七个书法主要笔画,就为以后无论行书,草书,还是其它书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米芾有句书法名言"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讲的就是点画笔法起笔和收笔的用笔诀窍,
这个方法首先要通过楷书笔画训练才容易掌握,如果初学阶段就学行书 ,是很难掌握这种用笔方法的。
另外一点,从楷书练习书法,还能够于笔法结构的训练中,磨练自己的功夫,特别是从一开始就提倡悬腕悬肘,如何持笔怎样才能手部不抖,通过楷书的慢节奏,分步骤,系统训练,才能立得住笔,而且古人讲"心摹手追"功夫,就是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三者密切结合,才能学好书法,而"楷如立,行如走",就是说楷书是静立的,行书是动态的,从楷书开始学习就容易比于静态中掌握笔画[_a***_]。
直到掌握提按,转折,顿挫,使转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笔法,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就要尽快进入行书的练习。
这里面有一个尺度分寸的把握,较早就开始行书,由于没有楷书的笔画 ,以及持笔稳准的训练 ,就容易在写字时一滑而归,难以掌握一波三折的提按顿挫运笔节奏。越写越油滑,比如下面"有"字。楷书《黄庭经》 和行书《圣教序》,都来自王羲之书法字帖。楷书"有"字的部件"月"。一笔一划有起笔运笔,转折之间的清晰可见的笔画。
行书"有"字一横一折是一笔带过,如果没有楷书横画与竖画的起笔和收笔专门训练,很容易就直接从行书一横转一笔带过,这中间由于没有楷书的基础,就没有了转折变化的节奏感和笔法训练,最后总是在这些细节上留下漏洞。
然而如果一直学楷书,而不在适当时候进入行书训练,也会导致惯性的笔法和结构僵硬,将来即使学行书,也会较难把握起笔行笔收笔的连贯性书写。
总之,学习书法,必须扎扎实实打基础下功夫,无论楷书学起还是行书学起,都要按照传统的书法学习规律,处理好楷书行书的协调辩证关系,写好字并非一朝一夕功夫,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持之以恒,才能写出神***。
稍微学习过书法史的应该都知道,有一种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书体叫行楷。行楷是楷书的快写,而行书又是行楷的快写。至于草书,比楷书更早,是直接从隶书演化过去的。
其实,你直接学草书可以,因为草书先于楷书,但是实在是太难学了。直接学行书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行书就是楷书快写再快写。
有楷书功底的学习行书是比较容易的,而会行书的去学楷书,那就需要从头再来。
学书法有从楷书入手的,也有从隶书入手的,但写隶书的人容易犯得的毛病就是行书常常写不好,没有像学楷书的过渡到行书转换的自然。
所以题主的问题我是不认可的。
其实问题没那么复杂,也无需谈太多理论。练过行书的人都知道行书笔画中的撇、捺、点、钩等如果没有楷书基础怎么写的出来?最基本的横平竖直又怎样出的来呢?诚然直接练行书,经过刻苦努力,可能会把字的结构、整篇作品的章法结构都掌握的都不错。外行人一看就是一个漂亮,可是行家一看你的功底不行,也就是说没有楷书底子。临过王羲之《兰亭序》的人都知道,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夹杂着多少楷体笔划及楷体字,还有赵孟頫行书中包含了更多楷体的笔画。所以初学书法的人一定要学好楷书,之后才能学行书,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学书法,先学楷书是基础。因为行书或草书,都是从楷书演化出来的。
如果不学楷书,直接学行书,不管写得多么花哨,但行家一看就是没有根基。
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比较急躁,抛开楷书,直接学习行书,但终究练不出名堂。有的人,不学楷书,写大字以为看不出水平高低,其实一落款就会原形毕露。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说,初学书法的人,不学楷书而直接学行书,才是误入歧途。
因为楷书是行书草书的基础。这就像小孩学习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才踏实。为何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开始,这就是所谓的入门和书法的基础奠定。那么练习楷书也要先大楷在中楷最后小楷这样一个先后顺序学习楷书,学习楷书主要就是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划顺序,笔划先后顺序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基础,如果你连笔划都搞错,就会直接影响你练习草书或行书。一笔一划从最基本的笔画练起,也有助于你提高书法用笔力度,写出的字,一气呵成,连贯有力度,不至于笔划圆软。学习书法是一个系统工作,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话说练习书法一年不如五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你踏踏实实从最基本的楷书练起,注重笔试和字间架结构的相辅相成,有了这个基本功,练习别的书法字体一定会更流畅连贯,苍劲有力。
都说楷书是基础,要想写行书一定得从楷书练起,这话对吗?
"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一一姜夔《续书谱》。
楷书是行书结构的骨架,是行书的根基,练习楷书可以正骨力,正结构。提高功力。增强对法度的认知。才能下笔有源,结字有法可依。学行书不仅要学楷书,其它书法须博学。取篆隶的古拙,草书的纵笔快意,风神洒落。楷书的筋骨老健。其行书才有内涵,有功力。
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他练了三年行书,是写得龙飞凤舞,但缺骨力,结构有欠缺,后来又回头从楷书学起,才有了很大进步。
楷书的用笔方法:
一,提笔和顿笔指笔锋运行中的提按动作,提笔轻而笔画细。按笔重而笔画粗。刘熙载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须飞提,用笔轻处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二,疾与涩。在行笔过程中,不是均速运动。是有快慢节奏的,行笔较快的为疾,行笔较慢的为涩。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节奏变化,不同的风格,因人而异也为不同的快慢节奏变化,有的创作书写较快、有的创作书写较慢,灵活应用。
三,转笔和折笔。在运笔过程中,笔画方向变化,就有转笔和折笔出现,转为圆笔,折为方笔。在楷书中,折笔应用较多,在行书或草书中,转笔应用较多。
(上图为欧阳询书《黄帝阴符经》小楷,纸本,尺寸26.46厘米x7o厘米。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我回答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不练楷书也能写好行书。这也是行书大家张旭光先生的观点。
当然有楷书的基础肯定是好的,楷书和行书有好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等技法,它们都有训练,楷书的基础打好对行书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不论学习什么书体,选择字帖、寻找方法是很重要的。看见你练习的是《兰亭序》,帖子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开始学习行书不宜从《兰亭序》开始,因为它是作者技法与情感高度统一的完美作品,里面的顿挫、方圆、提按、欹侧、顺逆锋、牵丝映带等技法作者运用的炉火纯青,尤其是作者感情的抒发、与自然的书写、以及书法技能高度地糅合在一起。建议你先从《圣教序》开始学起,它汇集了王羲之的很多字,接近2000字,是王字的集大成者。
一是它的字多,便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单字,能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打下很好的基础。二是这里面的字字字珠玑,涵盖了王羲之的行书技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的书法家很多人都学习它,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怎么学习呢?认真读帖,充分了解行书的笔法特点,熟练掌握基本笔画及变化笔画的写法,精准把握每个字的结构特点,攻打重点字、常用字,反复临摹,努力背临每一个字,同时与集字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下去,吃透这本帖子。这样你就把王羲之的行书掌握了大半,再去学习《兰亭序》就很容易了。练习书法要有侧重,不能随便换字帖,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念,有学不成不罢休的毅力,这两个帖子交替进行学习,你会提高很大的。最后,在临习的同时,加强学习,要学习书法史,书法理论,美学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眼界,审美能力,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如有不妥,请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楷书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楷书设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