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断字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断字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笔断意连是哪种字体?
笔断意连应该是指行草书字体。书法家在写行草书作品的时侯,往往都有断开的线条,但意思仍然还是连着的。因为随着毛笔在不停的运转和提按,有的线条在毛笔上提时就出现了笔断,虽然线条在纸上体现不出来,而其势仍然可看出是连着的。
草书中的“笔断意连,字断气连”是什么意思?
笔断意连,是一种形不贯而气贯的取势方法,字与字之间没有明显的呼应关系,也没有游丝相连,但每一字末笔在回锋收笔时藏锋蓄势,使其与下一字的首笔呼应。
这种方法,王羲之运用得最为得心应手,前人评《兰亭序》“似奇反正,若断还连”,正是指的这种取势方法。
楷书也要讲究行气,点画之间、字之间虽笔断而意连,只是表现得十分隐晦,不易被人察觉罢了。
如图,《得示帖》中第一行五字和“雾故也迟”四字,虽字字相断,但血脉贯注,十分流畅。
古人不主张草书作连绵缠绕之势,唐人摹王羲之的草书墨迹,字与字之间笔断意连,偶有两字相连,十分简练。
怀素的《小草千字文》《论书帖》及米芾的草书都吸收了这种“笔断意连,字断气连”的方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笔断意连更多存在于笔画中,尤其是行草书,当然楷书肯定也有笔断意连的意思在。但是表现的是没有行草书那么明显的。
行草书的书写,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每一个笔画,都不是独立的,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笔画相互呼应,互相影响,存在于互相联系的关系之中。
而所谓的笔断意连就是虽然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被切断了,没有了联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神韵还在联系着。
这里的“笔”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笔画,行草书中笔画与笔画之间虽然会断开,但是他们的神韵是断不开的。这里面的意,就是指的神韵、意韵。
而这样笔断意连的特殊安排,在结构上就造成了笔画之间顾盼生姿的姿态。对于行草书来说,这样的笔断意连所塑造的形态是至关重要的。
字断气连更多着眼于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但是在行草书中这一点体现的并不明显,而且行草书往往是字与字之间是互相粘连的,是有游丝引带的。
这些游丝引带,所连接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神韵、气息。或者说在章法上,叫做行气。这种行气,依靠字与字之间的关联来酝酿。
真正断开的,在楷书中比较常见。楷书中虽然把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但是字与字之间年内在的神韵气息是断不开的。
但是行书和草书也不是完全的粘连在一起的,相互之间还是有断开的时候。一般而言,粘连也就粘连两个字,再多就不太常见了,除了王献之的书法,大概很少有连续粘连书写的。
这就是对行草书中“笔断意连,字断气连”在书法中章法、结构、笔画三个层面的考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草书中的“笔断意连,字断气连”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笔断,就是一个笔画停止的地方,笔在空中划过去的痕迹,(这是无形的,但是你能感受得到),能与下一个笔画连接上去。通常是指上一个笔画的终点与下一个笔画的起点间的关系。
字断气连也是同样的意思。上一字与下一字之间的呼应,虽然没有游丝连贯,而其笔意的引带,能使上下间的气韵贯穿。
在草书中,字势的连贯决定着作品的成败。高水平的草书作品,就看他的使转造势是否应用得当。通篇缠绕的草书,来去的路径都没有,生硬的连成一片,这样的字不叫草书,应该称做潦草。
草书字势有断有连。笔断了,意相连,形断了,神相连。神意为人的感受。眼睛看不到,但心能体会到,这样就是好的草书。而要达到神意相通,字形体势就需完备。差之一毫,谬之千里。所以才会有:“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是欲辨,体势更须完”。
草书体势可以夸张,却不能省略,更不能臆造,也不能用简化字写草书。用简化字写草书的尴尬是,学习过草书的人看不懂,没学习过草书的人反而认识。(以后再说细说这一问题)草书的形成,只是字的梗概,已经简略到了极限,少一个弯,写的笔画长短一点,就是另外一个字。所以,在笔该断的地方,一定要断,而使其笔意相连。此为草书之上乘修练。
它是指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內在联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徐悲鸿先生的《八骏图》。通过对这幅画的构图分析,对理解呼应联系有一定帮助。
一幅画应有团结气氛,讲究起承转合,书法作品也是这样,要求团结一气,上承下启。要贯气。整体精神是联结在一起的,每个字和每个笔画不是毫无生命的个体,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书法艺术品。(下图为王羲之草书《远宦帖》局步)。
学习书法还要培养一种气,就是浩然正气。才有可能写出有气度的刚正博大书法艺术作品。如下图颜真卿作品《祭侄文稿》。(局步)。(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书法技巧分享——
1、关于草书中的“笔断意连,字断气连”问题,古代书论中有较多论述,通俗地说就是草书行笔过程中的一种笔画连接方式。
(麓风轩示范字:艺无涯)
2、草书当中笔画可以“实练”,也可以“虚连”,还可以“笔断意连”,其中第三种就是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下面我来一一演示。
(麓风轩示范字:平常心)
3、“实练”就是笔画或字之间用实线连接,笔画较粗,如附图:“平常”二字,“桃之”二字;
草书可分为哪三类?
草书三大种类
【导读】狂草即大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与《大草千字文》,不仅是字大字小之别,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纵逸奔放。大草用笔流畅跌宕、笔势驰聚,字与字多连绵,即使不是笔笔连续,却也笔断意连、一气呵成。其运动感与节奏感都极强,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
草书的种类:随着书体的演进,草书可以分为章草(隶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类。
1、章草
关于草书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致认为它与隶书同时产生,工整地楷写即为隶书,急
速地草写即为章草,这一点可从《居延汉简》中得到印证。章草主要特点是字形扁方,取横势,结体简约,虽有牵引钩连,但字字独立,并且兼取。
篆隶,特别是横画、捺画、右钩仍保持隶书“雁尾”笔法,字取横势,字与字连接不多,是规矩和简约兼得。
2、今草(小草)
今草是从章草衍进而成的。它与章草的不同处是:章草还保留着隶书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隶书的“雁尾”笔法,结体也由扁方趋于长方,横势改为纵势,字与字之间也偶相连续,打破了章草每个字不相连续的规矩。汉张芝是最早的今草书家,又是狂草的创始者。今草发展到二王时已达到完全成熟的境地,特点就是 “流而畅”与“简而动”。
3、草(大草)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今草亦称“小草”,始于汉末。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狂草,出现于唐代,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千字文有断字吗?
有
草书《断千字文》石刻,无款,传为唐张旭书。
宋代真宗时,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400 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
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
草书一般分为哪几种?
草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而产生的一种快速便捷书体。唐张怀瓘《书断》云:“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草书一般具有结构简省,笔画牵连,上下呼应连贯,笔意奔放等特点。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草书始于汉初,最初是隶书的草写,即为“草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章草”。有人说“章草”是汉章帝所创,得名于汉章帝命大臣杜度用这种字体写奏章。还有人说“章草”得名于汉元帝时的书法家史游用这种字体书写《急就草》。
“章草”在汉代十分普及,用笔结字还保留隶书的遗韵,字的最后一笔有波磔,字形扁方,结体简约,虽有牵丝映带,但字字独立。
也称小草,独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到了汉未,出了个大书法家张芝,他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借,成为“今草”。可以说张芝乃“今草”之祖。从整体上看,今草虽偶有牵连,但大多字字独立;在用笔方面,完全去掉了章草中的波磔,结体由章草的扁方趋于长方。
也叫大草,连绵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字的放纵开张,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飞扬,这就产生了“狂草”。可以说张旭、怀素乃“狂草”之祖。狂草字中的连线和笔画并无多大的区别,打破了字独立的界线,往往几个字、甚至整行一笔写成。用笔更加自由,线条更具抽象性,从而更富有表现力。
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草书始于汉初。汉代著名的草书家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等,其中以张芝最富盛名,被后人称为“草圣”。他的代表作品有《八月帖》、《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秋凉平善帖》等。
草书到了魏晋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今草的成熟,这一时期的草书大家由王羲之、王献之、索靖、陆机等,成就最大的是二王父子。王羲之的草书平淡冲和,典雅飘逸。传世草书以《十七帖》最为著名。王献之草书线条劲利,姿态潇洒,欹侧跌宕。著名作品有《鸭头丸帖》、《送梨帖》等。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认为,草书的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广义上说,有文字以来便有草书。从狭义上看,一般认为草书产生于汉初。《说文解字序》就明确指出:“汉兴有草书”。隶书为汉代通行文字,由于文书的增多,为了进一步提高书写效率,书写更便捷的草书便出现了。
最早出现的草书是章草,章草之名始于东晋卫夫人《笔阵图》,是为了区别今草而命名的,章的意思是章法、条理。“章草即隶之捷”,章草是源于古隶派生出来的一种“救速”、“急就”书体,是一种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的书体。章草仍见隶意,“章务检而便”是其目的,其特点是字字区别,字有波磔。
章草产生于西汉初期,成熟于西汉中晚期,代表作品如《居延汉简解得守左尉过所》和史游《急就章》。
东汉、西晋是章草的兴盛期,至二王今草出,章草便日渐冷落。
二:今草
今草形成于西汉至东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张芝变革章草及早期今草,创“一笔书”,称为今草,张怀瓘《书断》曰:“按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所造也……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张芝被称为“草圣”,其实张芝只是今草的变革者,今草早已有之,张芝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今草和章草,使今草更加完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断字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断字草书字体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