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活跃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活跃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如何写才能够显得“活跃”?
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功夫下得深,铁棒磨成针。
行书如何写才能够显得“活跃”?我认为,在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临到十五以上时,加上自己的悟性和字外功就可以了。
既然题主提出了“活跃”二字,那咱就说说“活跃”吧。写行书,所谓的活跃,就是用笔灵活而流畅,线条要带篆意,字字要有变化,点画技术含量要高,每个字都要有神韵,且有势,有飞动感,弃俗,有儒雅感,最终达到好看;耐看。
请题主和各位网友,各位朋友看一看上图的行书,就知道行书是如何“活跃”的了。
建议题主在学行书之前,一定要学学篆书和隶书,把篆书和隶书学好了,再学行书就得心应手啦!
学习行书,悟性很重要!字外功也很重要!学行书,临帖只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临不悟,不加强字外功训练就想把行书写得活跃,那是不可能的。
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行书的笔法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个主要靠悟,靠字外功的训练。古人说的“水到渠成”,就是这个道理。
上笔之终,为下笔之始。
行书之所以给人有“活跃”的动态感,它的“动感”来自于点画间的承应。每个笔画,如同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让人能够看到笔画的运行,是在有序的进行。
行书的承应,有意连和形连 。意连又叫引带。应用的笔法是尖、搭。尖,上笔收笔处带起,搭,下笔接住上笔带起之势。形连则是两个笔画间由游丝把笔画连贯起来。游丝的应用,不可滥。必须和笔势相顺。笔势已尽,却要生硬的接着下一个笔画写,运笔的线路明显的不在一条线路上,这样不但不是承应,叫做扭捏作态,恶俗之为。承应并不需要把每个笔画都用游丝连接。意连才能产生更多的韵逸,使观者有玩味的想象空间。高明的书家,都会留有余韵,让观赏者去发挥。
笔法的设计,为的就是在书写时,运笔的顺畅。我给大家举个实例,“宀”的行书写法:上点驻笔挫锋,左右亦须挫锋,横画也要挫锋。挫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笔势连贯起来,势就顺畅。笔法中的提抢顿挫,折转尖搭,蹲驻侧衄,每种笔法,都有其特定的书写应用。笔法的名称,你或许不知道也会应用。但在知道了这些笔法名称并明白它的书写要领后,在观看作品时,就能知道人家用的是什么笔法。在分寸上就能够更深刻的去领悟。
把承应的问题解决了,你的行书就能有“活跃的动感”出来了。
当下的行书,哪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书法史来定位,我认为故去十年,山东魏启后先生行书最有代表性。
理由,米芾笔下八面出锋,风樯阵马,历代书家,没有几人能传其精神。
魏启后做到了。
且魏老取法乎上,在汉晋之间汲取营养,并与米芾相参照,时见高古质朴之意。这是了不起的书学精神。
并附墨迹数件。
魏启后离我们太近。留待五十年后再评价吧。
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行书,要属观山先生。
观山:原名田观潮,当代著名书法家,***院国宾礼***书法艺术家,北京书法协会会员,虽有一身名禄在身,但却未曾忘记立志写好书法的决心。
1、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知名书画大赛并获奖,也受邀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书法展,受到全球各界书法爱好者的赞扬与推崇,观山老师曾经写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就作为国礼赠给美国总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作为国礼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2、相同的内容不同的书法家写出来,其感觉韵味也不一样,比如观山老师写的这副《天道酬勤》字里行间展现出书法家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书画事业的追求与热爱。这幅最难不仅看这赏心悦目,而且能给人以提神养神的感觉,一幅好的行书作品是有灵动感的,我想这幅作品就应征了这句话。
3、俗话说:好的作品是作者心灵的体现,是文化素质、文化底蕴的展露,是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是对书法美感的向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观山先生的作品中得知,比如下面这幅书法作品,一首娴熟的行书书法展现在我们面前,挥毫转腕间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与内心的雄伟抱负展现的淋漓尽致!
真正的艺术是打动心灵的,笔墨之间就能体现出来。对这位书法家表示致敬!
我是手写咖,关于书法方面的问题,欢迎私信!记得先关注我哈!
别急着走,点个赞呗!
王镛―中国书***院长
王镛先生在行书这一领域,颇有代表性。
他的行书具有清新灵逸的特点,具有历史性,而且含有新时代的改革精神。
为什么说其具有代表性?
他对于行书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融合,并在行书上有一定的革新发展。
崔寒柏有说服力。一,书法的存在首先是为了用,在实用的基础上再判别谁写的更好。不能象绣花一样去写行书,我坚信古代的大书法家书写速度都很快。二,昨天看到头条上张铁林示范书法,谈到了书法不要太守规矩,用笔随意表现力才丰富,大概是这个意思,感觉没说清楚或者是误导。你听普通人随意唱歌和专业歌手随意唱歌,肯定完全不能相比。书法要写的更好,必须要有专门的训练。
当下的行书,我最喜欢曹宝麟的。因为喜欢宋朝书风,特别是苏、黄、米的。曹宝麟是学米的,兼学苏、黄,结合的很好,味道很足。他的主要成就是熔裁宋、明,渐达苍茫浑成之境。精研米芾,博涉颜鲁公、苏东坡、黄山谷诸家,其书法自成一格,以纯粹的帖学家法再现了古典之美。 他把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一百多幅作品,考据排出先后次序,开创学术界前所未有的先例。他更耗费近十年时间,将二百通宋人尺牍为主的书迹,一共涉及一百五十多位书家,详尽考证,填补了学术界对对宋代政治史及文化史研究的缺隙。我刚开始学董其昌,始终不得法,向上溯源,学赵、学米、学苏、黃,才了解了曹宝麟,应该是近代学苏黄米很有成就的一个人。
硬笔行书一般临哪一位书法家的字呢?
怎么说呢,每个时期感觉是不一样的!随着欣赏角度的不同,观点也在发生变化。
最开始,我认为卢中南老师的行书是最漂亮的,但是,同时也发现,卢中南的硬笔行书品实再太少了!
买过一本卢中南老师的硬笔行书字贴,不是整段行书作品,而是单字的,实在难说上是精品,感觉像是卢中南老师在赶任务,赶时间,写的比较随意,字的排版也无规律可循。如下图:
这和卢中南下图的这个行书神作,观感上,差距好大:
田英章老师的行书功底是非常扎实的,但不得不说,他的行书的牵丝太长,笔画也太长,所以,他的硬笔行书作品,让人感觉到有杂乱之感!
不信你看吧:
吴玉生老师的字,单个字看,整遍作品欣赏,都很好看,我学了一段时间后,却不得其法。
后来思索,恍惚大悟,他的笔画很是简洁,笔断意连,但是我的字习气过重,差别的太大!不适合学他的字!
再然后,就是练荆霄鹏的行书了,他的字,自然大方,气韵流畅,牵丝适度,更重要的是,我比较适合学习这种风格!
荆霄鹏行书,如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活跃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活跃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