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欧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欧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欧体”是指谁的字体?
“欧体”是指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的书法。
欧阳询,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他是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
欧阳询与虞世南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书法于平正之中见险绝,号为“欧体”。欧阳询(欧体)又与唐朝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合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不仅仅指唐代)。
欧阳询楷书写得好,是因为他学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一次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观看了半天不肯走,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流连忘返,后来干脆铺上毡子坐下来反复揣摩,在碑旁一连揣摩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欧阳询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系统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后人学习书法理论的宝贵资料。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欢迎书法同道关注“麓风轩”,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欧体指欧阳询书法。
唐代是一个极其推崇王羲之的时代,唐代书家可以说是群星璀璨,我们经常把晋唐二字放在一起说。欧阳询无疑是唐代乃至今天人们都时常挂在嘴边的书法大家。
欧楷结构严谨,用笔刚健。被称为楷书极则,也正因如此,习欧楷难度可以说是楷书中最难的。然而可喜的是,今天我们学欧的人很盛行,由此也可见欧体的魅力。
在学习欧体方法上,不能死临碑,最好参照他行书《卜商帖》《张翰思鲈帖》《梦奠帖》的用笔。因碑为刀刻,毕竟不同于毛笔。而欧的行书与楷书结构也是相通的。写欧不到位,容易把字写呆板,这时不妨临临褚遂良书法,以增其流动性。
欧字因其严谨,写小是优势,因越往大写,越难驾驭。喜欢要关注哦。
1首先我国书法确实是博大精深,楷书有四大家“欧颜柳赵”,其中欧体专门指的就是欧阳询的楷书!
2欧阳询的楷书号称唐楷之冠,初唐四大家之一。虞世南称欧阳询八体尽能,无一不精。欧阳询的书法融合了魏晋南北朝,南朝的贴学和北朝的碑学,是书法的集大成者!
3后人评价欧阳询的字体是,铁画银钩,挺拔秀美,笔力雄强!所以自成一体,宗之者甚多,从之者甚众!自古以来,欧阳询的《九成宫》,《化度寺》,《虞恭公》都是后来学习书法的经典法帖!
喜欢我或者想和我一起交流学习书法的朋友请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书法的奥妙!!!!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书法上的“欧体”是指欧阳询的字体,对应于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中的欧,欧体结构严谨,于平正中见险绝,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下面让我们一起仔细了解一下这位书法大家和他的书体,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欧阳询是初唐四大家之一,欧公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并著有书法理论书籍《八诀》、《用笔论》等,是书法史上重要的人物,尤其是楷书的成就被后世极力推崇。
《九成宫醴泉铭》
唐初欧阳询为代表的初唐一种书体。其领袖人物是太子率更令欧阳询。这种书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群体行为。其书体特点是兼有南朝书法的姿媚与北朝魏碑的古拙雄强。书法极为瘦劲险峻。运笔虽然是成熟的唐楷特点,但又保留汉隶、魏碑特点。虚实强弱、快慢缓急的节奏感极为明显。最典型的书体代表是九成宫《醴泉铭》。
一个人的书法有发展阶段,一种书体也存在分期。例如《虞恭公》虽为欧阳询所书,但与《醴泉m》还是有较大差别或差距。
在陕西昭陵博物馆碑林里,有一批欧体书法碑石。
以我国目前欧体代表人物田蕴章、卢中南的书体而言,与九成宫《醴泉铭》还是有相当的差别。可见,正如田蕴章先生所说,以《醴泉铭》为代表的欧体书法的确是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
欧有几画?
“欧” 字共有 8 画,笔画顺序为: 横、撇、点、竖折/竖弯、撇、横撇/横钩、撇、捺
“欧”,普通话读音为ōu。“欧”的基本含义为古同“讴”,歌唱;引申含义为指“欧罗巴洲”,如欧化。
“欧”,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欠表意,古文字形体像人张口打呵欠,用来表示呕吐;區(区ōu)表声,区本指容器,表示呕吐在容器中。本义是呕吐。“欧”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时代演变而来。
书法初学者,为何总是纠结于练颜体还是欧体?
我的理解是,不管是不是初学者,是学颜体还是欧体都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楷书名家中颜、欧、虞、刘、赵等都是比肩的,不能说谁比谁更好,只能说各有所长,各有风***,先学谁?后学谁?或者说学谁?不学谁?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你对谁感兴趣,谁的作品更对你的脾气,你就学他,这样是最有效的路子。
另外,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先学楷书吗?我常常对这个问题产生疑问。当然,社会上对先学楷书似乎是个普遍认识,甚至说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我咋就不信呢!我觉得这个应该因人而异。是先学楷书?还是先学隶书?或是先学篆书?我觉得都没什么不可以。比如学习国画,难道都要先学工笔画,才能学写意画吗?没什么必然联系。有人主张按照汉字和书体的演变过程学习,有的则说要先学后,再学前。各有各的道理,但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法无定法。
学习书法,我就是先喜欢上的隶书,后学篆书、金文、再学楷书的。对隶书有一定掌握后,再学楷书很轻松,因为各种书体之间是有一些共同规律的。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初学书法者,必须要学古人的颜、柳、欧等老一辈正楷字体。打好基础,扎稳墙根。因为他们的字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根基很牢。千百年来推翻不掉。就连课本、文件、铅字都是由颜体演变而来的。
谁能改变。
致于有些人说:
学书法不要千人一面,不要学哪一个或几个人字体。这话讲是《错》的!如此说,国家报刊、杂志、课本、文件,字体也不能千人一面了???
简直是扯蛋。
依照古人学好正楷之后,墙根打牢了。而后,再尊循古人经验,一步一步学:行、行草、逛草、篆体、瘦金体及榜书等等,灵活多变。供后人学习和欣赏。
再者,学习书法是艺无止境。要跟随社会发展和人们需要而不断探索,创新。但万变要不离其宗。
只有这样,你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永远站住脚,不淘汰。
一一一以上是个人见解也是学书几十年来的感悟。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更高明之士:指正。
一一一书法家晚眺居士:郑道法(言)。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初学书法,不要总是纠结于颜真卿的楷书和欧阳询的楷书,晋楷也可以学啊!褚遂良和虞世南的楷书也很好啊!还有就是汉隶和晋人王羲之的行书,都可以学的。魏碑书法对于初学书法者来说,也是可以选择的!
学书法,不要搞千人一面。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很多,不要总纠结于某人的书法,更不要迷信于某人的书法。多年来,我是一向主张学习古人的冷碑冷帖的,古人的冷碑冷帖也是经典啊!为什么要搞千人一面呢?对于颜真卿和欧阳询的楷书,我一向持敬畏态度,但是,敬畏归敬畏,古人的书法作品都值得当代人敬畏,总不能只学颜真卿和欧阳询二位的楷书吧。
学书法,自己喜欢哪种书体就学哪种书体,自己喜欢哪种书体的风格就学哪种风格的书体,不要听听这个人的,听听那个人的,自己一定要有主见。我的观点是,只要是古人的书法经典,都可以学![_a***_]自己喜欢颜真卿和欧阳询的楷书,那就果断的学吧,何来纠结不纠结呢?为什么要产生纠结思想呢?没必要的!自己学书法,为什么要听别人说三道四,为什么要别人指手画脚呢?
近年来,在各类书法展上,真正纯正的颜真卿和欧阳询的楷书作品又有几幅呢?即便是有,又有几幅能入展或获奖呢?在各类书展上,真正能入展、获奖的书法作品,大多草书、行书、隶书和魏碑书法作品。这说明什么?说明当代书法家并不是纠结于颜真卿和欧阳询的书法,他们只是把颜体和欧体当作书法入门的敲门砖罢了。
根据以上所述,建议题主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喜欢哪种书体就学哪种书体,不要听任别人的摆布,自己认准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直到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为止。关于纠结颜体和欧体的问题,以后还是不提为好,因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你说呢?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谢谢邀请!
我认为初学书法者在学欧体还是学颜体上有纠结是有一定原因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仅从两种楷体的书体来说,我建议是先易后难,先学欧体后学颜体。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它的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在欧颜柳赵四大家的书法中,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的书法都是偏向于细弱的,因此它们整体的骨骼框架是适中的。虽然有共同点,欧、柳、赵三体之间还是有不少的区别。但就欧体与颜体比较,差别就大了。因此对初学者,还是先学欧体或柳体这些“俊朗显骨”的书体为好。
从我自己学书的经历来看,我是先学柳体《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再学欧体《九成宫醴泉铭》,该碑帖的点画风格主要有三个:瘦硬、秀丽、温润,在一笔或一字之内同时表现出这些风格。之后再学颜体《多宝塔碑》,静心练习,循序渐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楷书掌握不错的情况下,我再开始学行书,学草书,其间又学了篆书,在各种书体都学了之后,自然就会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爱和个人性格特点,在选择碑帖时自己先临临感受下,也多听听书法老师的意见,这样选择应不难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欧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欧字体楷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