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的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德的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德字篆书怎么写?
拓展:
1.读音:bin
2.含义:文武兼备,文雅的样子,富有文***,文***鲜明,文武兼备。
3.词组解释:文质斌斌:文武兼始、
4.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德字小篆?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这两个字(德,徳)都念de吗?为什么有些书法家都写后面这个呢?
在我处的真如寺,师父请书法家写:"大吉祥",他写成:"大吉羊"。还刻在大石头上,我问为什么?他答:古代的祥字与羊字是同一字。我明白了,原来书法家写字是写给死人看的。
你这个问题和我有一样想法,就是看到一些书法家写的《徳》与德少一横,不看道这个标题,我因为书法家把字写错了,今天知道有这个字,但不知道啥意思?中国的文字变化无穷,也有想象,其乐无穷!
德,徳,de,二字哪个最通用?
谢谢邀请回答;
“德”de上声,
1,好的品行;
2,道德,人们共同生活行为的准则,规范;
3,信念;
4,恩惠;
《老子》下篇,德经: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同为德字之音,少一笔之写,常见与书法艺术之书写,此等情况,在书法作品见之甚多。
比如:王義之《兰亭集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惠之便少写二笔,以心之二点以代之,变形之写如岸字,常写作㟁,群之写成羣等不一而举。
这应属于一个独特书法艺术的范畴,历来久远。孔子在删订《春秋》之時,增减一笔,以誉褒贬,应属来源。
德有几个层面,修养与心有得,曰德。君子进德修业意指恩惠。月令有天德,月德,木德均言天地四时旺气,还有以德增福之意。
书面应用,应以正字为准,不应胡乱书写,以示规范!
请问大侠,为什么古代的"德"在书法中有时不写那一横,关于这个有什么讲究或故事传说吗?
在我们村前几年,有一户修大门立篇,书写为,——有德之家,四字。我们发现少了一横,(一笔)。
我们有两个人背面评论,认为是故意的。此解为——缼德——德缺,德少!原因是提字书写人原与主家不和,所以怀疑故意的。悄悄建议主家说是错字,应改之,主人听后就改掉了,加了一横。
后来我又查阅了一些书法,古时确有少一横的写法。过后我很内疚。真是多此一举,多管闲事。至于有什么讲究,传说,我不知道了,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么。
德字!是人人十四一心!用现在的理解为,伟大的祖国十四亿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中国***!中央人民***周围!一心一意的把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世界最富有,最先进的世界强国!
在学校,如果你把“和”字的右边的“口”多写一横,老师一定会给一个大大的“X”。
可是,书圣王羲之就这样写过,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永和九年”中的这个和字没错,可“惠风和畅”的“和”就写成上面那样了。
在古代,多一笔少一笔的情况太多了,尤其是书法作品中,其原因很复杂:
一是信息不发达,写法难以统一,出现很多笔画增减甚至异体字的情况。
二是为了避忌。古人写到与皇帝或父母名字相同的字时,就要减笔以示尊重。比如唐代书家写到“渊”字时,为了避李渊的讳,出现很多减笔写法,陆柬之的《文赋》中甚至直接如上面那样只写“氵”。
三是书法中为了变化的原因。比如上面提到的《兰亭序》中的两个“和”字。
书法中为了变化,不仅可增减笔画,还可变换偏旁部首的位置。比如“柳”可写成上下结构。
“德”字就是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在王羲之《黄庭经》中,就写成“徳”:
而王羲之在《孝女曹娥碑》中,则写成“德”:
记得小时候练书法,字帖里的“德”通常是没有横的。当时就觉得很疑惑,也没有去深究。今查证如下:
全聚德烤鸭店招
“德”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除甲骨文较难搜索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而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唐高祖李渊在未做皇帝时,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合家大小福德”的“德”字中间即无一横。此碑文拓片现收入《中国书法史国录》中。
从历代经典书法碑帖中,可以发现,楷书偶有横画,行书几乎见不到有横,而颜真卿的几乎每个字都加了横。
颜真卿 勤礼碑里的德
“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代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天宝年间人。李白曾赠诗“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他始学李斯《峄山碑》,书家评论他:“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他学秦小篆变势又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几乎与其同时,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额》中,“德”字也加了一横。
颜真卿 多宝塔碑里的德
颜真卿 多宝塔碑里的德
中唐时期,篆书中出现了 “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只是书法中出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武德为唐高祖李渊年号,可认为这是唐代通行文字书写的范例。“德”字的这一写法,从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旧例未变,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如下佐证。笔者藏有一本海外回流的《永乐大典》十七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书中的“德”字,均无一横。又如宣德年间铸造的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无一横。再如,《南京城墙砖文》一书中,辑录明代初年南京建城的数百块城砖上,府县官员及窑工姓名,凡写“德”字,字中间均无一横。
王羲之 圣教序里的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的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的小篆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