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楷书的字体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楷书的字体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正楷字有什么特点?
正楷字也叫楷书,在中国书法中是区别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一种分类,中国书法历史上楷书影响比较大字体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分别是颜体,柳体和欧体,楷书比草书和行书公证,便于书写和识别比篆书书写方便,比隶书变化丰富
行字在田字格该怎样写?
田字格写法:
“行”,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为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很明显是一个十字路口。
后来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秦朝小篆、秦系简牍,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行”。
行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双人旁,占田字格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整体字要端庄。
行是多音字,一种读音为hang(第一声),可组词为,行业,内行等,另一种读音为xing(第二声)可组词为,行走,前行等
现在书法中有个词叫“行楷”,那么这种写法是侧重楷书还是行书?
楷书也称为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成,然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鼎盛时期,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草蜕变出的书体,除楷书外,尚有行书、今草书。尽管后来各朝各代的书家也有擅长篆、隶、章、草的,但毕竟是个别现象,只是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而真、行、今草,已为人们所接受,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同时在士大夫阶层中形成了普遍的风尚,作为雅俗的分野标准。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楷书不仅横平竖直,而且撇、捺、点、钩明显,严整、规矩,字体为正方形。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具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确切地说应是楷书的草化,或是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楷,是一种介乎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字体形式,并且有相对独立的书写技法。
常见有人将行书、楷书掺杂在一起使用,比如写一篇文章,或写一件作品,里面有一部分近似楷书字,也有一些是纯粹的行书字,甚至有少量草书字,这种表现形式属于创作所需,为了活跃通篇气氛与韵致,有意加入的“调料”,所以,这样的写法只能叫行楷作品(代名词),不是真正的行楷字体! 这一点必须要明白。
如果让我给行楷作一个定义: 行楷=楷书结体+行书笔法,快速书写,不少笔画。再详细解说一下。
行楷,是在楷书基础上,适当加快一点儿书写速度,笔法动作简约,干净利落,行笔节奏明快,笔势承接流畅自然,尤其强调上下动作之间笔断意连,呼应顾盼,不但一个字一气呵成,甚至一次连续写几个字。
一般情况下,行楷字体,不得缺少笔画。但由于书写速度比楷书稍快,比行书略慢,富有动感,个别笔画状态随之略微有点儿变化,实属正常。笔画起、止和转折处,隐去顿笔之类动作,改为稍微停驻,随即迅速行进,意到为止。
打个比方,例如一个人行走时的步伐频率,齐步走相当于楷书速度,快步走相当于行楷速度,跑步走相当于行书。
按古代一种提法,行书偏于草书者称“行草”,行书偏于楷书者称“行楷”,像《兰亭序》等很多行书都将归为行楷。这是一种广义上的称法。
目前我们一般是用狭义上的称呼,即行楷也是楷书中的一类,用以工楷相对。
工楷:工整严正的书写,笔意趋于肃静,因此笔笔自立为主,没有连笔,一丝不苟。
行楷:带入一定行书意,笔意趋于流动,形态活跃,偶有连笔。
如果以人为喻:楷书如立。工楷就是很严正的站立,犹如军人站军姿一般。
以人为喻行楷则如普通人的意态悠闲站立,偶尔缓缓踱步。
行书如行,那就是人处在行走的状态了。
可见行楷还是楷书,还是以楷为本的。
举例以说明,楷书四大家中的赵楷,其代表作《三门记》就是典型的行楷。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的楷书也是行楷。
行楷与行书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有些也可认为是行书,但楷意很浓也无妨归为行楷。比如欧阳询临的《定武兰亭》,虽是临写行书《兰亭序》,但已很接近楷书。
米芾临写的《兰亭序》,也对行书作了楷化。
行楷意态洒脱自然,书写流畅速度较快,易于实用,又兼具楷书的特点,易于掌握和辨识,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楷书的字体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楷书的字体字体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