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清朝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都有谁?为什么这些人比较有代表性?
清代以来,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金农、康有为、于右任、潘主兰、欧阳中石等。
著名书法家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学书时间长,临习范围广,尤其是深入临摹魏晋以前的碑帖,能使其书法独具风骨,入木三分,充满金石气,并形成强烈个性,结构线条耐看。
上述提到的书法家,其行书字体古风,力透纸背,碑味十足,并且他们的作品多,流传广,影响大,一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他们的书风都有一定的开创性,并与馆阁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什么是魏碑行书?
以北碑笔法入行,将魏碑正书和行书合为一体,写得较为放纵雄肆的书体。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一,赵之谦,他的魏碑行书凝练质朴,气势宏博。他的字属斜画紧结类型。重心居中。(见图1一3)。
二,康有为,结字基于魏碑,大气磅礴,个性强烈,有很浓北碑笔意,不斤斤计较点画。他的字属平画宽结类型。重心偏上。(见图4一6)。
三,于右任,结字基于魏碑,属斜画紧结类型,稳重凝练,拙巧相生,刚柔互济。字的重心偏下。(见图6一9)。
沙孟海在他的《略论两晋北朝隋代的书法》文中指出:"北碑结体大致可分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两个类型。″北朝早期作品斜画紧结,北朝晚期作品平画宽结。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自清代以后,我所知道的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于右任,赵之谦,郑孝胥,邓石如等。
比较深刻的郑孝胥,虽然人品不怎么样(汉奸)可对魏碑行书,楷书,颇有研究,尤其是楷书,所作得力于魏碑版楷书,所写之字苍劲有力,相传有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称。
清代赵之谦创造了魏碑行书,其特点横画舒展,转折跌宕,字体形态妩媚多姿,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作品大气磅礴,引人入胜。现代的魏碑高手应数天津的孙伯翔先生,他功力深厚,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利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
清代利用魏碑笔法写行书,面目最突出的是赵之谦。他是篆刻家,画家,篆书,魏碑,汉隶,都写的有个人面目。他的篆刻边款,是从魏碑方笔《始平公造像记》得来的。赵是诗书画印方面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中举以前,他写的是颜体字,中举后,来京师,眼界大开,受晚清书风影响,写魏碑很快上手。其魏碑作品如《抱朴子逸文》等是他魏碑体的代表。但也不死守规矩,而是有自己的创举。就是写行书,也没有走模仿二王的老路。把篆意,隶书味道,魏碑味道,结合了进去,却突出魏碑的特点。这就是,字形拉宽,强调大疏大密,对比强烈,重心奇险却安排妥当。有的排列平行却不死板,如州字。有的旋转强烈如旋风,如草树树字的末笔。有人认为其魏行是“颜字底,魏字面”是有道理的。整幅字呈现的是磅礴大气,给人新鲜而猛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以《书龚定庵诗》为代表。
清代写魏行的另一个杰出人物是道州何子贞,其楷书学鲁公,个人风格很突出。他写汉隶相当多,一本《张黑女墓志》伴随多年,书写几乎成为绝响。他的魏碑行书笔法,就是《张玄》与颜行的结合体,这点无人可比。
现代人写魏碑极其魏行书,可以孙伯翔先生为代表。个人愚见,孙先生严谨有余,活泼稍逊,把碑和帖结合起来,还真不容易!
当今可以说写魏碑行书的人不少,各地都有,可以预见将来魏行会大行天下!
大清宣统年制青花瓷底款?
宣统官窑只有“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一种。青料色泽明快、鲜亮,不晕散。字外无圈框,字体似光绪款,笔法遒劲,字体秀丽,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宣统时期的堂名款有“来鹤堂制”、“济世堂制”、“宜春堂制”等。
宣统民窑青花款,见具体年号款和干支纪念款,以楷书为主,篆书为辅。如用楷体书写“大清宣统庚戌制造”款,与光绪款识写法基本一致,随意而草率,位置不正,书法水平低。
怎样理解行书的行气?
我是书法爱好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行书,非草非真,是一种最得人喜爱的一种字体。
毕竟行书实用还美观。写起来快捷便利,流畅活泼,潇洒飘逸。
行书行气,这是对章法布局和字字呼应关系来说的,行气是产生于字与字的笔断意连,气息相贯,连绵不断。给人一种行云流水一般的美。这就是所说的行气。要表现出行气,需注意几点:
一是章法布局。行书要表现好的行气,要注重书写方法和方式,多用纵有行横无列,把字字内在练习表达清纯,行与行之间要注意呼应。当然,不讲究故意的把笔笔相连,但要注重气息贯注。
二是注重笔画。要表现出行气字是关键,每个字的点画更为关键,要注意呼应,使之变化多千,牵丝往来要有笔断意连之妙,运笔快慢要疾速和慢行交错,圆转处劲气内敛,方折处要削金断玉、明快干净。
三是注重字的结构。行气美的基础出自字形结构的妩媚多姿。行书字结构千变万化但基本的规则就是重心平稳,变化自然。变化一定顺应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变化,能得自然之美方妙,不要自己故意造作,一定要点画呼应顾盼生情,字字活泼生气。
四是注重风格。行书是讲究意境的,字字流露真情。把情融入字中,如临其境,放能给观者展露出行气扑人、气韵生动、逸趣横生的佳作。
行气是研究每一行字与字之间贯气的方法,着重研究分割成行的布局问题,是介于结构与章法的中间形式。
一件作品,行气流畅,会给人以一种血脉贯注丶笔势奔放的艺术感受,特别是行草,书写时当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
行书的行气,要掌握三个基本原则。
1、直
每一行都有一条中轴线,字形结构的欹侧、挪移、转拨都须以此线为轴心,不能偏离太远。
行气宜直,不可机械理解为呆板的直,可因体势的需要左右摆动,但又通过相互调节来保持一行中重心的动态的平衡。
比如下图,“声”字向右,偏离了中抽线,但通过下面几个字,逐渐将重心调整回来。
2、自然
一行中,字形结构的安排宜生动自然,因其笔势流转向下,于参差中求平齐,于错落中求变化,这样,行气就会显得松动。
如下图,参差错落,虽极少牵丝,但行气却十分调畅。
谢谢不二斋友的邀请
行书的行气是一种书写时的顺势。顺势是需要发力点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发力点。就是因为有了发力点,每一个才会产生字势和书风及艺术内涵。也就是书法艺术感情的产生和延伸。
行书的行气与草书的行气是一样的,呼应及连带连续不断。况且在行书行气的过程中,调锋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行气的速度可以根据所创作的内容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增加某种艺术效果,也可以在顺势行气过程中进行诸如提按,顿挫等的笔法融入。融入这些笔法其实也是为了调锋和重新设置发力点,从而把这个字写得更加完美。
当然书写的时候,个人的气息调整也与行气有一定关联,这就是以前我们说的内在与外在的综合体艺术创作范畴。大家可以慢慢的理解一下。
行气也需要打造一个合适的书写环境,当然这个根据个人爱好即可。毕竟一个合适的环境也是创作乃至行气的关键。
书法史上“天下十大行书”的排行依据是什么?你赞同吗?
十:《土母帖》,作者李建中,北宋初年著名书家,《土母帖》又名《宋李建中书谘册》,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 作品中,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虽写的是行书,但起笔、收笔处仍见严谨的楷法笔意,可看出不少唐人书法的特质。
九:《松风阁》,黄庭坚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八:《蜀素帖》,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收藏家米芾的作品,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米芾三十八岁时,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此卷所用蜀素是十分珍贵的绢,於神宗庆历时在四川所造。米芾的字受王献之影响最深,有一种俊逸疏爽之气,在北宋四大家中,米字的笔法和速度最灵活而有变化。此卷虽书於乌丝界栏内,但行笔飞扬恣肆、神***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
七:《张翰思鲈帖》,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六:《蒙诏帖》,唐柳公权书,墨迹纸本,全幅纵26.8厘米、横57.4厘米,大字行书,记7行,共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为天下第六行书。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构成章法上的变化;笔墨浓淡轻重有致,形成层次上的变化。风格豪放雄逸,遒劲流丽,枯润秾,掩映相发。《蒙诏》—帖,具有顿挫郁勃,开阔跌宕的艺术特点。
“天下十大行书”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先是米芾认为《兰亭序》天下第一,后来元代鲜于枢将《祭侄文稿》和《寒食诗帖》分列二三,再往后,大约到了清代,才有了“十大行书”的说法。
“天下三大行书”的说法是得到了大家公认的,但其排序并不代表书法水平的高低。
《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诗帖》分别代表了行书史上的三大不同风格:俊逸潇洒、苍劲雄强、尚意书风。而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又是三大书风的创始人和领袖书家,此三帖更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这三***帖名列三大行书自然是当之无愧。
但这三***帖并不能简单认为哪一种更强,之所以《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诗帖》分列一至三名,我认为这就是按照他们的出生年代来排列的,中国自古就有长者为尊的传统。
那么,十大行书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先来看看后七位: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