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回字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回字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草书来替代楷书怎么样?这样是否便于汉语的普及?
大家可以写草书,但是没必要代替楷书。因为篆隶楷行草都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特质。当然,草书也具有实用使用性的特点。比如黄若舟先生提倡的连笔字,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文字使用的要求,其实许多学生的读书笔记,日记等,完全可以用草书来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写出来的字既有美感,
同时也有很高的艺术性。只要自己认识也就能达到巩固学习效果固化大脑知识的作用,小编觉得只能提倡和鼓励,但是不宜搞一刀切的推广。
好主意。一则,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贯规律,目前没有比草书更简的汉字了。简化字尚多所取用。二则,据说因繁体太难,简化字的推行,消除了大量文盲,草书估计能彻底消灭文盲。三则,学过楷书的,以为草书很难。但对不识字的,肯定是越简越易学。中国人觉得中文易,英文难,也是一样道理。推行不必有顾虑。四则,文化传承,电脑很容易处理。数字化的典籍批量改成草书(当然草书也要规范化一下,去掉多种写法的现象。就像回字有四种写法,简化字只取一种)。剩下的文化传承相关的古旧笔迹,就交给考古专家,与中文系的同仁。
这个问题在民国时期于右任老先生已经提出过,他提出的“标准草书”具艺术美感而且极为简化,但最终结果却被否定了。原因很简单,他违背了汉字发展的规律。
建国后,大陆推行简化字,在书写上确实方便了许多,但符号化更严重。也遭港台诟病,如大陆的“爱”不用心等等。简化字最终结果还是推行开来,原因他保留了汉字大部分规律,通过与繁体字对比,从造字法六书上讲还可以说的通。
标准草书为什么没有推行开?原因很简单,他违背了汉字发展规律。汉字发展的规律以简化、实用为原则,从大篆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都是以简化、实用为目的的。但汉字的发展除了具有简化、实用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她还具备,无论怎样发展,都未发展到纯粹符号化的程度,都可以通过造字法六书来解释,这是汉字之所以伟大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废除楷书以草书来代替,则会出现纯符号化的情况。书法发展到楷书,从唐代到今天未出现新的书体,说明书法篆隶草行楷书体以完备,不会再有新的书体出现。
如果我们想用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楷书或其他书体,这是违背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不实际。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客观看待 ,辛亥革命后就有不少人主张以草书来简化汉字。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草化是隶化之后汉字形体演变的第二次转折。
草书作为汉字的一种字体,确切地说是近代才被人重视的,其原因就是汉字简化的需要。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有一派主张以草书来简化汉字的人,著名的代表就是章太炎和钱玄同。他们的观点是,章草书容易写,实用。另外一个人更为积极,就是于右任,他主张推行标准草书,广泛收集历代草书书法家的真迹,从中还拟定了一个所谓的“标准”。
草化运动当时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其背离了文字改革和实用的宗旨,并非纯粹的书法艺术活动。
草书写出来之后,具有欣赏价值,但写出来让人辨认会成为很大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更不能武断推行草书代替楷书。
草书是艺术性最强的书体,也是最难的书体。
同时,草书也是高度符号化的字体。正因为其符号化,于右任先生曾希望将草书标准化,并编辑了《标准草书》一书,他将历代名家的《千字文》汇集在一起编成此书。
但他忽略了草书的人性化。正因为其高度的艺术性,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与标准化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草书的标准化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草书的辨识度不强,这是草书难学的原因之一。在书写时,少拐一个弯,少停顿一下,可能就变成了另一个字。
所以说,用草书代替草书,只能让情况变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人们当今最常用的是哪种书体(楷书、行楷、行书、草书)?为什么?
草书的艺术性最高,楷书的通识度最广,但最常用的书体肯定是行书。行书介于草楷之间,它的最大优势就是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实践融合应用最广泛、也最成功。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古今书法名家大手,尤擅行书者最多。二王,米蔡苏黄,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王铎,傅山,郑板桥,现当代的沈尹默、启功……,多难胜数。名家云集,成就了行书的极度繁荣。书法五体虽各有特色难分高下,但天下第一行书和书圣王羲之,足以说明行书的地位非比寻常。
从应用书写角度看,“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笔法简易,书写酣畅,既具有较强的通识度,又兼具书法的艺术美,所以古人写手札书信、诗稿文稿多用行书,今人写硬笔文稿也是如此。用频较高,精品就多,何况书法神品多出于有意无意之间,由此,行书也必将越来越繁荣。
抱庸浅谈。
如果说日常人们(或大众)常用字体的话,那应该是针对硬笔字的某一种字体而言。
一按年龄来区分,也可以按日常工工作性质来分
按年龄来分,比如说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那么小学生,他们一般可能就是学习也常用楷书,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他对笔画结构掌握的比较成熟,那么使用行楷或者行书机会相对较多。
说按照硬笔书法学习来讲的话,一般行楷,行书,草书这三类对比较多一些,论实用性的话应该是使用(或练习)行书比较多一点。
还有个别行业它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说建筑施工图,它就要求仿宋字。那么其他的行业就没有太多的要求,日常工作中一般都是行书比较多一些,因为他书写快捷,而且辨识度比较高。
综上所言,行书使用率相对较多
行书应该是最简练、书写速度最快的一种书写方式。
而且行书的结构具有更明显的动感,书写起来,完全可以前后呼应,也具有一定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人感觉更加随意和流畅。因此,在人们平常的生活和交流中,行书应该是最常用的书写选择。
人们当今最常用的书体行楷是其中之一。这里介绍一下启功和齐白石的老师张伯英的行楷书法。
张伯英先生是著名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榜举人,与名家康有为、***、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精于品鉴金石书画。
他学书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隶,其行楷质朴凝重、古拙有碑味。颇有气度。民国北碑之风很风靡,但他走的是碑帖兼学之路。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以我自身的体验习惯,[_a***_]还是以行书见长。因为相比楷书。行书或接近行书优点主要是书写速度较快,字体比较流畅。书写时还可以自由把控适当潦草随心所欲。也不必工工整整一笔一划。所以书写速度是人选择的第一要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回字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回字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