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读写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如何读写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草书怎样记草字?
很多人以为,草书每个人都会写,其实不然,草书的每个字都有相对固定的草法,草书绝不是潦草之书。
学习草书首先要熟悉草法,而学习草法就得记忆,其实记忆也不用死记硬背。首先要熟悉基本的偏旁部首的写法。
而这些偏旁部首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字,这样举一反三就可以掌握一部分字的草法。
同时,要记住一些相似但又不同字的写法,比如“高”“马”“亭”等写法,弄清一些基本规律。
汉字很多,要想记住所有字的草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备一些资料,比如《草字汇》《标准草书》,创作时要查资料,搞准每个字的正确写法。
可以看看翰墨雁影的视频。
翰墨雁影一个***一分钟左右,学四个字的草书写法,作者把播放速度降了一半,易跟学。***内容为一成语,好记,好学。
翰墨雁影的***,每天更新,为毛笔草书,主师孙过庭,也兼有二王等书家的写法。翰墨雁影在做***前,做足了功课,字字规范,笔笔清晰。
看翰墨雁影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网友云,是一场笔尖上的舞蹈,安闲的心态,优雅的舞姿,明晰的节奏,急徐、提按、粗细、方圆的变化,均可考究,翰墨雁影***是学草书的***好教材,尤其是初学者。
翰墨雁影的***雅俗共赏,想学草书,无论是想学认,想学写,都没有问题,一次一成语,学得轻松,用得自如。
对草书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去看看翰墨雁影的***吧。相信你不会后悔。
学习草书怎样记草字?
草书有专门的偏旁部首代写法。你只需要把每个偏旁部首的草书写法记住了,一般的小草能够大部分的常用字都能辨识。但有些字的草书有专门的草字写法,光靠偏旁部首还不能够全面的认识草书。
要全面的学习草书,你可以先从于右任编写的《标准草书》做为入门学习。书中详细的把汉字的各种偏旁部首的草书代写方法及其变化应用都做了介绍。书中的范例为《千字文》,每个字配有历代名家的写法。从中了解到周一个字不同的草书变化。
另外一本北宋时期编写的《草诀百韵歌》,把草书的书写特征,五字一句编写成句,语气生动形象,字句押韵,朗朗上口,十分便于记忆。虽然其中有的句子过于牵强,并不能准确到位的解释清楚。但绝大部分都具有启发指导作用。
不了解草书的偏旁部首代写法,单独的去一个一个去记,第一是费心费时,效率低下。第二是对没有学习过的字,便不知道如何去写。单纯的去模仿临摹,不知道其中的缘由,一知半解,便会陷入臆造的迷途。
由于草书的书写突出性情,并不会如楷书一样的每个人的写法都有一致。所谓的标准只是相对而言。以标准的写法写,大家都能辨识。当神融手畅的时候,便会有出人意外的表现,字形便会难以辨识。但要记住一点,不论怎样狂放,可以夸张,不可以自造。自己臆造的草书,神仙都不能辨识。
学习草书该如和何记草书字形呢?在古代有《草诀歌》归纳了草书字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草书字形或草书偏旁部首的符号,通过记忆歌诀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记准草书字形的大多数字形的写法。关于《草诀歌》有多个版本,如传为王羲之的《草诀歌》、董其昌书写的《草诀歌》,还有韩道亨的《草诀歌》,这几个版本虽然书写内容是一样的但书写风格和水平略有不同,不过这三个版本都有参考价值。现在还有刘增兴编写的新草书歌诀,也非常便于我们学习草书记忆草书字形,包括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等等。其中最好的仍然要属王羲之《草诀歌》最好。
但这些作为初步的学习草书入门尚可,要真正进入草书艺术的大门,翰墨书道认为还需要从古代的经典草书作品入门进行大量的临摹练习,通过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草书字形,要比靠歌诀来记忆和掌握草书字形的价值更的大,为什么呢?
现代还能有借助***数字的方法记忆草书字形,虽然也不错,但其缺陷同样更大,比较这样的记忆是死搬硬套的简单的记忆,对于草书字形的来龙去脉的理解与认识方面看要肤浅许多。那“袁”字来说,就是“七”和***数字“2”、“3”连起来即可,
实际上这样的记忆无法真正理解这个“袁”字的草书字形为什么会写成这个形状,就究竟是如何演变的。要想真正记忆或者说写准草书字形,就需要理解这些草书字形单字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找准草书的字形与写法,特别是其微妙精巧的变化之处。因此要记住或者说真正掌握草书字形,仍然吸需要下笨功夫,向古代经典草书作品学习。比如《十七帖》和《淳化阁帖》、孙过庭《书谱》、包括一些章草书法作品等经典作品的临摹学习来掌握草书字形,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所能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草书字形,还有作品所包括的不同的线条造型已经用笔技法草书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王羲之的草书作品是必须要进行深入临摹学习的。这些草书作品,一方面具有清晰的传承和公认的经典,更重要的是其字形保留了其演变过程中微妙的细节和笔法。不像后来的草书,之所以不够经典,就因为越来越省减,甚至演变成为了字形符号,而不是具有充满意象和情感的艺术之美和韵致。我们看王羲之的草书作品,就可以非常清晰看出这些个特点。比如王羲之的《远宦帖》中的“张”字。
在后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左部的弓字旁最后就变成了一个“3”字甚至“7”字虽然仍然保留了基本造型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距离经典草书字形相去甚远,而在王羲之的草书中,“弓”字那种笔不到意到的节奏以意味就非常清晰。
这对于我们学好草书,精准掌握草书字形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避免了我们的草书创作过程中草书字形走形而失去其本来的那种笔意和意象。
草书是古代发明的真、行、草、隶、篆五种书体之一,因为它简单、流畅,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但是,学写草书并不容易,要认识草书,还要会写草书,这是写草书的二大难题。
经常使用的草字,大约有二千多字,因为它和楷书相差甚远,认识它就得死记硬背。有人说:背诵王羲之的《草诀歌》,或者韩道亨的《草书百韵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年青人可以背下来,老年书法爱好者只能“望洋兴叹"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学习,总结出一点小经验,供大家分享:
我们先选一首唐诗,用铅笔抄在一个专用笔记本上,然后,查草书字典(上网查更方便),把诗中每个字对应的草字都找出来,写出一首草字唐诗,也抄在笔记本中,有了样本,就可以照着练了。开始练习时,可以在水写布上练,练熟后,再用宣纸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个草字写不好,或者写出来不好看,可以再查字典,找一个好写又好看的来代替它,把原来的字用橡皮擦掉,换成后选的字。经过几次改正,多次临写,你的“草书唐诗"就有眉目了。
通过以上程序,一首一首地练下去,当你的笔记本中,记满一百多首诗词的时候,认写一千个草字已经基本没有问题。这些诗词也能背写了,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在这一过程的同时,你还可以博览众家,临写古代草书大家的碑帖,如张旭、王珣、怀素、智永等,进一步提髙草书的书写水平。
这种学习方法,是通过诗词内容和草字相结合的记忆方法,方便了大脑的认知,完成了草字的记忆。
以上是笔者学习草书的一点小经验,书友们不妨试一试。
(下图:
智永草书千字文)
草书标准化有必要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不利于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秦始皇的书同文使得中华文明广泛传播,草书的标准化是必然的,标准化的草书之所以没有超越楷书主要原因就是容易混淆,没有标准的草书消失是肯定的。即使标准的其它书体由于不适合方便书写都被淘汰了,如篆书,隶书,虫草书-----等等。
草书本来就有标准,但是过分标准化会有损草书的艺术性。
首先,草书不是乱写。草书出现在汉朝,隶书的基础上快速书写就成了草书,被称为“章草”。而现在所讲的草书基本上是楷书、行书基础上的草书,被称为“今草”。无论“章草”还是“今草”,草书的机构构成绝不是简单的省笔勾连,而是有着严格的标准的,早在于右任先生之前就有许多关于草书规律的著作,举个例子,比如说明朝的韩道亨所著作的《草书百韵歌》就是一个对草书规律的总结,而这些规律就是草书书写的基本标准。
其次,太标准会有损艺术性。变化,是艺术的生命,倘若千篇一律、一成不变,那就不是艺术了。曾经有人就对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有所诟病,并讽刺为“标准饲料”。草书可以说是书法各种字体中最能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书体,颠张狂素,各有千秋,倘若全部标准了,也就没意思了。其实并非草书,即便是楷书这样比较规整的书体也不可能严格标准化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_a***_]、赵孟頫等这些都是写楷书的大家,但是所写出来的楷书还是不一样的,一看就能看出来是谁的,楷书尚且不能完全标准化,草书就更不可能了。
第三,草书严格标准化的例子。草书严格标准化有人干过的,是日本,日本文字中有很多符号就是严格标准了的草书,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究竟如何人呢?不过如此。
综上所述,草书并非乱写,一定要按规律来,但是严格地标准化草书没有必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读写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读写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