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行书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行书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时间学习楷书,不学行书,能做到楷书好且行书自然吗?
楷书和行书的书体有相通之处,又各自有别,楷书有楷书的理论技法体系,行书有行书的书法理论技法体系,可以把学楷书当作学行书的基础,但长时间学习楷书,不专门学习行书,写行书要达到较好的行云流水效果是不可行的。
(姚孟起楷书作品)
受书体本身限制,楷书的表现力也有限,写意和创作自由度不及行书丰富。楷书是以平稳端庄为主的。是以静态为主的,平和的书体,是一种比较标准的,具有艺术价值而实用的书体。
(姚孟起楷书作品)
行书在表现情感、节奏的丰富变化比楷书要强一些,但不是不要法度,相对楷书来说,自由度较大。可变形、夸张、牵丝连接、速度加快、动势较强。从楷书的结构转换为行书结构,无论是用笔和结构要简洁一些。但笔画的斜度越来越大,字势越来越险,情感起伏的表现越来越激烈。黑色变化越来越丰富,章法表现更灵活巧妙。
终上所述,要写好行书,须专门研究临摹这一书体的优秀碑帖,精通它的用笔、结构、章法特点,才能把行书学好,仅仅学习楷书是不行的。最好两种书体都学,形成互补,相辅相成,共同提升。
(王铎行书作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谢谢三千里马的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楷书和行书是两种不同的独立的书体,楷书与行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更没有任何联系。长时间学习楷书而不学行书者,是写不好行书的。关于楷书好行书自然就好的说法实乃可笑!
有网友说,只要写好楷书,所有的书法都能写好。说这样的话,只是信口开河罢了,其言没有任何理论和实践依据的!
另外,说楷书是一切书体的基础,就更道理了。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再争执下去了,道理都在那里摆着,可有些网友就是听不进去,没法子,只有不说了。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我认为,一个学书之人,一生能把一两种书体悟透彻,弄明白,就非常不易了。学楷书,就要把楷书学好。学行书,就要把行书学好。学隶书,就要把隶书学好。学草书,就要把草书学好。这叫术业有专攻!不要今天学学这个书体,明天学学那个书体。当下,先选准一种书体学习才是正路。贪多嚼不烂!
最后,再重述一下我的观点:
我的体会:书写楷书的目的,就是为书写行书打基础。我们学习唐楷也好魏碑也好,就是理解古人的书写内涵,最终写出新时代特征。写好楷书基础上练习行书,最后再学习一些草书的技法。就像启功先生讲,所以说楷书要当行书,就是考虑笔势的存在。笔势强调的是什么?其中一大关键就是点画之间的呼应和连带。在楷书中,这种呼应和连带在纸面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却是千真万确的存在的。少了这个,即使单个笔画精到,整体上也是支离破碎的。书为什么要当楷书写呢?这其实是一个反正面的关系。楷书要静中有动,行书呢,当然要动中有静。特别是在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处,都是要把笔法交代清楚。孙过庭在《书谱》中讲: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谢谢邀请!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二者概念不同;其次,二者笔法不同;再次,五体书法虽有相通之处,但不可互相代替。图中可见楷书(颜真卿)与行书(王羲之)是不同的书体!
学习楷书,达到用笔、结体熟练后,再学习行书,从行书灵动的笔意笔运中可以体会,并运与楷书书写中,这样即可提高书写速度,又可提高楷书的灵动性,必免楷书的僵硬和死板!!!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我们该如何理解?
楷书以点画为形质,点画需要精到,比如唐楷种种规则,但笔画组合成汉字不是简单乏味的堆砌,而应该贯通以血脉,经络,正如武林绝学,打通任督二脉,怎么打通呢?掌握好书写顺序与节奏,领会二王的“疾涩”,明白汉字之中笔画的连贯性自然书写,则一气呵成,笔笔通畅,字字生气。
同样行以楷写,则需要合乎规范,虽贯以性情,加以草法使转,十迟五急,十起五伏,但还要十藏五露,十曲五直。如跳动音符,虽美,但需要有它本身精美的点线造型,即行书点画需楷法之精致,然没有楷法之精到点画无以成书行之美妙。要如行云流水般骏马奔驰,又要潺潺流水、细嗅蔷薇,放得开,擒得定!阴阳也!此乃楷、行互为法则也!
最近有朋友问我如何理解启功先生所说的楷书如行书,行书如楷书?
实际上,启功先生是在说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说,行书和楷书之间有没有什么样的相同内容。
我认为启功先生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它对于楷书和行书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楷书和行书的确是具有相似性的。
但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形似性,我想我们还是先来说一说他们俩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楷书和行书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何去辨识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很多非专业性的书法人士对于行书、楷书两种书体往往是分辨不清楚的,因为他没有办法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笼统或者模糊的认为这是楷书,或者说这是行书,实际上,他们对于楷书、行书本质上的区别认识并不是很清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相似性,正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在分辨的时候才有可能会非常的困难。
因此,它们的相似性是造成了这样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好多人分不清楚行书和草书也是如此。行草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似性的,这个相似性也为我们分辨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困难。
而我们要想区分两种书体之间的区别,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方式就是我们去比较这两者他们在书法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区别,而书法的三个要素是最为直观,也是最能够反映两者书法本质区别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书法的三要素是笔法、结构和章法。而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主要是在笔法上的区别,草书和行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在笔结构以及章法这两个层面的区别。
而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共同点,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笔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然后他们的章法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也有一的区别,行书的章法较为规矩,还更相似于楷书的作品布局,但是草书的章法布局就比行书的要更为随意,也就更为洒脱。
楷书行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笔法上,尤其是楷书的笔法和行书的笔法,我们会发现,它们二者在笔画形态上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姿态来。楷书是一板一眼,横平竖直的。而行草书是游丝引带贯连的。楷书行书之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框架结构上,他们在框架结构上的布局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启功先生说的"楷书如行,行书如楷。"主要是指书写的节奏快慢问题,有疾有涩。冯武在《书***传》中说:"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手,得心应手,妙出笔端。”能把握好书写节奏的字较生动。
意思是指书写楷书多行书笔意,少刀刻味。笔势生动,字势有凌空飞动之意。董其昌道:"作书最忌位置均匀,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
例如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楷书《阴符经》。以行入楷,有一些行书的特点,从速度、笔画的牵丝映带和呼应关系方面可以看出。点画挺拔飞动,用笔精妙,结构熟练,优雅婉丽。
(褚遂良楷书大字阴符经)
写行书如果速度过快,易产生飘浮油滑的毛病,写行书应有楷书笔意,速度适当,(但笔速始终还是比写楷书时稍微快一些,不能生搬硬套。)笔笔书写到位,才能入木三分,遒劲有力感。写行书适当用楷书法有可取之处。
例如唐代书法家李邕所书的《李思训碑》,以楷入行。方笔和折笔在此碑中应用较多。注重骨力的表现,书写速度不是很快。康有为称其"寓奇变于规矩之中。"这个"规矩"也包涵有楷书法度的这层意思。
行书的笔速对行书的风格形成有影响。和书家的性格、作品的意境、书写时的情绪有关。如米芾的笔速较快,但也沉着。
(米芾行书致伯修老兄尺牍)
(米芾行书晋纸帖)
笔速适中的如王羲之书《兰亭集序》,不激不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行书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行书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