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的规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的规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写好楷书?
很多汉字由上下两端构成,通常的处理上下各半,各占二分之一左右,书写时根据上下两部分的笔画多少、长短高低,来确定各自所占的位置,上下略有增减,有时上半部分面积多一点,有时下半部分面积多一点。如图所示:
这是上中下三部分结构,基本上分成三段,根据各段的笔画多少、疏密、大小,安排上不是绝对的各占三分之一,略有调整,求其平衡。如图所示:
左右结构汉字的一种,左右平分秋色、互不相让,如两人并肩而立,左右高低根据字形而定。如图所示:
左中右结构汉字,中间部分应正而不偏,左右两侧向中间顾盼、呼应,以求生动。左右两边的笔画根据字形有时略作收缩处理,形成紧密一体。如图所示:
楷书的提笔、顿笔方法:
提笔和顿笔是在运笔过程中的上下运动。
提笔指在行笔过程中,笔稍提而不离开纸面的运笔动作。一是为转折的按笔作准备。二是使笔画有变细的效果。在起笔处、收笔处也会用到提笔动作。
顿笔指把笔毫往下按的动作。在起笔、转折、收笔时,都会用到顿笔。有时急促,有时缓慢。
楷书中的驻笔和涩笔:
在行笔过程中稍有停顿停留的现象称为驻笔。
涩笔指行笔过程中,把笔锋推着涩行,同时有微微的按提动作,使笔毫有前后平移、上下提按、左右曲行同时进行的动作,使笔画"不光而毛糙″。而且自然。
清代书法家黄自元楷书含蓄静雅、工整大方、雅俗共赏。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清代书家黄自元所书。)
最好方法就是临帖了!
更好的方法是有个优秀的老师指导你临帖!自学临帖会遇到诸多的难题,有些难题是,你可能临了一辈子的帖,你都处在致命的错误,可是,你就是看不出来!
关于临帖,个人有几个不成熟的经验。
一,学习笔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起笔的角度,尤其是横划的角度问题。我发现有许多的书法人在临习楷书时把起笔的角度临错了,致使你临出来的字很难达到像的地步。
二,不要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临帖的路真的好长,好长,暂时确定一些成绩不要骄傲自满,那样会让你止步不前的。好的帖需要临一生的,只有反反复复地临习,你才可能接近书法家的境界。
三,临习书法一定要有思考,只有带着思考的临习才可能真真正正地确定成果,否则你可能只能停留在好看的阶段,好看绝不是书法的理解。
建议你学民国时期高云塍的楷书,当然也可以临古帖,问题是古帖病笔病字太多,长期学写,自然你写的字也是病笔病字。
高云塍的楷书无论在民国还是当今的中国,他的楷书地位被官方定为学书楷模。中,小学课本及楷书版《新华字典》就是高先生手书后楷模印制。
首先把基本笔划写好写到位,熟记(5点2横6撇3捺3挑4竖4折10钩)要领及运用。
楷书重中之重是字的结体构成,只要你会数学分数,每个字都能分出左右上下的井字比例,国团园等字除外。
楷体千字文练习是最佳入门选择,临古帖重复字太多,反来覆去就那几个字,千字文除(洁)重覆外,998个字不重复,每天多看多悟,写它3至5字,一年后,定能学有所成。
七一年,凭着楷书版《新华字典》,学会了楷体字及其它字体,也从不临古帖,形成自己的特点。
四十多年过去,这几年得空拾起笔写两字玩玩而已。
说到楷书往往会想到欧颜柳赵,唐代楷书法度森严,应规入矩。元代赵孟頫楷书流美活泼,以圆润、清秀、雅致著称,建议楷书可以从赵孟頫的《胆巴碑》《观音殿记》入手。
为什么楷书要从赵入手呢?主要是赵的法帖清晰,还是墨迹本,真实;点画流畅字形活泼不呆板;赵楷学成后可直接学习其行书、草书、可以说是无缝衔接,顺其自然。
勤学苦练楷书基本功,点画和结字掌握到位。
楷书点画独立,起迄分明。一笔一笔的写,因此掌握基本点画是关键,如:点、横、撇、捺、钩、竖等。
结字是指字的外在形体和字内部的点画组合方式,点画之间的位置,大小,高低、角度等关系。方整(非绝对方整)是楷书外在的体型特点,点画之间的组合则以基本匀称、重心平稳为主。
正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又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所以说点画笔法同结字都非常重要,是学好楷书的基础。
楷书最忌讳写呆写死,点画呼应是关键。楷书要写出点画呼应,也就是一些人说的“贯气”。具体是指:前一点画的收笔要有余势且要带动下—点画的起笔,笔势往来形成呼应,点画之间虽然不连笔,但互有联系,似一整体。这样结字才显活泼不呆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的规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的规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