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是字体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是字体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中有中锋行笔一说吗?
首先要弄清起笔、行笔、收笔,一个笔画的完成包含了这三个过程,横竖的起笔都是侧锋,然后转笔改变方向,使用中锋把线条拉长,再顿笔回锋即可。但不是所有笔画都是使用中锋行笔,比如含撇的笔画,撇的部分就需要用到侧锋行笔。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本来就不是非常严格的,不同时期的帖子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用现在的书法用语来讲,中锋一般来说就是笔身基本垂直于纸面,只用笔尖书写。侧锋就是就是笔锋倾斜,用笔尖和一小部分笔肚书写。注意传统的书写方式是不会用到笔根的,如果你写字经常把笔压到笔根,那你用笔肯定有问题。
一般来说,传统笔墨要求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笔尖都是藏在线条的中间,不会外露,笔身倾斜的方向和线条走向基本一致。如果笔尖外露,则视为败笔。当然现代的书法不一定要讲究这些,要看作品的要求。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两个概念,第一什么是行书?第二什么是中锋?
行书是书法艺术中比较常用的字体,据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正书指的就是楷书,由此可知,行书是正书(即楷书)的简易之从,用现代话说就是行书是正书的速写和快写,它是自然的流动的艺术表达。行书其实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写的比较放纵的近于草书的,叫行草;写的比较朴实尊崇楷书法度灵动的近于楷书的,叫行楷。在书法谋篇的过程中,行书里面偶尔可以夹杂一些草书,这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赵孟頫,他的很多手札等作品写的很规矩,很传统,很有法度,也很有灵性,其中有行书的写法,也有行楷的法度,还有草书的笔意。总的来说,行书有几个比较大的特点,首先是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其次是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还有就是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
所谓中锋运笔,就是让笔锋在点画中运行,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中锋用笔写出来的线条比较有质感,写的字比较有血有肉,神***飞扬。中锋是所有书体中,普遍坚守的一种运笔方法,用专业一点表达就是书法用笔中“千古不易”的准则,是学书这不可逾越的精神法度。在一副书法作品的谋篇布局当中,讲究各种变化:大小粗细、干枯浓淡、疏密虚实,错落方圆,牵引连贯等等,用笔富有无穷的变化,不可能笔笔达到中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变化,最后落笔,必将收力于中锋之上。所以说,中锋不仅是行书中的灵魂,也是所有书体的不易法则。
在中国书法中,90%以上都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书法的核心笔法,行书当然也不例外。
据99版《辞海》关于行书的定义:“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他在《书议》中又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
书法是讲究传承的,其最基础的笔法,更是从传承中而来。
书法自隶变进入今文字始,产生了隶书和草书,而后又有了楷书。但是因为草书难于辨识,楷书书写法度过于谨严,书写不便,所以又产生了行书。
所谓中锋,笔锋在画中,如古人所谓的“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等形态。笔画深沉韵味绵长,力透纸背让人百品不厌。
结构确实从古至今发生着变化。殷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汉隶,魏晋行、草书,隋唐楷书等等,随着书体的发展演变,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从篆书的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到隶书的提按、顿挫,再到草、楷、行有了露锋起笔,也有了侧锋用笔,笔法不在断丰富,也变得更为复杂,但是,中锋用笔依然是书法的主要笔法。
毛笔书法入门,是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中峰行笔指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用中锋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力,有三维立体感。古人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指的中锋运笔。中锋行笔时用墨不能太枯,更不要一笔写到底,应根据需要随时“舔笔”使其保持“锥形”。此外,中锋运笔的效果还与书写速度的快慢有关,也与书写技巧生熟有关。故书法上对于中锋运笔效果有两种:一曰:“折钗股”;二曰:“屋漏痕”。两种特殊效果的线条都给人以美感,但其韵味截然不同,一个“秀媚”,一个“苍劲”。前者行笔较快,后者行笔较慢,当然,书写中有意的快或慢却不能达到目的。这还与书家功力深浅有关。
行书分多少种字体?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楷法多于草法的就叫行楷,而草法多于楷法的则叫行草。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它即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又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一、“行楷”,***用楷书体势,略减端整之形;点画稍加简省;增添牵丝、钩挑;映带安雅,字不相连而气脉相通;用笔圆转增多,比楷书流畅生动,但仍存留大量方折;常有少数草字穿插其间,但仍以楷体成分为主,这一类都属于“行楷”。
二、“行草”,多***用草书体势,用笔草简,随意畅达;以圆转代替方折,牵丝连绵,意态流动,字与字常连属;一般草字较多,穿插其间;也有的作品,草字并不甚多,但草法多于楷法,较大的改变了楷书的体势,这一类都属于“行草”。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楷法多于草法的就叫行楷,而草法多于楷法的则叫行草。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它即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又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对于初中生来说,练行楷好还是行书好?
对于初中生来说练习书法还是要从练习楷书比较好,从基础学起笔画不走形。但,如果您已经练习楷书有一定基础了,那就选择练习行楷字吧!行楷字具备楷书的基本笔画,这样约起来比较简单,运笔也比较流畅。因为你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行楷字是每个字和每个字之间没有连带的笔画,单字是独立的。写起来间架结构好掌握。只接练习行书也未尝不可,但,要严格按照行书标准体贴学起。因为行书有他的标准规则和笔画。如果起始笔画不规范,一定能影响到将来的作品,最后导致不伦不类,前功尽弃,自己后悔莫及。具体你应该练习哪种字体,还要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基础而定。
好多家长咨询我,他们家的大宝已经初中了,但是字写的一团糟,这个时候让他学习书法是直接学习行书,还是和他的小宝一样从楷书笔画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慢慢学起?
小编认为学习书法需要一步一步来,学习楷书是打基础,基础打好了,行书学习就容易了。无论你是什么年龄段,这个建议都是通用的。
一、楷书是基本功不可动摇。
有些人认为书法发展史上楷书是出现最晚的,应该根据书法的发展历程来学习书法,这样才能领悟书法的变化,感受书法的本质。针对这点,小编是非常不认可的,按照这个设定来说,我们应该从甲骨文开始学习,然后学个二三十年再一步一步学到楷书。之所以选择楷书作为入门的书体,主要原因是楷书有很多其他书体不具备的东西。
楷书比较规范、标准,可控性比较高,每个笔画的位置和长短比较固定。就章法而言,楷书的章法是相较最容易的,墨法上变化也相对较少,总之楷书对于刚入门的书法练习者来说整体是比较轻松的,你只要将每一笔写好了,组装起来就漂亮了。
- 楷书法度深严,对书写者要求极高。这点对书写者是有好处的,锻炼了书写者的眼力,把握字帖的每个小细节,能够将笔尖送到每个笔画的末端,将来练习行书、草书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楷书学习带来的巨大优势,正如脱缰的野马,但是却能够***自成,非常的畅快。
二、行书入门不是说不可以,而是不适合大部分人。
如果说写楷书是行走,那么行书就是小跑了。没有稳健的步子,没有健壮的四肢,以及熟练的跑步技能,你是很容易摔倒的。楷书是静态的书法,一笔一划你可以看清楚,看明白了再下笔,对于初学者来书十分的友善。行书则不同,是动态的书法,不仅单个字需要连贯,整篇书法也要求有连贯性,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容不得你停下来想清楚、看明白了再往下写,如果你也同楷书一样一笔一划慢慢写,你的行书作品将会支离破碎。
三、无论是先学楷书还是行书,兴趣最重要。
如果你不喜欢楷书,只喜欢行书,那还是建议你直接学习行书吧,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兴趣,你就难以坚持,不能持之以恒的话,就算理论再正确也是无补于事,没有谈论意义的。
初中生学习书法应该[_a***_]开始,楷书是书法入门的不二书体吗?请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同时不要忘记给小编点赞加关注哟,原创不容易,网友多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是字体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是字体勾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