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手写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手写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手写楷体?
楷体又称活体,是一种模仿手写习惯的一种字体,笔画挺秀均匀,字形端正,广泛地用于学生课本、通俗读物、批注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如何表现“笔力”更有感觉?
***在《书法指导》一文中说:“写字全仗笔力,笔力的有无,断定字的好坏,而笔力的有无,一写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来。”
说起笔力,书法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虞戈高妙”。
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练习"戈"钩许久,可总也写不好,又不好意思向虞世南请教。有一天,他写了一个“戬”字,故意留下戈,让虞世南补上。然后,李世民就拿给魏征看,魏征说只有“戈”写得高妙绝伦。唐太宗听后感叹不已。
陈振濂教授在《书法美学》一书中谈到“笔毫的运行与动作、笔锋的走向、墨的枯湿处理、笔毛与纸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形状,这些便是笔力为展现其根本魅力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也许它是一个物理色彩很浓的课题。”
有的人把笔力定义为“摩擦力”,认为笔力,就是运笔时笔毫在运行时与阻力对应的反作用力。于是就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
比如: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写字时重按笔,甚至用笔在纸硬搓等等。
我认为这对表现笔力没有作用。摩擦要保持中锋,才能有浑厚的效果,侧锋、一味颤抖产生的飞白,多是俗书一味地使蛮劲,肯定是不行的,即使将纸戳破,也是没有好效果的。
我就见过有高手在光滑的玻璃上、在光滑的纸上、在悬空的纸上练笔力,反其道而行,他也试过。
这是为何?继续看下去,会有答案。
一是要硬,“书贵瘦硬方通神”,中锋行笔、笔笔送到、骨力洞达、用笔分明;
书法"笔力"的训练 ,不仅是楷书,也是练习书法者一生的追求。楷书书写训练, 要写出笔力,主要应注意中锋用笔,注意提按和顿挫。还有方笔和圆笔的书写力度。另外还需注意笔画的轻重和迟速等。
一 在书写时,不能用蛮力。既要人的掌控之力,又要笔毛的弹力。用力太大,作用于笔锋,就会使笔毫压扁,劲都直抵笔根了。反而使力走偏,正确的方法,只能用巧力,利用毛笔自身重量与纸面产生弹力的基础上,人为地加以巧使,可使笔力加强加大。
这种提中有按 按中有提的掌控能力,便是笔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书法笔力的体验和把握,必由身体力长期训练,持之以恒摸索到肌肉记忆的感觉,才会有胸有成竹的笔力。最后追求和实现更高艺术境界。
力感是书家笔下功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其笔墨技巧成熟的体现。
楷书点画线条的力感。如古人所谓一横“如千里阵云”、一点“”如高峰坠石”,一撇“”如陆断犀象”,一钩“”如百钧弩发”,一竖如“”万岁枯藤”等等。
楷书结构的力感。古人所谓上密下疏,如“高岳之耸秀”;中密外疏”如崩石之飞天”;外密中疏”如急水之归谭”……。
楷书布局的力感。古人形容楷书结字和章法如“水泛连鹭”,“晴郊驷马”,通篇的力量则如“注飞涧之瀑流,投全牛之虚刃”。
离开笔力,任何楷书作品便毫无生气,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都将笔力的美,视为欣赏书法的主要依据,楷书如何表现笔力之美,是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
楷书要具有力之美的艺术效果,一是须用笔精熟而得法,点画线条才能有力,墨才会沉着不浮,即所谓力透纸背,从而显示出作品的精气神。二是讲究中锋用笔,万毫齐力。笔力强弱直接影响一幅楷书作品的生命力,古人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三是笔力是技巧与智慧,情感综合作用所创造的一种艺术表现力。有的表现出果敢之力,刚健雄浑之力和含忍之力;有的显示出阴柔之力,轻盈柔婉之力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经典楷书作品“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才让我们感觉到楷书大家那如铁画银钩,坚挺方折,雄强清劲,风格各异的笔力之美。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请诸书友批评指正。
(以下是我近期创作的楷书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手写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手写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