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隶草书行书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隶草书行书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谢谢悟空邀请!
楷书萌芽于秦汉,成熟时期魏晋,兴盛于唐代。是中国汉字书法中成熟较晚的书体,楷书之后,没有新的书体产生。
行书如行,有流动之意,有行走之意,是动态的。张怀瓘《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说明了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要快。行书之名,始于晋代,而其产生则在汉末。
行书中,以楷法入行方笔多,以草法入行圆转笔画多,近楷称之为"行楷″,近草称之为"行草″。行草似云过天空,似小桥流水。变化多端。行草以意蕴天资为主。
草书书体擅于表情达意,梁庾肩吾《书品》曰:"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草书以使转为主,用笔宜快,用笔宜圆,以得势为法,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
学习书法各体,可以了解书法书体演变过程,研究他们的笔墨技巧、审美情趣、创造方法。
楷书,行书,草书有很多区别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来
行书始于东汉末年,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草书始于汉代,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有楷模的意思 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如立 行书如走 草书如飞 书法楷书如同人刚学走路 首先你要学会站立 行书就如同学会走路或者小跑 草书如飞 你可以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 笔如倒空翻 翻跟头 楷书就是基本功 基本功不扎实 行书就没力道 何谈起跳腾挪 所以先练好基本功 至关重要 草书更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没有人能一下子就可以起飞的
中国书法楷书是从隶演变而来的。楷书字体方正,笔划分明,一笔一划有自己的笔路。起笔收笔,大多为藏锋。楷书的代表书籍,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大多数练习书法的爱好者,都从楷书练习书法和字形结构,和书法笔法。
草书和行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型结体、用笔使转和布白章法上这三个方面。
先说字型结体,章草的字型基本平正,大小几乎相等,字与字中间无牵连,比较好认。今草的字型大小参差,结字连惯。删繁就简,字的相同偏旁可以代表不同意义。结体逛放,竟严谨又自由。识字难度大。
而行书虽然也大小参差,但幅度没有今草大。行书字型基本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字体相对平正。结体非草非真。识字容易。
再说用笔使转。章草缘自隶书,在用笔上仍有波,嵥。今草则基本没有隶书的影子。用笔八面出锋,挥洒自如。每一字都有特定使转规定,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正于孙过庭所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亏点画,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忧可记文。
行书的用锋可藏可露,离方眴园。“运笔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失神。亦不能太连,连则窘步失态势”不急不徐,仍需迟速的变化,但没有草书运笔的疾。比之楷书,它的使转之迹可以或多或少地见于纸面之上;比之草书,它的点画形态在使转之迹中更加明显。。运笔中化连为断,使其动势微露于点端画梢。
最后说布白章法。
今草在章法上:疏密、向背、俯仰、迎让、轻重、虚实、参差中大开大合,大张大驰,大疏大密,大缓大急。在线条的流动中把握平衡。尚险,尚动。落笔高物建瓴,一气阿成,气脉节律突出。
行书的章法布局以平笔为主,险势为补。如人在行走一样。字里有聚散,行间见错落。既不失正,又不偏直。整体见方成正,收笔跌错,天然通顺朴柮无华
书法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之分。以楷、行、草来说,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延续性,又有很大的区别。
打个浅显的比方,楷书好像慢走,行书恰似快步,草书犹如奔跑。
可见,楷书、行书、草书行笔的速度是不同的。学习时,最好先学楷书,熟悉字的间架结构;再学行书,加快书写速度;练练草书,体会畅快淋漓之感。这样由慢到快,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学起,逐步提高。不学走就学跑,那是要摔跤的,弄不好要从头再来,事倍功半。
从章法气韵上看,楷书如士兵方阵,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如万书奔腾。楷书一笔一画清晰、端正,符合大众心理需要,容易被大众接受。有名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頫(赵体)。他们的楷书为后代无数书法爱好者喜爱,争相模仿,尤其是初学者的首选。行书、草书就不一样了,一个比一个简练,一个比一个抽象,可不是短时间能够读懂的,更别说模仿了。
所以说,楷书规矩而扑实,行书流畅而潇洒,草书奔放而豪迈。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需要世世代代传承、发扬和光大。让我们共同努力,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吧!
赵孟頫的楷书《胆巴碑》
王義之的行书《兰亭序》
怀素的草书《自叙贴》
学习书法,楷、隶、行、草能一起练吗,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篆隶楷行草是互通共熔的,可以共学,因为五体字有共性,有同一法度,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就此而言,人们学习五体字时,首先要懂书法的法是什么,特别是书法的笔法是什么更要懂,不然的话,写个三年五年十年八载的没有大的收获,有的写一辈子进不去写书法的笔法圈子,反知,三两个月收益很大,会事半功倍。其次,汉字结体法则要懂要明确,写书法与书法的法有关系,与书写汉字的字形大小等要素没关系,只要按照书法的法书法的规律而写就可以了,描写临名碑名帖的过程,就是一个寻书法法,找书法规律的过程。再者,灵活运用大自然规律在书法中作用。第四人的书写能力有大有小,差异还是很大的。总之,人们写五体字肯下功夫,掌握其技能和技法,会获得很大的收获的。
初学者学习书法,最好是开小口挖深井,先攻一体,切忌摊大饼,眉毛胡子一把抓。书法五体,虽义理不悖,但各具情态,初学者重在打基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根基,贪大求全,往往事与愿违,一个也抓不住。
书法艺术的修养打磨,就是靠“累积效应”,理论的与实践的,悟性的与勤奋的,缺一都不可。举个例子,临摹是老少都学都用的最常见训练方法,新手临帖与老手临帖,一眼就能看出来。为什么,线条在那里,结体在那里,质感不一样,力道也不一样。刚刚接触书法,技法基础还不扎实,就开始搞多体同学,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当然,系统的书法学习,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宽度,技多不压身嘛,而且,通过不同书体的学习,对改善书写缺陷、克服瓶颈是有益的。比如,学楷的结构打不开,可以通过学碑体来拓宽;结体不好看,可以通过学隶书来强化。但是,这是在书法学习具备一定的基础之后,至少对一种书体的学习把握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因此,“全面开花”“多头并进”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初学者。
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百体书王”,即便书圣王羲之,楷书草书虽也很厉害,也仅以行书为冠为尊,又何况普通人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资质天赋也是一定的,以一定的***、有限的时间,去多体皆学,显然是违背艺术修养生成规律的。强行为之,其结果也必然是诸体皆能书、实则无一善。比如绘画圈,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得其一已为大善。书法也一样,需要专,需要深,而非宽与广,“百体书王”之说,还是省省算了吧。
把一种书体写得较扎实了,几种书体兼学也是可行的。
其实许多古代名家行书字帖里,都巧含了楷书技法,隶书技法和草书技法。有的字用笔相近,有的字结构相近。
所以学习行书时,兼学楷书使笔力沉着。兼学隶书增加古拙之趣,兼学草书增加行书的运动节奏。
如果主攻行书,那么要分清主次,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研习行书上,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
([_a***_]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王羲之书写的书法作品。)
可以的,你可以利用手机App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家书写的字练,从篆到草,慢慢培养自己对汉字的感情。当然不能练杂了,练一段时间再选帖,这样也是可以的。主要的还是要选好帖,读,悟,然后再下笔。谢谢邀请!
学习书法,楷隶行草一起练可以,但结局肯定是写不好,写好书法是个功夫,是用时间磨练出来,没有时间的积累是达不到一定的造诣。很少有某位书法家四体皆通,因为大的书法家,写着写着就知道自己更适应那种写法,并加上苦练。再者书法不同与绘画,只要识字就能大概看出书法的优劣,所以虽然不是人人书法家,但***可鉴赏一二。
在书法中,真、行、草、隶、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
篆到隶是没有争议的,草书行书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然后是楷书,那为什么把行书拍在楷书后面呢,其实不是没有道理,像隶书,在秦朝就出现了,但是在东汉才发展到高峰,才算一种成熟的书体,楷书同理。行书出现归出现,没有人重视跟发展,在当时并不能算作一种书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隶草书行书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隶草书行书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