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字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高字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造字法看高属于什么?
属于象形字,高(拼音:gāo),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为上下距离大,引申指上下的距离,又引申指山陵、高处,由此义又可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商代文字不从口者当为初形。
《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商代文字下端加“口”字者,成为此字定型的基础。西周、春秋文字与商代的相似。。
“高”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台观楼阁上下重屋之形,表示崇高。金文、小篆整齐化,变得不太像楼阁了。隶变后楷书写作“高”。
《说文·高部》:“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高,崇高。像台观高耸的样子。由冂、由口会意,与“仓”字、“舍”字下部从口的构形原则相同。大凡高的部属都从高。
“高”的本义为上下距离大,离地面远。引申指由上至下的距离、高度。又引申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擅长的。如“曲高和寡”。
写毛笔书法,执笔有多高,各有什么不同?
写毛笔字时,执笔要多高,先录古人经验:
王羲之《笔阵图》曰:“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虞世南《笔髓论》曰:“笔长不过六寸,提案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此二家经验之谈是正确的,可是寸之说也许太刻板,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加以调整,自然、习惯、适合自己就好。
一般来说,写小字(小楷)执笔要低,离笔头一寸左右,太低了笔画局促不自由;写中楷成较大的字,执笔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或草书,笔管要再高一些,约三寸左右。执笔越高,回旋的幅度就加大,更便于挥运自如;但过高了,下笔飘浮,无力无筋骨。另外,执笔的高低还要根据字体的类别、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原则是:你觉得怎么写,怎么才能比较好地将笔控制住,而又能应用自如,就是适合自己的执笔高度。就是在长期训练临习中,得出自己的适合高度。五指执笔法:yue押钩格抵五字,要求做到指实、掌虚、掌竖、管直、碗平。还有松紧适度。
执笔方法正确与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是赞成五指执笔法的,当然,在具体情况下,灵活掌握其他执笔方法也是需要的。致于执笔高低,,一是根据笔、字的大小等因素调节,二是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判断掌握。就一般规律,小字执笔低,大字执笔中,站着执笔高。
感谢您邀请。可能是天意吧,学生我也在临玄秘塔。关于您说的执笔高低的问题,学生我倒是出来没纠结过,全凭感觉,跟您一比较,可能我偏低。恰好近几天写大字,发现执笔低了没法写,所以适当抬高了,跟您一样,发现字是完全不受控制,正在努力练习,万事开头难,只能慢慢适应,悬腕更是写的一塌糊涂。
直觉应该是字越大,执笔越高,越小越低。没练过小楷,所以不能妄下结论。
请您指正学生的单字临习。
写书法,执笔的高低与字体、字的大小和个人习惯有关。
执笔高与低,其实是关系到运笔半径的大小,执笔高,笔端向四周的运动幅度大,笔就活。
执笔低,笔端向四周的运动幅度小,笔就稳。
一般来说,写楷书、隶书和篆书,或追求端庄凝重的书风,执笔要低;写行书、草书或流畅奔放的书体,执笔要高。
上面说的是一般规律,但具体到书体,执笔高低又与字的大小有关。
写蝇头小楷,执与运多靠指来完成,执笔低。写大楷时,指在执笔,运指过多、执笔过低就会影响腕力的发挥和灵活。
当然,不同的书家执笔的习惯也不一样。比如,林散之喜欢高执笔,而谢稚柳先生喜欢低执笔。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真书握法,近笔头一寸,行书宽纵,执宜稍远,可离二寸,草书流逸,执笔更远,可离三寸。笔在指端,掌虚容卵,要知把握,亦无定法。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
楷书用以坚实沉着、笔笔有力为上,所以执笔宜低。行草以纵逸为上,所以执笔宜高。执笔过高不好控笔,影响力达笔端。写行草虽比楷书快,但飞动中还是要注意沉稳。行中有留,留中有行。
执笔高低和书写时字的大小有很大关系。要灵活掌握,以书写适意,能正常发力为佳。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草书《心经》为张旭所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字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字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