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书法字体笔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书法字体笔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写好行书,粗细,大小如何把握?
建议还是从行书的基本笔画练起,行楷入门赵孟頫字帖的不错。行书的笔画连带让人觉得很飘逸,观赏性高。其实,行书的基本笔画,行笔方式和笔画的连带等都有一定的规矩。像,并不代表对。你可以看一下回答问题里,有位也将这几个字写了一遍,让人看着更舒服。
我也写了八个与你写的內容一样的字。你看看和你写的有什么不一样?卖油翁告诉我们,无他唯手熟耳!你写的字,看来临帖很少,字型也不正,看来是楷书功夫下的不够。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跑。一个人,站都站不稳,走路肯定东倒西歪。要想写好,还是如军训一样,从最基本的站姿开始,认真从楷书临帖练起。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注意笔画的轻重(粗细)与字形的大小,是写好行书的重要技巧。大至整幅,小到一字之内,都要讲究轻重、大小、欹正的对比,不得不掌握。
写行书和草书最忌大小统一、轻重一致,方方正正、布如算子,那就是最呆板的写法。
以王献之传世的《地黄汤帖》为例,这是王献之的行书代表作,笔势外拓,圆俊流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看其轻重与大小的把握:
一、轻重(粗细)变化
请看前两行,第一行明显用笔较重、线条较粗;到了第二行基本上都是轻笔画,线条更加轻盈,但也不是一行都轻,中间“食”字、“忧”字重笔画的字,点缀其中。这样就形成了非常自然的轻重(粗细)变化与对比。
行书如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写得好看又出笔锋?
但是真正能做到快慢适度,顿挫有节,也不是普通人可以随意而为的。
什么地方需要快?什么地方需要慢?
入笔需要快,有个比喻说入笔就像老鹰捕食一般,看准目标迅速俯冲。
行笔过程需稍稍减速,但是行笔需要非常高超的控制能力。
折是顿笔之处,是行笔最慢的地方,好的顿笔似刀砍斧剁,强健遒劲,而差的顿笔则拖沓绵软,败笔横生!圆转是需要行笔有力且快捷的,毫锋圆转柔韧灵动,韵味酣足,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掌握好快与慢,才能使你的行书方圆得体,劲灵适中,才能保证你在高速行笔中,保持线条的姿态与笔锋!
行书的速度快慢都是相对的,比之楷书速度相对快些,因为行书是解散楷法,在楷书的基础上稍微松散了些;比之草书,行书则稍微慢了一些,因为草书的笔法和字法都是在篆、隶、楷、行书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松散解省出来的,但都含纳了这几种书体的笔意而形成草书的笔墨语言系统;另外行书的快慢也因人而异,其笔速快慢也不一,总之行书的速度都不可能有一个固度的速度,即就是一个人写行书时,他的笔速也由当时的情绪变化而有快有慢,而这种快慢变化也就形成心律和书写的节奏,这种节奏随着笔底的轻重提按,笔锋的中侧结合而体现在书作的韵致和味道上,让读者观之体察带来心灵上的起伏跌宕,给人以愉悦和想象的无限空间,达到以书体会自然,体察书法点画的意象世界,进而感受到书者书写的心情,领略书者的才情……。如我们欣赏《兰亭集序》时,能通过书圣王羲之书写的字里行间,想象到东晋末年以他为代表的兰亭雅聚时的轻松自由,与大自然为伍的人生感概和人文精神;读《祭侄文稿》时又能看到颜真卿面对亲人为国尽忠的一腔沉痛和怀念之情;阅《寒食帖》时看到苏轼远离官场流放民间时,那么率真表达自己心性的自由与倾诉!所有能够天籁般表达书者心性的行书,都要在深入临帖并出帖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用行书自由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怀艺术地展示给社会!(以下为本人多幅行书和一幅楷书,敬请大家指正)
行书要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写得好看又出笔锋,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行书熟练掌握;二是要有一定的笔锋技巧,二者相辅相成。
首先强调:很多朋友认为收笔才有笔锋,其实是片面的认识,起笔也要写出笔锋才是高手!
切笔不同于楷书的藏头护尾,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起来,以凛冽之刀法入纸,更能显示笔锋,这在王羲之的行书中常见。如《晋 · 王羲之 · 丧乱帖》顿字:
凌空起笔,往往出尖,与上一笔呼应,如《宋 · 吴琚 · 杂诗帖等》披字的起笔;
对比一下《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中的“他”字出锋收笔和《元 · 赵孟頫 · 杜甫秋兴诗》中的“他”字藏锋收笔,即可明白收笔出锋的效果。
(上图:“他”字出锋收笔)
插图为视频截图,所录制的***,书写速度在20~30字/分钟不等,25字/分钟居多。
而且,也确信上述速度下行书的结构,注定要理解并掌握行书的化繁为简、节奏感、行书的笔顺等等――
至于题主提到的笔锋,倒是其次了,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在我看来,书写时,把握一个字的结构和节奏感,其他都是打包解决的问题。
笔锋,快写的状态下,无非就是轻重感与书写速度。但是在行书中,有的笔画适合出锋,如悬针,平捺等。
而有的,不适合出锋,如:撇,在快写的状态下,撇若出锋往往容易打乱快写时的节奏感,除非撇之后的下一笔是平捺,除此外,大多都可写成附钩撇,运笔均匀,不出锋。
出锋的笔画,往往是主笔,或是行书曲线笔画。只要行书的结构正确、把握好速度与节奏感――其他都是打包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包括适当的出锋~
对于书法高手、老手而言,书法最佳的状态就是佇兴而书,笔随感觉走。点画、结构、结体、章法自有方寸,心到手到字成,包括速度与节奏,根本无须刻意的调整控制。
行书的书写速度介于草楷之间,保持单字结体美观与行气和谐,是行书的应有之义。功夫既体现在点画结构的稳定固化,又受制于书写者的熟练度。简言之,要又好又快的书写行书,主要在于两个关键因素:①单字结体技能过硬;②日常书写较高的强度量度。对于初学者来说,临帖要扎实,习练要经常。
同时,行气的处理技巧也不能忽视,点画之间的连接呼应,邻字之间的转递映带,主要在于大小章法,而大小章法决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实打实的书写技能。
楷书功底比较扎实的话,由楷入行没有定法,行书不同于楷书,没有那么多森严的法度,但点画的粘连与行气的调控也不是可以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一般遵循洗练干脆、宁简勿繁的原则,力避花拳绣腿的弯弯绕、高频生硬的连笔,否则很有可能陷入江湖书法的泥潭。
抱庸浅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书法字体笔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书法字体笔划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