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最多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最多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创作出现两个以上相同的字,是不是写得一模一样,才有功夫?
在创作楷书作品时遇到两个不同的字,一定要写出不同的地方,让两个字有差别。不论是是楷书、草书、行书也是这样的。这些就是学习书法的理论。书法,是理论和技法的结合,是非常深奥的一门学问。希望全民都能参与到书法学习中来,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不光是楷书创作,其他体创作都要避讳同字雷同,更别说是一模一样了。如果非要写一样,只能说明你的水平低,而不是水平高。
遇到相同字怎么处理呢?要改变他的态势,大小,粗细,干湿,开张,异体等,切忌雷同。
如下图,是武中奇老先生写的,年字和树字都有变化,这样才能让人欣赏,有看头。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传统的观点是“重则变,变则通”,力戒同字同形,实际上相同的字,能够写的一模一样并不容易,因为每个字所处的位置不同,加上书写者状态的瞬时变化,都可能带来书写的不同感觉。因此,现代一些书法家也认为同字同形需要深厚的书***夫,不变,需要思维习惯的定势,这种情况在印刷体字中非常普遍。
从传统的书法审美观念来说,布若算子是书法大忌。书法贵变而通,任何艺术形式都以同则变为审美原则之一。如果我们略加注意不难发现,世界上一切自然的事物的都在变化中的包括物质。真正不变的事物可以说没有,只不过变化方式不同。在形式上一成不变的多是人类创造的事物。
书法符号的产生本身就是源于自然万象,变化是自然规律和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我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艺术同样不能脱离自然。
不过题主所谓的同字同形说是功夫,实际上是思维定势,和功夫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因为我们都可以做到的,比如临摹一个字反复临摹,直至能够精准背临,然后再任何的书写过程遇到相同的字都可以背临下来。这对于书法技法来说,说明书法家掌握的字形太单一,不知变通方法,显然把这种单一的做法称之为功夫,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呢?在古代的字帖或作品中同字异形的情况非常普遍字形变化丰富,特别是最让人称道的是《兰亭序》中的之字,再如“福”、“寿”等字的变化更丰富,完全有资料供我们参考。
不变在书法艺术上意味着创新创造能力不足,不利于书法艺术的正常发展。缺少变化处理的作品,艺术性一般不高。
【《圣教序》中的“书”字的多种写法,甚至包括横画都有不同的变化。】
在者,我们知道,一幅完整的优秀书法作品其自身就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个字和其周边的关系都是在迎让避就中相处的非常融洽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再说在一幅作品中一行字的上下字都是字字相生的,都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在作品中不同位置相同的字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一幅作品中出现同字同形,不能说是功夫,也不具有较高艺术性,反而是书***夫有所欠缺的反映。
书法有书法的艺术规范,相同的字叠用,是必须有区别的,否则,称之为“败笔”。
有些叠字,在楷书中的做法是,要么一个写成繁体字,一个写成简化字。要么写完一个字,然后在这个字的左下角,并排写两个短横点,以示是两字叠用。
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总之,不论是同字叠用,还是一幅作品中有几个相同的字出现,都得有所变化和区别。这是传统书法技艺的基本要求。^o^
恰恰相反,无论什么书体,最大的忌讳就是把两个字写得雷同,一定要有所变化才能体现出书家的水平。不同的字写出不同的姿态很容易,但是相同的字写出不同的体势,这是不容易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连落款一共出现二十一个“之”字,形态迥异,各具美态,字字不同,也是王羲之的高明之处。
楷书都有那些字体?
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代表作:
1、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3、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最多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最多的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