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同字体楷书书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不同字体楷书书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范笑歌楷书是否有八种古体融合?你能看出哪八体?
感谢邀请:
范笑歌的楷书我感到比较明显的是走的唯美绮丽的书风。这也是走的大王一派的路子。融合古法八体书风,有些太牵强了,硬往上凑成了八体,那这八体的风格也是很有矛盾和对立的。再说了,真能凑成八体也真是不易的。但可以看出来范老师还是很认真的学习了古代多个书家的笔法和风格,也有自己的体会和创新,这是很让人敬佩的。他是在古人书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这是很正派的书法路子。看他的书法风格,我感到最为显著的风格还是诸遂良的宽绰、汉隶的温婉、赵孟頫的秀丽,再往高处就是二王的流畅。在他的字里行间还是能找到“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的影子的。
在运笔方法上,范老师多***用以圆为主以方为辅,逆起逆止;横画逆入平出,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确实有“清远萧洒,微杂隶体”的特点。范老师的楷书保持了诸遂良和汉隶的书体特色。在风格上,汲取了诸遂良宽绰典雅的结体特点,同时,他将方正的字形进行了压缩,趋向了扁厚丰润。从范老师的作品《千字文》里我们可以读到他有很明显的汉隶书法的特征。在字势上也有米芾刷字的影子。范老师的字受汉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论在运笔上还是在结体上,都残留了汉隶和北碑的笔意。在《千字文中》存有大量掺入了隶书的体势,但也并非照搬硬套,而是选择性的吸收创新、化为己用。
当今书坛,貌似创新求变,花样百出,层出不穷,有些创新让人匪夷所思。开始我对这些非传统的“创新”,还是不很认同的,但看到一些当代的顶级书法***、导师级的书法大家的创新的方式,有些虽然我们不能理解,但他们的境界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思想范畴,这种艺术的方式到底能走到什么界地我们还是不要过早的评说。但范老师的创新我还是非常的拥护和敬佩的。他能够在继承古代前人优秀书法的基础上,又不被古人法书窠臼桎梏,汲取众家之长,闯出具有个人特点而又有时代风貌的书风,诚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今楷的门户,堪称古代楷书走向今过度的桥梁。
如何分辨欧、颜、柳、赵四种字体?
分辨的方法有五种:
1.从形状上分辩。
图为欧体
2.从笔法上分辨。
欧体、颜体、柳体都以方笔为主; 赵体以圆笔为主。
图为颜体
3.从线条上分辨。
欧体、柳体以直线笔画为主; 颜体、赵体以曲线笔画为主。
图为柳体
颜体和柳体主要是正书流传,端庄大气,外形一个丰满点,一个骨感点,一个有扩张感,另一个内收,其实结构倒是差不多;赵体笔法比较潇洒漂亮,行草正篆皆有作品,传世作品比较多,风格多样;欧体笔划注重提顿,字体很是清秀。
“楷书四大家”的说法不知源于何时,此论虽有一定局限性,但基本上包含了几种主要风格的字体。此四种字体的分辨,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书界有种说法:赵孟頫无真楷。此话是说赵孟頫的楷书连带较多,点画之间多呼应,带有很多行书的写法。而其他三体的笔画干净利落,基本上没有牵丝引带。这是赵字与其他三体最大的区别。
楷书的结构有两大类:平画宽结、斜画紧结。平画宽结就是类似隶书那样的结构,横平竖直;斜画紧结就是呈放射状的结构,中间紧密,笔画向四周舒展。
怎么样,比较一下颜体与其他字体,区别是不是很明显?
我们知道,欧体最大的特点是“险峻”,柳体最大的特点是“骨感”,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什么是险,什么是骨感?不清楚。
但笔画的粗细很容易看出吧。欧体硬瘦,笔画自然纤细;柳体吸收了欧体的结构与颜体的宽博,因而结构属斜画紧结,但笔画粗壮,且一改颜体横细竖粗的特点,横竖同样粗壮。
怎么样,区别这四种字体的办法学会了没有?
分辩正楷书欧,颜,柳,赵四种字体,有五种方法:1,整体布局:赵体字矮小,但柔美,笔断意连,柔中带刚。柳体,清瘦骨感,结构修长峻峭。颜体,健壮,丰满,形态变化但不失方正,结构紧凑又不失舒朗。欧体,横平竖直,古拙不失变化,结构十分严谨。
图为欧体。
2,看笔画:欧体笔画平正,粗细均匀。颜体笔画厚重,横细竖粗。柳体笔画瘦劲,细而有力。赵体笔画柔中带刚,笔断意连。
图为颜体。
3,看线条,欧,柳体,以直线笔画为主。颜,赵以内线笔画为主。
图为柳体。
4,看笔法,欧,颜,柳体以方笔为主,赵体以圆笔为主。
图为赵体。
5,看形状,欧体是四方,颜和柳体是长方形。赵体是略显扁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同字体楷书书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同字体楷书书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