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法小作品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书法小作品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
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草”!这个草字不是潦草、草率,是指的草书书写时的笔墨若不经意、疾如闪电的狂放惊奇效果,而这种奇特意象又不是用毛笔胡乱忽拉出来的,所以创立草书的草圣张芝说:”匆匆,不暇草书!”就是说急吼吼写不了草书。
这是一个矛盾,既要写出自然界的惊天地、泣鬼神精彩景象,又要从容徘徊、指点江山,下笔千里阵云,谁能达到?
因此张芝草书以后,王羲之甘拜下风,王献之只是略胜其父,……直到大唐张旭、怀素奇绝独出,才颓然天放、纵横千万,把狂草推上了书法的高峰,成为唐代文化三绝之一,成为中华文艺精绝之首。
那么狂草书写有什么技巧?这个问题使汉末的草书追求者几乎疯了,即使疯颠也无济于事,因为学草如丈二金刚,也摸不着头脑。
唐人怀素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闻名天下,他最终公开了书写狂草的诀窍是: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
运腕,就是笔法,就是草法。不会运腕,无缘狂草。不会运腕,也无缘书法也!
感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三点看法:
第二,我们在学习草书的时候,不仅要了解草书的主要技法,还要对草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书体,这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最初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吴皇象的《急就章》,今草当以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为最佳范本,狂草则主要是学习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
第三,说到草书技法,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有些人爱神乎其技,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明所以。下面重点说一下草书的技法。
草书跟其他书体一样,同属于中国书法,那么该遵循书法的普遍规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
(1)连,就是把两笔或者更多的笔画连接在一起。比如,“反”字,楷书共有4笔,草书却连成了1笔。
应悟空邀请,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我的回答是: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书法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书写形体,其名草体。(草体包括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四种不同的草法。)如章草就是隶书的草写体,它的特点是横画上挑,捺画如隶。结体简约并萦带相接连。今草通过演变,在章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把横折,竖挑,撇撩变成为环转,有意沟通(做到意到笔不到),以细如萦带的接连,就是笔画有承上接下之意,自始至终意态相连,神气贯通。行与行之间要揖让顾盼之姿态。狂草的明显特点是体势连绵不断笔意洒脱奔放,字字上下牵连,飞动游走,通篇混成。行草的形成比较晚,它是在楷书字的结体上吸取融汇了今草的结体知用笔方法而形成的一种行草体,也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手写体。
,书写时有那些技巧?就是用笔书写时要注意笔法,笔力,笔意和笔势。笔法就是书法的规矩和准则,要求持笔沉稳和轻灵,注重运笔的藏和露,使转提按,疾缓等方面,达到落笔准确,行笔流畅,收笔自然之效。
草书与篆丶隶丶楷丶行诸种书体比较而言,其特点可主要概括为:简易流美。抒情写意。
其结体省笔丶变形,删繁就简,趋便捷爽利。省略点画细节,以概貌约形体。打破平衡,变形夸张其势。
书写运笔以使转为主,以点画为辅。打破匀速,突显节奏变化,以适应情性表达。
孙过庭《书谱序》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草书的起始阶段,也是实用型的。所谓"倚马可待"立等遂取,所谓"匆匆不暇"而作草。前者为环境条件所限,后者为时间所迫。现实生活中机动便利的要求,促成了草书体例的形成。
毕竟"草"之随机随意性,最终难逃"不登大雅之堂"的命运,跳出实用范畴,成了文人墨客的公余炫技之便。由于其脱离了谨严的规矩束缚,也便成就了它的另类艺术风格。盛唐出现"颠张"丶"醉素″的狂放大草书,可以说完全走出了实用。再以此用于魏晋前后的简牍丶翰扎之书写,那就是格格不入了,与小草书都完全是两码事了。
草书的书写创作,从技法丶技能上说,也应把握其特有的規律丶原则性。孙过庭有言,"草不兼真,殆于专谨″。凡事过犹不及,草得没了节制,就是了草丶草率了,就是病(殆)了,就是过失了。所以他强调,"草无点画,不扬魁岸"。光突出照顾草书书写的使转流便,便无气魄丶态势之张力。這是特别要注意到的,不少朋友逆反对楷书功夫的夯实,其实是很使草书基础功夫乏力的。
草书的字内功丶字外功之要求都是很高的。"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忘怀楷则,决不是不要规矩,不下基础功夫。而是要基础沉厚,功夫纯熟,"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近于精熟,规矩諳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草书的产生,是在秦时战事频急,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信鸽纷飞,迫于军情,篆隶费时,趋便救急,故作隶草。汉末张芝所创今草,把原来实用型的草书,转变成了更富于观赏性的书体。
草书的特点有什么?疾、逸、韵、奇。
疾如惊蛇入草,电击长空。逸如群鶴戏海,凤舞九天。韵如流风回雪,薄雾蔽月。奇如云集水散,山崩浪奔。
若美人之婀娜,若藤萝之繁萦。欲进还止,欲展复停。婉若杨柳迎风,飘若惊鸿一瞥。其状无方,仪态万千!
草书的书写技巧,是一个人书***底综合能力的体现。笔法的精熟,构思的奇巧,没有坚实的书***底,靠理论上的诀窍是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草书的书写技巧,除了苦练,别无途径。
书法作品的正文,可以书体杂糅吗?比如草书夹杂楷书?
我们知道最早的书体是篆书,依据篆书而产生隶书,这两种书体都曾经作为正书使用,***如篆书中出现隶书就不伦不类了,但隶书中偶尔使用篆书就不会被人笑话,相反更显高古,有句话能有力证明:篆隶不分家。
隶书快写有了章草,进而有了草书,楷书和行书相对晚一些。
在篆、隶、草、楷、行五种常用字体中,篆、隶和楷书都是正书,往往独立使用。篆书最纯正,不能掺进去其它书体。隶书可以加篆,但不能有楷法。楷书从隶书而来,本身带有隶书的笔意,个人觉得可以掺进去隶书。
现在我们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草书的慢写,往往把行书放在楷书与草书之间,事实上这样学习也没有什么错误,***如还有什么书体,我想应该有“行楷书”和“行草书”。
书法界的“风搅雪”或是“雨夹雪”就是楷书中带有行书或行书中带有楷书,以及行书中带有草书或草书中夹着行书。
在弄清书体的发展进化过程之后,后面的可以融合前面的,前面的则不可以出现之后的这该算一个原则。
个人学习体会,欢迎互相探讨。
《共性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才有美》
(一)楷书种类
通常来说楷书大家的印象可能是规规矩矩的唐楷,事实上还有的楷书是很流畅的,比如魏晋小楷手札,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米芾小楷等等,这些楷书都是很有流畅性的带有行书味的楷书。
从统一的角度来说,流动性强的书体应该和流动性的书体放在一起。
(二)试着利用反证法分析唐楷和草书能否放在一起。
可不可以这样写手札或者作品,文章开始几个唐楷,然后后面都是草书。比如拿柳公权举例,用柳体楷书《玄秘塔碑》中的字加上《蒙诏帖》中的行草书,组合成一篇文章。显然这种玩法我们看起来不舒服,让人感觉不伦不类,毕竟草书都是和流畅性强的书体放在一起,写起来才流畅。好比一个人开车,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踩刹车,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提速减速,否则会被后面的车撞车,说到这有些神经质了。
(三)那我们应该怎样做?——用流动性去统一
但是可以把流动性强些的行楷(比如魏晋行楷,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米芾小楷)和行书、草书放在一起,这就很协调了,王羲之的手札通常是这样,开篇几个行楷,然后行书,草书,这样就统一起来了。
我们对正常的书写有一个比喻“行云流水”,没看见天上的云一停一停的,速度比较流畅,没看见流水忽然停了,又忽然流动。
这就是书法的速度问题,才会写起来很舒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法小作品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法小作品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