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草书字体转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行草书字体转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转笔”、“捻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捻管也好,转笔也好,无非是说在毛笔运行过程中,通过转动笔管来调提笔锋。
其实古人只有提按一说,并无提到捻管。写书法说白了,无非就是在行笔过程中不断调整笔锋,让小小的、柔软的笔头按自己的想法行进。
而调整笔锋,通过提按就可解决。由于笔头是个软的圆锥体,将笔按于纸上,笔毫铺开,再略将笔上提,笔毫重新聚起,再往任何一个方向运动,均可保证中锋。
写字其实就是在不断提按中调整笔锋,改变方向。所以有人说,书法的所有笔法都在提按之间。
有人研究,捻管一说大约起于邓石如,他善以长锋羊毫作篆隶。长锋羊毫不好控制,只用提按有时也难免笔锋绞结,于是要兼用捻管。
于是邓的***包世臣推波助澜,大加宣扬“捻管法” 。理论家有时很有趣,既能总结好的经验,而错的理论经他们推广则会贻笑大方。
在这点上,何绍基不知是该感谢包世臣,还是该恨他。包杜撰出来的违背人的生理特性的“回腕法”,何老先生居然当了真,并居然就练了出来。
扯远了,打住。回到捻管法,我认为一般爱好者且莫去管它,先学好提按再说。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是一人。书法中有一些名词,解释都不统一,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
汉字自古以来一字一词多义常有,“转笔”和“捻管”这两个词都有想要表达调锋的意思。
”转笔“不是现在的已经发展成有比赛的,以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用手指来转动笔的休闲活动。
为什么说这么多"转笔”,因为“捻管”也是“转笔”的一种。
用大毛笔比较好说明,捻管相当于手指搓笔杆,笔杆要转动,调整已经变形的毛笔头,再接着写。
还有手指不搓动毛笔笔杆,用手腕或者手肘带动毛笔。在毛笔头已经变形的情况下直接写。
这里就有个问题,“转笔”的这个词太宽泛了。捻管是转动毛笔笔杆。可是用手腕或手肘带动毛笔,也是转动毛笔。只不过捻管手指要搓笔杆,另一种手指抓紧毛笔不懂,利用手腕或者手肘,其实第二种笔也在转,知识手指抓紧毛笔。
捻管主要用在行笔方向发生改变的地方,当然也不一定非要用捻管的笔法,有些地方用腕也可以解决,捻管的笔法刚开始用的时候不习惯,练的时间长了,自然也就习惯了,感觉比用腕更加方便。
书法的“转笔”和“捻管”其实说的是一回事,所谓的“捻管”其实也就是捻动笔管,让笔管转动,是书法学习中一个常用的笔法。之所以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毛笔能够保持中锋的状态,让毛笔不至于脱离既定的书写的轨道。据说这个方法是王羲之首先发现的。
学习书法,什么情况下需要捻管?
捻管一般在笔画转折的地方进行,笔画转折的时候,为了让笔锋能够正常的保持中锋的状态,在转笔的时候,顺便轻轻转动一下笔杆,把毛笔的笔锋顺过来,不至于偏离既定的书写轨道,比如在写“横折钩”和“竖弯钩”的时候,都需要进行捻管。
另外毛笔由侧锋转向中锋的时候,也需要捻管,比如写一个楷书的横画,起笔侧锋,然后由侧锋转向中锋行笔,那么这个右侧锋转向中锋的过程就需要捻管。
还有在写捺画、撇画、绞锋的时候,都需要捻一下笔管。
捻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
关于捻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这个并不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写横折钩的时候需要顺时针捻管,而写竖弯钩的时候则需要逆时针转动笔杆。
为什么我看很多的书法家写字都不捻管?
捻管的动作是非常的微妙的,动作的幅度非常的小,尤其是书法老手,你更看不出来他的笔杆在动,你如果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的。
怎样学习捻管?
这个需要你在练习的时候慢慢体会,可以自己转动一下笔杆试试,找找捻管的感觉,等你发现有一个笔画靠捻管写出来了,你就会学会了,也明白了。
谢谢你的邀请,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欢迎关注不二斋!
捻管或称转管,是书法调锋技法之一。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根据实际需要将毛笔笔管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
捻管之法,古已有之。书圣王羲之所著的《笔***十二章》一文中提到了“上捺下捻,终始转折,悉令和韵……”“捻”即捻,这个字说明王羲之是不反对捻管的。唐代颜真卿在记述张旭笔法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提出: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这12个字阐述了捻管的作用。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清代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甚为推崇捻管之法,认为笔能随指环转,乃入阁帖。
捻管的作用和目的有两个,一是使笔锋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这个作用,不是捻管的主要目的。大家在这个目的上使用捻管争议不大。有争议的是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捻管随时调整笔锋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就是经常说的中锋运笔。
书法界的捻管与运腕之争由来已久。每一方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不少。捻管和运腕不是排斥的、对立的,可以肯定捻管为笔法之一,但不能作为主要笔法使用,偶尔施之亦无不可。
对于善于用腕和肘调锋的人来说,就没有必要用捻管来调锋。腕和肘活动的空间更大,自由度更大,而且是立体的,其调锋效果更好!其中原因,北京砚田书院将在下一期“八面出锋”中详细探讨。
转笔是什么意思?
转笔,笔法之一,又称“转”,与“折”相对而言。转笔是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于折锋。《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九势》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篆书、草书多用转笔。南宋姜夔称:“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但转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必须交替使用,才能丰富书法的艺术性。
转笔是什么意思?
转笔,笔法之一,又称“转”,与“折”相对而言。转笔是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区别于折锋。《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东汉蔡邕《九势》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般真书多用折锋,篆书、草书多用转笔。南宋姜夔称:“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但转笔与折锋的方圆效果又存在于一种字体的书写过程中,必须交替使用,才能丰富书法的艺术性。
这副草书什么水平?
我们都是书法爱好者,将字拿出来晒,正常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看看能得到多少人的认可。
二是真的想得到别人的指点以不断的提高自己,这是正常的的。
可是,事情往往不只是两面性的。因为将书法当作一门艺术,对于同一幅作品,拿岀来让人评说,除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常的评论之外,还有另外的评论,即随意性观感,这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
就你这幅作品而言,本人在此岀真心给予评说,但仍然是一面之词。
一,控笔能力很强,久习草书,功力深厚。
二:草法合理,线条很流畅,弹性张力足够。
三,通篇的章法布局比较讲究。
我个人认为,写草书,一要有草法的出处,这是最基本的,这叫继承。但是,还要讲道理,讲究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谈得上发扬。
在以上两个基本的基础上,无论我们怎么草,最简单的要求是,我们的作品要经得起拆。
硬笔行书的行气重要吗?如何在练习中塑造行书的行气?
当然重要。
写字和临摹练习最终要回归到创作与实用的,也就是要写作品,如果一幅作品没有行气,一行之间字与字之间和行与行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是很难形成一幅作品的。无论毛笔或书法都如此。
书法要有行气,一要技法娴熟,这里的技法包括点画造型的精准熟练掌握和用笔技法的娴熟。二是要一笔一划相生,找准点画间的关系;字字相生,就是字与字之间的处理要形成一种关系。三是依照上两条中所谓的关系,书写时要一气呵成。自然作品的一行中的字与字之间就会产生行气。
书法作品中的行气,一方与技法有关,更重要的熟练的书写,一气呵成,自然点画之间笔意连贯,气脉通达。当然也要考虑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通篇作品一团和气。
以上办法可通一切书体或字体。关键有二,一是熟,二是找准点画或字与字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尽力处理好这种关系。
中国书法喜欢用“气”这个词来表示笔画和笔画之间、字和字之间的联系,这个词用的很形象,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会有气息,才会生生不息,只有有生命力,充满了活力的书法作品才是上乘的作品。
所谓行气就是指的书法作品中,每一行里的气息和连贯,气息通畅的作品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很舒服,气息不通的字也会令欣赏着心情郁闷。
1、行气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上下的连带,
上下两个字或者三个字相连,形成一种上下相互顾盼的姿态,这是一种明显的可见的气息相连,还有一种虽然笔画上并没有实连,但是“笔断意连”。
2、行气的第二种表现形式就是穿插
上面的字会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和下面的字形成一个空间上的交集,这样虽然两个字并没有相连,但是二者的外部空间镶嵌在了一起,也会产生气息上的连贯。
3、墨色的自然变化
墨色的自然变化也会残生气息贯通的感觉,蘸一笔墨汁开始书写,由浓到淡再到枯笔,这种自然的合理的墨色的变化,会给人一种自然的流畅感,因为它符合书写的自然规律。
除了这些,书法的行气还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字体的大小变化,笔画的粗细变化等等,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在临帖中去体会和揣摩,自己体悟到了,才是真正的学习会了,才能用到自己的日常书法创作中去。
我的建议是拆分练习,把一幅作品中的每一行单独拆分出来练习,每一行里面再拆分出“实连”、“笔断意连”、“墨色变化”、“粗细变化”等等各种形态,分析性的逐个突破性临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草书字体转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草书字体转笔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