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不规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不规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家会为了追求字体美感而故意写错笔顺吗?
哪怕是楷书,有的时候也不存在标准的笔顺。举个例子,比如“必”字,楷书至少有两种笔顺:
钟繇《宣示表》里的“必”是中点、撇、卧勾、左点、右点。
欧阳询《九成宫》里的“必”是撇、卧勾、中点、左点、右点。
钟繇是楷圣,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首,你说他俩谁的笔顺才是正确的呢?这还只是楷书,如果看历代书法家的行、草书,可以看到四五种“必”字的笔顺,哪种又是正确的呢?
而且,考虑到很多楷书的字其实看不出笔顺,很可能有许多字,其实每个人写的笔顺都不太一样。比如,清代的人写“川”字,其实是先写中间一竖,这样就可以确定整个字的重心,不会写偏。
所以,就算是楷书也没有所谓唯一的正确笔顺,笔顺只不过是为了写出来美而已。比如说:右、有、友三个字,前两笔都是横和撇,而且都是从甲骨文、金文中的右手的符号演化过来的,但是笔顺却不同。“右”和“有”先写撇再写横,“友”却是先写横。因为先写撇,撇短横长;先写横,横短撇长。不同的字用不同的笔顺,写出来的结构才好看。
谢谢邀请。我对此恰好有些研究,就不揣浅陋,略陈浅见吧。这个问题很好。
第二,汉字的约定俗成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如:“干”),先撇后捺(如:“八”),从上到下(如:“主”),从左到右(如“林”),先进后关(如:“田”),先中间后两边(如:“水”),从外到内(如:“回”)等。如“仗”,笔顺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乀。这个一般不要去突破它。民国书法家、教育家李肖白***对此专门有所论述:“近今习书者,对于落笔之次序(笔顺),多不注意。殊不知落笔之次序,与字之结体,颇有关系。盖落笔之次序能得其当,则疏密排匀,点画适宜,字体易工也。兹举数例,以见一斑。”
第三,要知道:汉字的传统笔顺及各地区标准笔顺皆存差异。中国内地的笔顺标准为《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第四,对于严格遵守笔顺的要求 各种书体有不同。楷书最严格,行书、草书,则尺度较为宽泛。而且,行书、草书为了达到笔法结字体势的完美融合,往往有意地要求去改变笔顺。这也是题主问题的关键指向所在。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书家是在有意地改变笔顺。
第五,我就行书的笔顺改变做一个释义。常见的行书变化体势的方法大约有16种:1.局部草化;2.方圆;3.长扁;4.正斜;5.轻重疏密;6.外纵与内敛;7.连与不连;8.变化布白;9.突出局部;10.向背;11.开合;12.变更点画;13.突出不同的点画;14.放纵一笔;15.改变笔顺;16.利用异体字。
笔顺,是指书写一个字时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的顺序。为什么要先写这一笔而后写那一笔呢?主要是为着书写的顺当、方便。所以,笔顺的“顺”字含有“顺序和顺当”这两层意思。同一个字,字体不同,书写时的笔顺也不尽相同。行书的点画用笔和结体取势可以沿袭楷书,也可以不沿袭楷书而有所变化。当其不沿袭楷书而有所变化的时候,书写的笔顺也往往可以有所不同。笔顺不同,笔势便随之变化,从而引起点画之间的呼应、连带关系的改变,进而整个字的体态神情也就变化了。请看如图所示的字例(取自古书碑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不规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不规范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