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连笔方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连笔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一些字行书的连笔方式?
小时候刚开始写字,看到有些字书写时笔画连起来,很是羡慕。有时候还进行模仿,我们叫它连笔字。
后来接触到书法才明白字体的演变,中国汉字的演变同样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现在我们主要使用的书体,侧重于便利性实用性,以楷书、行书为主。楷书是行书的基础,行书是楷书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书写便捷,常常使一些笔画连起来,有些是笔断意连,这样提高了书写效率,字体也美观。当然,这些连笔并非肆意而为,而是符合造字规律,书写习惯的,有些连笔还是约定成俗。
怎么安排书法作品中的穿插避让关系?
关于如何安排书法作品中的穿插避让关系,有的专家已就行草作品中的穿插避让关系论述的比较全面了,下面我就楷书作品中如何安排穿插避让关系作简要阐述,供大家参考。
在楷书中穿插避让关系实际上是字中与字间的布白问题。所谓布白,就是书写过程中用技法把字的笔画在宣纸上分割空间的创作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处理好单字之间以及字与字上下左右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达到一个“在平正中求不平正,在不平正中求平正”的书写和谐状态。布白的作用主要是作品追求势的效果,从而表达出作者一种特殊的个性气质和意韵,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处理。
单字、多字取势的方法主要包括笔法取势和形态取势两个部分。如方笔和圆笔;内“扌厌”和外拓;穿插和错落;对称和均衡等都是笔法取势。疏密、向背、聚散、大小、长扁、肥瘦、欹正、呼应、救应等都是用形态取势,即作者有意让字平正或不平正,以取得造势效果。宋人对欧阳询的笔法总结为三十六法,其中“避就”是其第二法:原文曰:“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迭而就简径也。”具体释义我在《中国书法入门及晋升实用教程》一书中有详细解读,现截取书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如下图1-2),详细信息敬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感谢邀请!
所谓避让,就是通过点画间相互逊让,以求字形结构匀称协调,特别是相似的笔画平列,或拥挤在一起时,可系用缩短或省略其中一笔的办法来破除平板。
比如“庐”字,左边两撇并列,可将内撇缩短避让。
又如“谢”字,中间部分上撇与下横拥挤,书写时可将下横省略。
再如“沧”字,上撇缩短,下撇拉长。
如“髦”“鬓”等,书写时将右三撇的位置拉高以让出下部,使点画安排更合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穿插避让,是书法中的重要技巧。很多书法爱好者对此不甚了解,作以下解析:
所谓“穿插”避让,就是通过笔画或者部首之间的缩短、伸长、穿插、位移等技巧的妥善处理,来营造书法中各部分之间形成一个既矛盾又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的方法。
1、楷书中的穿插避让
下图是《清 · 伊秉绶 · 隶书中堂》中的“好”字,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左右并行,好不迁就避让,这是一个没有应用穿插避让技巧的字,与下面的字进行对比。
我们再看一下《唐 · 柳公权 · 神策军碑》中“好”字,左右两部分结合得非常紧密,右边“子”字一横占据了左边的空位,这就是“穿插”;而左边的“女”字为了空出位置,布局上有意向上发生了位移,这就是“避让”,非常经典的例子!
2、行书中的穿插避让
请看《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中“诸”字的穿插避让:左边“口”字正好穿插在右边撇画的空档之处。
谢邀。这个问题是书法的常识,是关于“离”与“合”的问题。在此我不想多谈。这个问题牵涉两个方面,一个在结字方面的穿插避让。多指偏旁部首的安排技巧问题。这个问题在许多谈间架结构的字帖中都有详细的字例分析解说。第二个是草书特别是在狂草章法方面的穿插避让。主要指上下字之间及行间的布白,解决‘’疏能跑马密不容针‘’的问题。从狂草书法作品中最容易观察到。
谢邀,按我理解小编的问题指的是书法的章法和布局,楷、隶、篆的章法与布局有严格的规范,主要在于留白、题款和落印,来突出显现字体的美感和熟练的技法,当循规导矩。而行草书则可以尽情发挥除题款落印之外,章法上可通过字体大小错落、笔划粗细兼顾、黑色浓干挥酒使得一幅书法作品展示出刚柔並济,书中有画的整体美感,突显出每位书者或大气磅礴,或行云流水或温文尔雅的个性。但这些除少数天赋者外,多数人要靠常年的苦练与积累。
办什么有人写行书,作品里喜欢夹带草书?
虽然我也时常会出现失误 ,但看到题主这个失误还是先纠正一下,为什么不是办什么。以后自己也该注意自己不犯类似的失误。
行书作品里夹带草书,古已有之。现代创作作品反而对各各书体的界限划分的比较清晰,但也不是绝对的。
古人的书法作品多没有现在人那种刻意的作品意识,多为日常生活中来往交际应酬的书信或各类名帖,书写过程,一方面都是用自己最拿得出手的字书写。这种情况现在仍然存在,书写就是书写最拿手的,这也有面子的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也许在古人那里可能只是一些书法高手随意的偶然为之,但因其形式灵活 ,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故被有心人发扬光大,形成一种帖写形式。并且,夹带草书这种情况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多为固定的语句和签名类,如王羲之书帖的签名“王羲之”,或“顿首”,“奈何”。《得示帖》里的“知足下”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内容。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作品形式内容,也给人一点点异军突起的另类的鲜活感觉,这也许本身就是人们类的一种天性和本能吧。(也许还有人类的虚荣心作怪,就像我们现在一些青年本身黑黑的头发偏要烫染成红头发一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连笔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连笔方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