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收笔规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收笔规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用毛笔写字,为什么要有起笔和收笔的讲究?
书法中不仅要有起笔和收笔的讲究,更要有行笔的讲究,其实起收是看的见的显性用笔,那么行笔便是看不见的隐性用笔,格调差别的***正在于隐处!
起行收才是用笔的完整动作,为什么要这样运笔呢?是自然选择,包含自然选择与文化选择两反面!
这是笔划中的变化,起笔有藏锋与露锋,收笔有出锋与回锋,行笔中有轻重缓急,如隶书中的蚕头就是藏锋,燕尾就是出锋;一波三折就有轻重缓急,草书笔划更为明显。浅见,见谅。
书法的起笔、行笔、收笔一直是初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困惑的产生,来源于一些教材和“老师”错误知识的误导。种种误导使初学者迷失了方向,陷入困惑之中。
请看下图,在这本早期出版的教材中,右边的示意图是极其错误的,就是这些东西把初学者带入了困惑的泥潭,难以自拔。当下类似这种传授错误知识的教材还在泛滥。
就此话题我们来了解一下起笔、行笔、收笔和中锋、偏锋、侧锋行笔等相关的术语概念,也许能帮助您解除困惑:
汉字的每一个笔画在书写过程中,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来完成。在这三个步骤中,各有各的方法和称谓,具体分类如下:
1.起笔方法有:逆锋起笔、顺锋起笔、下切起笔三种。
2.行笔方法有:中锋行笔、侧锋行笔、偏锋行笔、散锋行笔等四种。
3.收笔方法有:回锋收笔、出锋收笔两种。
上述九种书写方法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笔法,只有牢牢掌握,才能够娴熟地运用到书写过程中,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笔法的具体用笔要领和书写方法:
1.起笔的三种方法
(1)逆锋起笔 是指起笔时,笔的运行方向与汉字笔画的书写方向相反的运笔方法,用于笔画的起笔。汉字各种笔画都是从左向右或从上向下书写,为了不让笔锋外露,多用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说的就是此法。这种方法,与回锋配合使用。逆锋,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反方向起笔动作,落笔要轻,不可过重。逆锋起笔写出的笔画,起笔处呈现方圆形的藏锋形体特征。请看下图示意(以竖画起笔为例):
先逆锋向上,然后蹲笔、回转向下完成起笔动作,然后进入行笔状态
(2)顺锋起笔 相对逆锋而言的一种起笔方法。起笔时,从空中顺着笔画书写方向就势落笔着纸,然后中锋继续运行即为顺锋起笔。这种凌空顺锋落笔的瞬间,好比飞机对准跑道降落着地的情形。此法,各种书体都有使用。顺锋起笔写出的笔画,起笔处有尖状露锋痕迹。
顺锋起笔示意图(以捺画为例):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组成字的每个笔画、各有不同的姿态、各有粗细不同的变化。既或是写个横、竖、撇、捺、匈、点,其自身起笔,收笔的头、尾、及其线条粗细、气势、形态均有变化。这些形状的变化,是汉字特点、的要求,否则便失去汉字的韵味。
特殊的汉字是用特殊的软头毛笔蘸墨写成。在写汉字各个笔画时,须在起、收笔,及行笔时,用适当的笔力、笔速、使转等笔法技巧来完成。常说的字美与不美;好看与不好看,其差别,很大程度就在差在这里。
二王传承,智永书法《真草千字文》的起笔和收笔是如何写的?
王羲之的书法系统最关键的用笔方式称作“一搨直下法”,题主所问的这个人字与师字,实际上都是属于一搨直下法的用笔范畴。
一搨直下法是王羲之一路的楷行草的基本方法。
一搨直下”起笔般是笔尖直接入纸,入纸后再根据笔锋入纸的角度,调到中锋状态。
如“玄”字的横。
直截起笔,有点像“打点”,入纸后摆正笔锋有一个储存笔势准备发力的过程。
形成了“打点”-“发力”-“迅猛笔势”起笔三步骤。就是“快”、“准”、”“狠”。
同样的,属于王羲之一脉小草的书谱,放大了这个动作,斜向下笔入纸,将笔豪顶起以后快速向右行笔。
王羲之手札《丧乱帖》的“奈”字“横”的笔法是非常清晰的,斜切,然后毛笔“蹲下”蓄力,然后斜上方行笔。
魏晋笔法有侧笔取势的用法,也就是侧锋起笔进而立锋转中锋。
你说的这两个第一个图是在起笔处,侧锋逆向起笔,然后笔锋就被铺开了,立锋转中锋行笔。
另一个图是在收笔处,也是顺势由于竖画在上笔锋在换向时会倒下变粗,所以写钩时换向有一定的侧锋,只要提按立锋即可直接右上方出钩。
这就是魏晋的玩法,不难,是逆向侧锋铺毫,进而立锋转中锋。还是转折时侧锋进而立锋转中锋都是一样的用笔道理,没什么神秘的,注动作就可以了。
感谢邀请,欢迎***纳!
看了这么多回答,一个都没在点子上,你看到的那几笔是王羲之真正的笔法,可以说现在的人99%都不会,都在乱写。
师的最后两笔竖和勾,在永字八法里有说到,叫努和ti,这个字打不出来,连接努和ti的笔法叫做cun锋,竖下来一蹲,然后顺时针画圈,再ti出。
人的起笔也一样,先写一个短横,然后提笔画圈,再撇
智永禅师为王羲之的七世孙,在永欣寺苦练书法三十年,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又传给了智永,所以深得王羲之笔法。并写巜千字文》八百余篇,分发浙东各寺院。
二王笔法主要是以侧锋入笔,中锋行笔为主;认真研究过巜兰亭序》的人都知道,点画之间很多牵丝引带,要了解学习二王笔法,也必须从这些细节入手。
题主所发两个字的红圈处用笔,都是有技巧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其起笔和收笔。
我们先对“人”字的撇进行分析,首先要注意起笔角度,“人”字的撇起笔是较平的,也就是在落笔时的这点要15度左右的角度落在纸面上,然后再抵住笔锋进行换面调峰,能不能把这一撇写好,抵锋是关键,笔锋抵在纸上不动,通过笔毫的腰部发力,就像不倒翁一样,底部不动,上面随意摇摆,然后再顺势撇下。
“师”字的横折钩也要认真分析其用笔才能写好,起钩时内圆外方,首先要保证您的笔毫不秃,内圆是通过锋颖带动做到的,外方是笔肚抵按做到的,出锋是平推内收挑出,一系列的动作。用文字码出来很难理解,但要是有人示范就一目了然,这也是古人学书都喜欢“口传心授”的道理!
当然,能否写像跟书写材料也有很大关系,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和纸张跟智永当年所写的材料有没有契合之处,在笔法没错的基础上尽量契合《千字文》的书写条件,也让我们学起来更得心应手。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指正!
据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写就后,先是被老丈人郗鉴拿去,经几世后复归王家,再传书圣的七世孙智永。
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智永是世间少有的、能静心欣赏与学习《兰亭序》的人之一,其水平自然不低。
作为出家人,智永一生抄写《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江东多寺院,故有墨迹本流传至今,此乃幸事。
智永书法上承其祖王羲之,温文尔雅,平稳安和,温润圆劲,含蓄端庄,是“二王”与大唐衔接的关键人物。
对于智永《真草千字文》,清代何绍基说:
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学习此帖用笔,必须注意:
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是又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极轻微的切笔动作。
这种起笔法,初习者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不致浮滑。
收笔则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心态要安静,注意收笔时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魏碑的书写规律?
1、点:主要有斜点、横点两种。斜点应用最广,形态较楷书的点偏长且见棱角。横点使用的范围比较窄小,横点如短横,一般的力度都是偏小,形态较为饱满。
2、横:主要有长横、短横两种。长横要写得沉着有力,自然伸展。短横似楷法。
3、竖:同楷书一样有悬针竖、重露坚两种,与楷书不同的是竖人笔处顿头明显。
4、撇:撇画有长撇、竖撇与短撇三种。魏碑的撇画起笔似楷书,收笔如隶书。
5、捺:写法与楷书相似,捺脚更明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收笔规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收笔规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