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简化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简化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与汉字简化字的关系?
草书是古人为快速记录而慢慢演化而来的。有些汉字的笔划很多,结构繁杂。古人为快速记录,根据字的大致结构简化,加快了书写速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是文肓。为个方便学习而把有些古体字的草书写法借用过来而形成了现在的简化字。
这行草有什么要提升的地方?
此作取法于王羲之行草对《书谱》及苏东坡也有所借鉴,是件较成功的作品,不足之处是没能掌握好墨法,墨汁与水没充分交融,一或是沾墨过多而纸张过薄所致洇纸严重。另笔法上折处迟滞生硬。在生宣上用墨尚欠火候,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会能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学习中常见的。
尤其是有几处的方笔非常好,比如少字,书字,学字,云字,单字的话,书,云,少,恰写得都很好。
不足的地方呢!主笔与牵连区分不好,比如学字的三点,顿挫的不好致使牵连的笔划比主笔的点还粗,还有挥字的提手笔划也有这样的毛病。学字的起笔处理不好。再有就是斥字明显看出出笔自信心不足,还有华字的后十字也看出不果断的用笔。
建议在章法里适当丰富一些圆笔会更好些,第一列的字体需要变化一些,感觉有点挤了,最不舒服的地方是年与风两个处理不好,风习明显侧左了,而且横向过长,致使影响了字字之间的气韵贯通。
基本功很好,笔力弱。瑕不掩瑜,作者基本功值得称赞,希望多加练习,早日成才!
书法要字字有出处,草书规范要求更高
——心墨书法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这句话是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的话,意思是我们写字,字字要有出处,不可信笔书之。看了书者的作品,我觉得有一定的书写能力,是经过一方苦练的,是有功夫的,值得大家去鼓励和认可。但去单字分析的时候有一些细节的问题:
一,书家一定的书***底的
a,下面这几个字的草书写得真不错:
为了书写,经过漫长的过程,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渐被大家认可,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也有一定的法度和规范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但为了辨识需要,也有一定的规范。
b,用笔含蓄,不张扬,使转灵活要做到也不容易
书法从浅层来看,要追求线条的质感,起收笔不能锋芒毕露,圆润含蓄最好,点是组成书法的基础,就像砖头之于大楼;线条是由点组成的,毛笔落纸上先形成点,让后运笔成线,书法好的人,就在于运笔,使转一定要做到灵活,不拖泥带水,死拉硬拽。所以可以说是点画艺术。
二,下面这几个自的草书写法不妥,有的是行书
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但每个阶段,都有其书写规范和标准,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继承了篆书圆浑灵活的线条。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多带有隶书的笔意,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草书体有些字写法完全和字本身形态脱离,导致多数人辨认困难,能够给以更改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说:"草书有些字的写法和字本身形态脱离,能更改吗?"回答是不能。因为草书已经约定俗成,为历代懂书法的人认可的写法。我们当代人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去修改经历代书法家研究好的草书写法。
草书的难以辨认,古人早有定论,并不是现在人才有的想法。所以才有了"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辩,体式更欲完。"
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用到草书发展史,也是适用的,我们只知道草书脱离容易辨认的楷书形态,但不知道,它的脱离,就是为了实现草书的简化,书写流利,由历代***们总结改良,归纳,而逐步走到今天的草书形态的。
其实草书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善的标准,我们之所以不好辨认,是因为它和楷书有一定的距离,但草书本身时有很多规律性的字根,偏旁部首的统一标准,如下图"贝"还有"车"字旁写法都是有规律性的,把握住规矩,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如果要想学草书,辨认草书,只要认认真真学习一段时间,把握草书的规律,是完全可以达到熟练书写,容易辨认的程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好辨认,就要推到从来,搞得天翻地覆底朝天,原来的都不认识,改了之后岂不更不可能认了?
再说,篆书自古有之,也不好辨认,也不好再把篆书改变一下?
其二修改简化汉字不太成功的先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辨认方便,书写方便,我国进行了一次简化汉字的改革,最后的结果是虎头蛇尾,用了一段时间。反映很不理想。于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取消了改革字体方案,还按原来的汉字书写字体。简化字都如此寸步难行,更何况纷繁复杂的,根深业茂,博大精深的草书字体?
还是那句最得人心的话"不折腾",现在的书法创新改革开放,已经把书坛搞得鱼龙混杂;还有好好的字体,整的歪七扭八,丑不可认。只剩下草书这一片净土,由于要求书法家的书写要有很深的基础功力,才能驾驭,所以,目前还没人敢在草书上进行改革,来个草书丑写,如果打开这个闸门,进行上面说的草书更改,那么估计就更乱了。群龙无首,不但改不好,还会整体毁了草书的规范书写格式。
最后想有个建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说的改变,古今许多有识之士,书法家都已经做了多次探索,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如王羲之的《草诀歌》,明代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还有近代大家王世镗编的《稿诀集字》《章草歌诀》,当代人乔兆奇发明的《草字符号祖根释义》,于右任秘书任汉平编的《草字符号基本研究》等等书籍,如果有兴趣草书辨认和学习,建议任选前人为我们总结的学习草书的方法,规律,"有志者事竟成"。要比"更改草书"更合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的。
简化汉字是如何简化的,为啥没学过繁体字却能看的懂?
首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从1956年开始,陆续公布了四批简化汉字,数量一共是517个。汉字一共有多少个呢?估计没有人能说的清楚,有说八万多的,有说九万多的,还有说十几万的。当然,常用汉字的数量只有几千个,简化汉字工作当然是从常用汉字着手。这是从比例问题上说的。
其次,简化汉字,不是另造汉字。简化是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精简,浓缩,所以和未简化繁体字还是保存相当的联系的。比如:愛-爱,筆-笔,長-长,東-东,來-来,醬-酱,彎-弯。所以认识繁体不困难。而不是像武则天一样生造,画个“О”就是星星的星字,把意思堆积起来“埊”就是土地的地字。
第三,我们现在从书本,杂志,或网络上能看到的很多古人,近代名人手稿签名;以及各个国家机构或者单位题字等都能接触到很多繁体字。比如:孫文 ,毛澤東。就像蘇軾,即便最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蘇”字比较生疏,但你老是看到书上,网上头戴子瞻帽,留着大胡子的那个老先生的图片是苏轼,那下边的落款两个字自然就是蘇軾。中国的很多***门口都有五个字:為人民服務。一次、两次,第三次你肯定记住了“為和務”。类似的还有“中國銀行”、“中央美術學院”等等。
第四,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字典和词典,在每个简化字后边的括号里,都标注了未简化的繁体字。耳濡目染也好,感兴趣的人主动研究也好,总之是提供了一些方便的。当然还有现在的很多出版物,尤其是文学、历史类出版物,还是保留了繁体字版本的,有些甚至还保留了繁体竖排的版本。比如: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和三家注的《史记》。
第五,当然也有一些简化后的汉字和简化前差别很大,是不容易识别的,是需要认真学习的。比如:蔔-卜,鑰-钥,幾-几,鬱-郁,釁-衅,膚-肤,鬥-斗,等等。
现代汉字的简化是按1956年***院颁发简化汉字规定来的。但历史上,我国的汉字,不仅形态上不停在变化,而且笔画上也一直在简化。其总体趋势是便于简单书写,提高书写效率。至于繁体字不难辨认,一是简化的汉字总比例也就30%左右,不论是[_a***_]、英文,还是其他国家的文字,一个句子只要能看懂70%的内容,再参照前后文字,就能明白整个句子的意思;二是繁体字和简化后的汉字,其构字原理完全是一样的。这也给辨认繁体字提供了方便。两方面的情况加起来,使得认识现代简化汉字人,认识繁体汉字来也很容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简化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简化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