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米芾行书字体手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米芾行书字体手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米芾的字怎么写?
首先,你得明白米芾的取法是取晋人的,那么晋人的特点是什么? 线条质量浑厚饱满,比较跳宕。可以参考二王的墨迹贴。 米芾行书技术动作太多,你需要进行分类整理,总结下来,米芾的行书一般是行草,或者楷行草混杂,这就很要求对各种书体技术的全面把握。你可以先临阴符经,把手腕练活,同时一定要配合小楷的练习。 临习是注意下顺序蜀素帖?苕溪诗?尺牍 创作时切记不要集字,要注意取势和连贯,和谐性,很多学米芾的,字很燥,每个字都张牙舞爪的,看着就显俗气。米芾本人的墨迹作品,并不是所有字都很跳脱。 在单字结构方面,先死板,再放大特点,例如粗细对比,切笔角度,翻折动作等。 以上。
米芾的行书笔法都有什么特色?
我练过多年米芾行书,深刻体会到他的行书难练,就在于笔法上变化多端。就笔法特色来说,一般人说他“八面出锋”,我具体分析为以下几点:
中锋、侧锋并用,提按并施,藏露有致,使笔法跌宕多姿,达到“四面八方,笔意俱到”之境地。如《苕溪诗》中“堆”字,多以中锋书写,藏头护尾,精神内敛。而大多数的字是中锋、侧锋在使转中变化,随机应变,没有固法。
如“花”字写法,先以侧锋入笔下顿,而后调整为中锋逆笔向右上出锋,然后又以露锋下顿,后提笔出锋,接下一横画,而横画以逆笔藏锋起笔,以中锋向右上行笔至未尾笔不离纸地顿笔,以侧锋向左下写撇画,至收笔处又调整为中锋出锋。
如《蜀素帖》中的“牵”字的秃宝盖的横钩,先提笔入纸右行,接着转笔作弧状运笔,然后向下提笔出锋,整个笔画圆转流美,筋力尽显。“物”字勿部写法都为转笔,很精彩
提笔、按笔是行草书中非常关键性的用笔动作,有的以提笔为主,有的以按笔为主,米芾行书的提按动作显现在每一笔画,每一个字当中,按中有提,提按穿插互用。如“之"字的捺画以上部分,主要是提笔,相比较捺画细劲,但提笔中仍有按笔动作,捺画主要为按笔,担末尾处却为提笔出锋。
书法中对行书迟速的理解,一定要把握好其辩证关系。在米芾行书中,疾笔而不虚弱单薄,涩笔有庄重肃穆之态而不滞缓无力。
个人觉得:米芾的行草书法,得王献之之笔意,俊俏流畅,豪迈不羁,四面玲珑,向背自然,性格独树,婉转灵活,外向有锋,内侧圆滑,笔笔见功,字字风起。其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不失为宋朝一大书画家。
米芾行书笔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八面出锋”。米芾曾经说过,善书者仅得一面,吾独得八面。实际上,所谓出锋,是指笔与纸面接触的方向而言。一面与八面,是相对而言,并非是实指。也就是说,善书者并非绝对只是一面出锋,米芾也不是绝对只有八个面。实际上,笔与纸面接触,是可以有无穷多个面的。举例如下图“娑”字:
这个字的上部三点水,首笔点划完成接下笔时
,出左下锋按住,向右下运笔,一顿,然后提笔,向右上当轻快出笔。米芾写三点水的这个独特笔法,是其他书家不曾有过的,充分体现了他“八面出锋”的用笔特点!
2 “强烈的提按对比”。提、按是用笔的基本方法,但是,在米芾之前,如此多地使用提按的强烈对比,也是没有的。如下图:
字出自米芾《淡墨秋山诗帖》,“雨”字头横笔,细若游丝,是从重按短竖转向提笔再到按,才产生如此效果。米芾此笔绝非任意为之,这样处理后,雨字头顿时没有了拥堵之感,这个“一线天”带给我们无限舒畅!当然,米芾的这个用笔特点,不但体现在同一字的提按对比,还体现在不同字之间的对比之中。这就涉及到章法了
3 “广泛地使用侧锋与中锋互相转换”。这一点可以说,是米芾行书的一大特色。如下图的“客”字宝盖头的写法,短竖转横划时,先侧锋入笔按下运笔,然后调整笔锋至中锋运笔,然后侧锋完成横钩。大胆使用侧锋,使米芾行书结字顾盼生姿,绮丽异常。
。米芾曾经自嘲写字为“刷字”,是说他自己的写字用笔速度极快,从单个字如上图的“闲”就可以明显感受到,根本不事雕琢,绝不拖泥带水,然而却能浑然天成,我们不得不佩服米芾用笔之精熟与老辣!
以上米芾行书的用笔特点,你赞成吗?欢迎留言交流!
米芾的书法理念,强调“字不作正局”,“须有体势乃佳”,因此其结构造型表现为“左右倾侧,摇曳生姿”,强调夸张体势的变化,加强左右倾侧的幅度。
姜夔《续书谱·真书》谈米芾的笔法理念:
“翟伯寿问于米老 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逆入回收”。所谓的“回收“,其实是下一笔画的开始,笔势上有一个挑出的尖或映带;“逆入”,其实是上一笔画的继续,笔势上有一个回顶的动作。“回收”与“逆入”之间所映带的牵丝,不属于笔画,而是笔势的表现。“逆入回收”主要强调上下笔画的连贯。
后来的理论研究越来越细密,不从整体连贯和连续书写的角度来研究用笔,仅仅就笔画论用笔,将笔势看作是笔画的一部分,结果歪曲了“逆入回收”的理论,为起笔而起笔,为收笔而收笔,“回收”与“逆入”之间没有笔势连贯,甚至还会把“逆入”与“回收”误解成封闭式的藏头护尾,在线条两端重重按顿,如同加上两个圆形的句号,截止了点画线条的运动态势,使它们互不相关,写出来的点画如同积薪,字形僵硬呆板。
明董其昌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画禅室随笔》中指出: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
强调“结字得势”是前提,只有在上下笔画笔势连贯的基础上,这八个字才能成为真言,成为无等等咒。今天,“无垂不缩,无 往不收”仍被奉为学书圭臬,学生一拿起毛笔, 老师就会教这八个字,但是几乎全部忽视了董其昌补充的“结字得势”。
不重视结构造型,唯笔***,笔法至上的摸象之谈,与米芾的笔法理论,在本质上严重脱节,这是传统书法的继承发扬最大的障碍。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狠实劲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米芾行书字体手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米芾行书字体手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