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深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深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如何写才能够显得“活跃”?
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功夫下得深,铁棒磨成针。
行书如何写才能够显得“活跃”?我认为,在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临到十五以上时,加上自己的悟性和字外功就可以了。
既然题主提出了“活跃”二字,那咱就说说“活跃”吧。写行书,所谓的活跃,就是用笔灵活而流畅,线条要带篆意,字字要有变化,点画技术含量要高,每个字都要有神韵,且有势,有飞动感,弃俗,有儒雅感,最终达到好看;耐看。
请题主和各位网友,各位朋友看一看上图的行书,就知道行书是如何“活跃”的了。
建议题主在学行书之前,一定要学学篆书和隶书,把篆书和隶书学好了,再学行书就得心应手啦!
学习行书,悟性很重要!字外功也很重要!学行书,临帖只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临不悟,不加强字外功训练就想把行书写得活跃,那是不可能的。
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行书的笔法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个主要靠悟,靠字外功的训练。古人说的“水到渠成”,就是这个道理。
上笔之终,为下笔之始。
行书之所以给人有“活跃”的动态感,它的“动感”来自于点画间的承应。每个笔画,如同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让人能够看到笔画的运行,是在有序的进行。
行书的承应,有意连和形连 。意连又叫引带。应用的笔法是尖、搭。尖,上笔收笔处带起,搭,下笔接住上笔带起之势。形连则是两个笔画间由游丝把笔画连贯起来。游丝的应用,不可滥。必须和笔势相顺。笔势已尽,却要生硬的接着下一个笔画写,运笔的线路明显的不在一条线路上,这样不但不是承应,叫做扭捏作态,恶俗之为。承应并不需要把每个笔画都用游丝连接。意连才能产生更多的韵逸,使观者有玩味的想象空间。高明的书家,都会留有余韵,让观赏者去发挥。
笔法的设计,为的就是在书写时,运笔的顺畅。我给大家举个实例,“宀”的行书写法:上点驻笔挫锋,左右亦须挫锋,横画也要挫锋。挫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笔势连贯起来,势就顺畅。笔法中的提抢顿挫,折转尖搭,蹲驻侧衄,每种笔法,都有其特定的书写应用。笔法的名称,你或许不知道也会应用。但在知道了这些笔法名称并明白它的书写要领后,在观看作品时,就能知道人家用的是什么笔法。在分寸上就能够更深刻的去领悟。
把承应的问题解决了,你的行书就能有“活跃的动感”出来了。
硬笔行书谁的字帖最好?
书法入门还是从楷书学起为好,这是基础,从基础打好了,再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其他书体。
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说法,也就是说,晋代的书法比较注重韵味,就像你说的王羲之,以韵味取胜。而唐代书法比较注重书法的法度,所以,初学书法者,大多是从从唐楷学起,具体可选择颜真卿(颜真卿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他的代表字帖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你可以从这四个字帖中选择来学习
楷书打好基础以后,再学行书,由简到难,循序渐进,会有很多大的收获。行书除了“二王”,建议学学“苏黄米蔡”四家,也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他们都是宋代人,前面说过,“宋人尚意”,他们的书法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也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书法充满了意趣和文人内涵。这四家的字帖有很多,象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黄庭坚的《松风阁》等)
最后,还可以参学明代王铎的行书,他是从王羲之到米芾以来的发展,王羲之—米芾——王铎,这是很多学习行书的途径,因为他们一脉相承。
至于当代人的字帖,很匠气,离真正书法的还有很大距离。作为学生,只想把字写端正,可以学学,学书法的话,还是学古代经典,虽然古代字帖都是毛笔字,用笔不同,但结构笔法是一致的。
如果非要选的话,可以选吴玉生、顾仲安、田英章、王正良、谢继东等人的行书
其中,谢继东的行书运笔流利,以露锋为主,线条清劲有力,作者似乎偏爱流畅的力度美。王正良的书法点线内敛,典雅含蓄,秀润清朗,作者凭借深厚的毛笔书***底,使观者领略到了硬笔线条的另一种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深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深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