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有多少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有多少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很多草书上的字我都不认识,从哪里入手学习才行?
草书是汉字的快捷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汉字符号。辨识草书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从临习草书百韵歌入手,草书百韵歌把草书的偏旁部首编成歌诀,容易记忆,如羞见羊踏田,就是说羞字的草书是上面一个草书羊字下面一个是一个草书田字构成。另外,一个方法就是需要大量的临贴读贴,因为有的草书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见多识广,在草书学习中十分重要。
草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草书的字法有独特的传承下来的一整套方法,而且是自成系统。离开这个自成的系统,那就不叫草书。
没有学过入草书的人认为,谁还不会写字啊!想当然地认为草书就是把现在的正书写得草一点,笔画减得少一点就是草书。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甚至会把你带入歧途。
说实在的,学习草书之所以难,首先是你要认识草书就难,然后要记住草书更难了,还要按照草书的规范方法写草书还真是难上加难。
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干部体、江湖体丶名人体,很大一个毛病就是他们写的行草书不规范,没有认真按历史传承来下来的规矩去写,严格的说是自由体,或者是实用钢笔体的延伸而已。
学习草书首先你是要研究草诀歌,要认真地理解分析,最好是能背下来。然后就是要勤查字典,不要想当然地去认去写。作为一般的草书欣赏者来说,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就很快能认识很多草字,能辨识和欣赏一般的草书作品了。
其实,我们现在的书法家写草书作品,一般是大字熟悉的古诗词文赋,只要认识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连蒙带猜的认识全部的字。
当然,你如果不仅要欣赏还要创作草书,真正成为草书大家那就更不容易了,还得下更多的功夫。我想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这里就不必再说了。
所谓的草书符号,就是前人根据常用的、基本约定俗成的、符合草写规范的草书汉字,进行归类、总结出来的特定的书写符号,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以及组合规范。
举例说明:如下图,左边这个草书符号就代表“草字头”和“竹字头”,通常遇到这两种偏旁部首,草书中就可以用这一符号替代。
再比如:下面左边这个草书符号代表“虎字头”和“云字头”,通常遇到“虎字头”和“云字头”的字,草书中用这个符号替代即可。
可以说,学会草书符号,才能正确认识和书写草书,因此书书法爱好者是学习草书的必备功课。
楷书、行书写快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书。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容易混淆。
草书因为书写简便用笔连贯,为了可识读,就有自己固定的语言,也就是草法。草书最早是隶书的草写,其中夹杂着篆书意味。
学习草书先学草法,最直接的就是章草,同时可与隶书一并进行,就会明白为什么一些草书符号应该那样写。
唐宋以后书家多以行草名世,与唐代楷书大盛不无干系,学草书还是临习唐宋以前为上。
草书也有法帖啊,如《草书千字文》《书法字典》等,除临帖外,背帖是关键,草书出了格,神仙也不识。所以背黙很重要,平时也要多观摩王羲之父子,米蒂,王鐸,黄庭坚等大家的作品,对你的草书学习是有帮助的!
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
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草”!这个草字不是潦草、草率,是指的草书书写时的笔墨若不经意、疾如闪电的狂放惊奇效果,而这种奇特意象又不是用毛笔胡乱忽拉出来的,所以创立草书的草圣张芝说:”匆匆,不暇草书!”就是说急吼吼写不了草书。
这是一个矛盾,既要写出自然界的惊天地、泣鬼神精彩景象,又要从容徘徊、指点江山,下笔千里阵云,谁能达到?
因此张芝草书以后,王羲之甘拜下风,王献之只是略胜其父,……直到大唐张旭、怀素奇绝独出,才颓然天放、纵横千万,把狂草推上了书法的高峰,成为唐代文化三绝之一,成为中华文艺精绝之首。
那么狂草书写有什么技巧?这个问题使汉末的草书追求者几乎疯了,即使疯颠也无济于事,因为学草如丈二金刚,也摸不着头脑。
唐人怀素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闻名天下,他最终公开了书写狂草的诀窍是: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
运腕,就是笔法,就是草法。不会运腕,无缘狂草。不会运腕,也无缘书法也!
草书是汉字五大书体之一,《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简单的讲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再一个特点是结构要简省、笔画须连绵。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放中尽显书法艺术之美。至于书写技巧,简单的讲,书写章草时多注意:一、第一笔起笔和最后一笔收笔的横画带有有蚕头燕尾的笔调;最后收笔的右斜捺画,凝重而长,它带动整个字险峻与灵活,重笔多在字的末端,收尾都比较沉稳;左右结构的字能不连一般不连,字与字之间断而不连。书写今草要多注意:文字之间的连缀,以及字的连绵回绕,每个字要力求变化和差异,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适宜。书写狂草时要注意:笔势相连且圆转,字形狂放而多变,并将今草的“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但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应悟空邀请,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我的回答是: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书法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书写形体,其名草体。(草体包括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四种不同的草法。)如章草就是隶书的草写体,它的特点是横画上挑,捺画如隶。结体简约并萦带相接连。今草通过演变,在章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把横折,竖挑,撇撩变成为环转,有意沟通(做到意到笔不到),以细如萦带的接连,就是笔画有承上接下之意,自始至终意态相连,神气贯通。行与行之间要揖让顾盼之姿态。狂草的明显特点是体势连绵不断笔意洒脱奔放,字字上下牵连,飞动游走,通篇混成。行草的形成比较晚,它是在楷书字的结体上吸取融汇了今草的结体知用笔方法而形成的一种行草体,也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手写体。
,书写时有那些技巧?就是用笔书写时要注意笔法,笔力,笔意和笔势。笔法就是书法的规矩和准则,要求持笔沉稳和轻灵,注重运笔的藏和露,使转提按,疾缓等方面,达到落笔准确,行笔流畅,收笔自然之效。
草书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的节奏性抒情。写好草书必然要过线条关,有多少人写的草书线条无力没弹性而使人索然无味。草书是在快速运动中对线条的艺术性处理,必须要学会绞转笔法,绞转笔法要练习篆书,还要加入隶书的起笔和收笔,还要再练习章草,使线条凝重,练习篆隶后,字必然格调不同,有高古气息,这非常难得。
看上图张旭的线条,真可谓登峰造极,神的点下面的一笔,出现两个角,这么快的速度,有这种处理,当代还有谁?观其字,内劲充盈,战斗力爆表,无一个笔画不劲力十足,节奏感和张力无可挑剔。草书必然要抒情,没有感情,字就是死字,在书写草书时,节奏感非常重要,要有几个字的组合,要形断意连,要有轻重缓急,要一笔写数字表现阴阳和块面。总之,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殿堂。附作品。
草书的产生,是在秦时战事频急,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信鸽纷飞,迫于军情,篆隶费时,趋便救急,故作隶草。汉末张芝所创今草,把原来实用型的草书,转变成了更富于观赏性的书体。
草书的特点有什么?疾、逸、韵、奇。
疾如惊蛇入草,电击长空。逸如群鶴戏海,凤舞九天。韵如流风回雪,薄雾蔽月。奇如云集水散,山崩浪奔。
若美人之婀娜,若藤萝之繁萦。欲进还止,欲展复停。婉若杨柳迎风,飘若惊鸿一瞥。其状无方,仪态万千!
草书的书写技巧,是一个人书***底综合能力的体现。笔法的精熟,构思的奇巧,没有坚实的书***底,靠理论上的诀窍是不[_a***_]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草书的书写技巧,除了苦练,别无途径。
1.从古至今,书法一共形成了哪些书体?
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
1、篆书: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2、隶书:也叫“隶字”、“古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3、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4、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5、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中国从古至今字体演变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8种。
1、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2、金文: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时期普遍***用。
3、大篆:西周晚期普遍***用的字体 。
4、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5、隶书: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楷书: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8、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
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区别是,商篆字富于装饰,整篇字型大小不一,章法乱石铺街。周篆删繁就简,横有行,纵有列,方园兼备。
石鼓文,上承周篆,下启秦篆,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字体。
秦篆,主要指秦代前后时期的字体。石鼓文对秦篆影响较大,学小篆也可看看石鼓文。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箱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般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色甲鲁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广义的大篆是相对于秦朝规范后的小篆而言的,可以包括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如夏、商的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周朝的籍文(史传周室王太史籍所作)。实际上它们只能是长期逐渐形成,朝廷让个人或小集体收集加以规范并再创造一部分而成。它的特点大略如下:
1、汉字源于象形,大篆因为较古,所以最大的特点是多数象形(中间也有意会字);
2、汉字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简直方正是社会发展中因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同为时间短的原因,大篆的笔划比较繁复(同形重叠较多);
3、因为介质的原因,大篆多为硬物刻划,所以笔迹平直且粗细均匀;
4、笔划平直、形多弧状,前期的硬瘦些,后期的稍圆润,弧直划交错结合成字;
5、经周朝规范过的籍文形体更加规整,笔划更加匀称,并逐步摆脱了象形的束缚,打下了方块形体的基础;
6、从直观上给人雄强凝重、严整而有韵致之感,这实在是客观书写物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性追求美感自觉规范产生的结果,比照今人的思想当然更接近自然法则。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较大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码、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较大篆更为规范
说起大篆小篆,他们都叫篆书
是我们中国先祖创造的一系列流传下来的文字,以秦朝一统六国为分水岭,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这个文就是小篆,也叫秦篆。
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都是狭义的大篆。
他们的特点区别其实也很大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金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
籀文 是周代文字,是金文的繁化,也是现在广义上说的大篆。
一、别称不同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二、特点不同
大篆:
1、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2、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
1、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有多少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有多少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