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半草书是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半草书是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称郑板桥的书法为“六分半书”?
我自己写的字不知道属于几分半,刚开始临字帖,临了几天没耐心,就看语文书上方块字学写楷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到最后就成现在这个鸟样子,不过我是真的喜欢写字,真的喜欢汉字这巧妙的组合,爱死你了中国!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最可爱的人物,说他们可爱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粉丝广泛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民间布衣都很喜欢,二,更能得到同行的推崇,三,声望,德行一致受到好许,四,艺术造诣开时代之先河,名声和成就相符。五,性情异于常人,是个在民间有好故事的人,六,德操高名望重时运却不济。等等不一一。
像宋朝的苏坡和清代的郑板桥无疑是很可爱的的人!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板桥善画兰竹,画法自新,异于古人。
板桥善法书,初看乱石铺街无法可寻,然则中国书法至清代,艺术成就某些方面来讲百花竞艳实高于元明两代,碑帖齐进!
板桥翁的书法号称六分半书是相对八分书而言,有楷书(汉魏楷书)之前隶书为八分亦称分书,有楷以后,楷书亦称八分书。
进一步讲板桥六分半书该是针对八分书而言,观板桥题画法书,取势多样,仰撇俯捺,点状万类,章法错落奇致,或隶或魏,或行或草,破体成章。理云:不破不立,破而立之!
试赞曰:二十年前旧桥板,破体新立如画竹。竹风潇潇如泣诉,六分半书归来情。如诗不成罚以金谷酒数...
我馈书债皆似书我两爱,墨缘依依亦爱板桥...
2-5-2019
扬州八怪核心人物郑板桥,郑板桥本是一个小官,这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活到七十三岁才过世。清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考中举人,乾隆年间则为进士,先后参加过三朝科举,做了十年小官,深明官场的黑暗及“难得糊涂”之理。他自觉这个官做不下去了,就辞官回老家,重操旧业,画画为生。
郑板桥归家以后有诗作提到种竹子,这是有另一层含意的,他不是真的要种竹子,而是要在纸上种竹子。他最拿手的是画竹,而且他非常喜欢竹子,即使是下雨天或是刮风的时候,他也会去看竹,可以说是一名竹痴。正如他的诗《竹石》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的书法是繁繁简简,浓浓淡淡,并不正规;有行书有隶书,有楷书有草书,弯弯扭扭,七醉八倒。郑板桥的画法,像醉汉走路踉踉跄跄,两臂带风,他自己把这种书法叫作六分半书法,似隶非隶,隶书是八分书,而他却用六分半书,这是他自己起的名字。六分半书像什么呢?有点像碎石路,不是一块块石头有规律地砌起来的,而是把石头乱七八糟堆在一起,“碎石铺路,别树一帜”。
郑板桥的书法楷书和草书都写得非常有劲。郑板桥说过他画的兰、竹和石等,并不是为达官贵人而画的,而是画来献给天下劳动人民的。郑板桥在扬州八怪中名次较高,因为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对于社会有一份投入感。
谢谢邀请!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艺术拥有独到的见解和创作功力,其书法作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他怪,不是因为他的字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是他将传统的书法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世学他书法的人称之为“板桥体”,而他自己将其称为“六分半书”。
据古籍记述,古人称汉代隶书为“八分”,按清代学者包世臣《艺舟双楫》对比阐述“八分”更为贴切,“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然而,板桥体中有隶书笔意又不完全是隶书,在当时肯定有思想保守的人不能接受,难免有些微词,于是郑板桥称自己的隶书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字,其章法不拘成法,倚正、大小、宽窄、疏密错落有致,十分生动,可见其字不落俗套,独树一帜。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已是中国书法的一个流派,且为学术界所公认。
郑板桥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胜平以画为第一生命,此后叔家名声却高于画家的名气,郑板桥书法室称之为六分半书,书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比例,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排列穿插的十分灵巧和别致。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这种书体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
书法:篆,隶,楷,行,草,用最简单的话描述这几种书体的特征?
篆书:
铁线润且圆,刚柔一身兼。
装饰匀称美,高挑是主旋。
隶书:
蚕头燕尾妙,方圆互相跳。
提按要夸张,势扁两边翘。
楷书:
方正是主题,规整讲平齐。
点划涵筋骨,端庄君子仪。
行书:
篆书:高古线条均匀一部分象形一部分抽象,处在文字的转变期;而小篆标准统一规则,意义巨大。
隶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隶书,秦时期已出现隶书
第二阶段隶书的中期,大概文帝时期此时的隶书仍有篆形
第三阶段西汉中晚期这时的隶书已经成熟,尤其点、捺明显变多了。虽然偶见篆意的遗留,基本上和东汉时期的隶书写法上差不多。
楷书:隶书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去掉些许夸张的写法,等同楷书。用古词“法度森严”,一句话规矩要求比较多,但是又不能写死了像印刷字。
行书,楷书的快写,但是又不能用楷书的规矩来写,自成一套系统;虽是行书不能一味快,又要求有楷书的庄重感。
草书,江湖人士***必备利器之一、梳着大背头之二、身着唐装之三,颇有古人指点江山气势,云里雾里神秘莫测,也不想一想,古人草书写好的也就那几位,汉末张芝、唐张旭怀素、明王铎,剩下的皆是名家,这还是在社会上以繁体字为主的基础上才有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平常人看不懂,你说是啥就是啥?我无力反驳,虽有疑问击不中要害。
简体:中书协认为是俗体,正统地位的是繁体,就如同秦时期小篆是官方规定文字,而隶书是俗体,谁知隶书不断演化成楷体,而篆书成了古体。可知书法的未来是由下及上,上有太多的资本利益牵扯,下才是最自由的最有生命力的。
不好意思,书法的发展史就是文字的演变史,一两句是说不清楚,你的要求太高了,这都还没有说清楚,以后有机会头条再见,分段详细介绍,真喜欢书法还是自己探索,古人的路已到头,因为繁体已成古体。接力棒在简体,最好的结果是为后人试错,因为书法就是这么来的的!
各书体有不同书体,同一书体还有多种不同的体式。各书体的结构特征蕴含着疏密、虚实、展蹙、奇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使汉字具备了造型上的艺术特性和美学上的欣赏价值。
篆书体态质朴,隶书体态华贵,楷书体态端庄,行书体态灵动,草书体态流畅。
文字字体的形成,遵循的是便捷。如果从艺术性来讲,正书之中篆书的形态肯定比隶书和楷书更具有艺术性。篆书更接近物象。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最初的文字,就是像绘画一样的线段绘制而成的象形文。
书体之态,千姿百态,岂能以一言而能详尽!项羽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工与拙何损益于数哉”?社会之所以进步,是人类不断的追求完美。饮食由野果生食充腹变化精烹细制,装衣由御寒变成了礼仪时尚。文字乃道之根本,精研细修,穷一生之力尚未必能通解,简单的把五种书体描述出来,谈何容易!
自学一年半书法,这个现况算是入门了吗?
本人不懂书法,不敢妄议。不过随便说几句也应可以。首先想练就好,俗话说,书法可陶冶情操。其次练习先从楷书始,后行,草,隶,篆……无穷尽。至于好坏,因审美观不同,难有统一标准,只要自我感觉好就好,就可继续练下去,不知对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半草书是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半草书是什么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