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公文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代公文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孝慈墓志》是魏碑,还是成熟楷书呢?你怎么看?
《苏孝慈墓志》全称《大隋使持节大将军工兵二部尚书司农太府卿太子左右卫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饶袁抚七州诸军事洪州总管安平安公故苏使君之墓志铭》,又称《苏慈墓志》、《苏使君墓志》等。刻于隋仁寿三年(六〇三)。楷书以前称:真书、正书、结体方正平稳,端庄典雅,可做模范或者楷模因此后称楷书。墓志应该在称呼上叫墓志真书或墓志正书比较合适。东汉时期,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已经完备,在东汉时期汉字的演变已经完成。
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开始追求个性表达的书法,尤其是东晋时期锺繇、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
从锺繇《宣示帖》看出他的字,非常的清新自然,用笔没太多讲究,比起唐楷多了很多韵味少了很多法度。再看王羲之的《乐毅论》不难发现东晋时期的楷书已经,具备了唐楷的法度森严的特征。
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分为南北两派:南墨北碑,南帖清新隽秀,北碑方正雄劲。
再回到《苏孝慈墓志》此碑字体偏小、方圆并施、楷法成熟而工整、兼有南帖之绵丽和北碑之峻整。风格和欧体相近,章法整齐、结体平正严谨不失险绝、用笔刚劲有力,是隋代书法的代表作,由此可见《苏孝慈墓志》是成熟的楷书,当然也是碑,从时间上看应该叫隋碑,从风格上看没有魏碑大刀阔斧的感觉。应该说介于魏碑和唐碑转型时期的碑刻吧!此碑写出了唐代楷书的风貌特征,应该说为唐朝楷书发展到巅峰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苏慈墓志》,刻于隋朝603年,清朝光绪1888年出土于陕西蒲城县。苏慈,字孝慈,所以墓志又称为《苏孝慈墓志》,全文为楷书,共计37行,每行字数为37个。
此碑楷法成熟而工整,结字谨严,方中带圆,用笔劲利,字体又小,神***飞动,兼具南帖的绵丽与北碑的峻整,集秀丽与雄劲于一身,是隋代书法的代表作,因此唐代的楷书在隋朝的时候已经定下了根基,风格和欧体相近,章法整齐,结体平正。是初学者的极佳范本。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并不专指唐楷,唐楷只是楷书风格之一。楷书的风格有多种,魏晋小楷是一种,唐楷是一种,馆阁体也算一种,魏碑也是一种,从这个角度讲,魏碑是一种成熟的楷书。
为何古人写楷书都有隶书遗风?
我来回答几句吧。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隶意?按我理解,隶意应该指隶书的影子吧,也就是蚕头燕尾。
第二是古人要看古到什么时候。唐朝颜真卿的楷书还有蚕头但没有燕尾,柳公权的楷书就基本上没有蚕头燕尾,也就可以说没有隶意了。
第三是现在很多人写字也会有隶意的情况,为什么一定要古人才有呢?
明代张绅《书法通释》云:“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即隶楷),但自钟繇以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由此可见,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并由此派生出了楷书体,所以古人写楷书带有隶书遗风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古人写的楷书都有隶书的遗风这个问题,应该用一定的时间段来回答。我们都知道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因为隶书是我国书法史关键的纽带,上联小篆,下系楷书。当然,在清代中期以后楷书几乎就没有了隶书的影子。那么楷书与隶书的转折点在哪里呢?下面用我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也不知道对错,请朋友们点评。
在魏晋后期,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在这个时期,唐代兴起,也是隶书与楷书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楷书的字体都有隶书的影子。
唐代初期的书法大家欧阳询,他可以说是隋,唐两代人,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著名的【欧体】有很浓的隶书遗风。
唐代第二位书法大家颜真卿,: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在他的作品中,隶书的遗风越来越少了
清末状元张謇的楷书,能被当作范本吗?
作为范本无问题,因为你提出能否,就是认可其合适自己书写的意向并喜欢其结字架构。楷书自颜真,柳公权总结发展其书体,便奠定了楷书的书写方法,更是形成楷模,不论后者如何书写都不离其中。就说附合其楷书书写法度的所有人的书写及书法皆可为范本。
谢谢好友@不二斋 邀请。张謇是中国晚清著名实业家,社会改革家。他一手创办的实业例如“商务印书馆”至今还在,他创办的《申报》至今还在香港发行。
张謇的书法,在清代也不是突出的书法家的书法,但是,基础功底好,虽然没有什么创意,也不是俗里俗气的那种刻板的馆阁体。
题主问,不能不做楷书的范本,我认为,如果是初学书法的小孩子,还是可以的。
这里我要给大家说说,张謇那个时代的普通小孩子是如何学习书法的。
小孩子大约八九岁进入私塾,都要学习书法的,学习书法的第一任老师,就是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
那么教书先生是如何教小孩子学习书法的呢?
由于条件不太好,想得到译本“字帖”,那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教书先生就自己写一个帖,让小孩子自己临摹。
可以学习,但是最好还是学习唐代的楷书作品。
我们看今日头条上面的文章,发现有很多清代的书法家写的是非常好的,尤其是清代的一些书法状元们的书法,他们的书他们的楷书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写的非常的漂亮,非常的工整,甚至一度很多人都认为他们的这种楷书,要远远好于唐代的楷书作品。
实际上呢,在现代的印刷技术普及之前,古代人学习书法是没有字贴的。那么他们学习谁的字呢?就是自己老师的字,比如说古代的一个状元,他去教学生,没有字帖,一般都会教自己的字体,最方便也最实惠,很多书法老师都是口手相传的,所以说,对于入门的学生来说学习现代人的字有时候也是可以的。
但是现在的书法字帖普及以后,尤其是印刷科学的不断的发展,很多优秀的、***级的书法字帖开始以很便宜的价格出现在我们的书桌案头,这些楷书基本上都是唐代楷书***们的作品,他们的水平是得到历代书法家的承认的,是得到他们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
所以我们看现代人学习书法,一般都不会再去选择学习老师的字,反而去学习远古时代的书法***们的字。
因为有了清晰的照片,有了清晰的字贴,就不需要学习老师的字了。相比较起来,老师的字和古代***的字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学习书法,我还是建议去练习古代人的书法作品。学习楷书当然要首选唐代的楷书了,唐代的楷书是楷书的最高峰,也是历史上楷书水平最高的一个时代。
楷书名家、名贴多了,何必学张謇!
初学者选贴是要惦量一下的,这是个方向问题,选错了字贴结果一定是南辕北辙。但是选贴 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是书法界名家也是各执一词,争吵不休。楷书 的高峰在唐代,楷书四家欧颜柳赵三个在唐代,唐楷应该是首选。如果追求“高古”还有唐 以前的钟繇、二王、魏碑,明清以后的楷书尤其是清朝的所谓状元书法大都是馆 阁体,虽然墨迹本众多,但与唐楷墨迹本比起来,差之甚远。
本人认同华师大黄简老师的观点,他推荐初学者临习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智永《真书 千字文》、唐人写经《灵飞经》,对初学者掌握笔法、墨法是大有帮助的。
其实清代的黄自元写的九成宫经常被当做字帖[_a***_],就整个书法史的总体水平而言就是清不如明,明不逮宋,宋不过唐,唐不及魏晋。书法艺术在清代除石鼓文及隶书有创新之外,已经比前代衰落许多。如果要学习楷书,当以唐楷、魏碑或永禅师千字文为范本,这样才能溯本求源,走入正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公文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公文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