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特点演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特点演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笔千古不易,难道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的字体在演变,而笔法却没变吗?
题主厉害,直指了“用笔千古不易”之本质!
头条中经常出现“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其中,“中峰”用笔是最常见的说法。
本人今夜借酒说“用笔‘’,什么叫“用笔” ?
‘’用笔’’,指的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用笔千古不易” 指的是顺其自然的本质,而非简单的“中峰用笔”!
人类与动物在毛发与毛毫的梳理过程中,皆存在着‘’爽‘’与‘’窝心‘’的感受。
能保持“用笔”时的顺畅,只要能达到舒心的效果……千古不易啊!!!
用笔千古不易,大概是指使用毛笔书法的核心技巧——用笔方法——千百年来没有改变,以后也很难改变。为什么呢?恐怕跟毛笔的特性有直接的关联。毛笔的笔头形状为圆锥形,笔头收尖,笔性软而有弹性。要驾驭毛笔在纸上写字,自然要考虑执笔、行笔的方法。执笔方法可以多样,但是要保障毛笔在纸上写出各种符合汉字笔画形状、字形(结体)等特点又具有一定美感要求的,恐怕没有多少方法可以选择。
自毛笔、宣纸、墨汁定型以后,也有两千多年了吧,无数人进行了巨量的探索,到了赵氏实在也是没有了多少探索的余地,所以赵氏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赵氏的前半句话,恰好用来回答题主的后一个问题“结字因时相传”。虽然楷隶篆行草的字体历代以来在书家们的手中写来写去风格各异,字体也在演变,但是各个定型的字体的字形结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在用毛笔书写的过程中,各体虽然都有对应的笔法,但是这些笔法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还是核心的书写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汁,核心还是“写毛笔字”。
这样的话就比较清楚了:只要是用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写字,就得遵循这些工具材料的特性,遵循由这些特性决定的书写规律、规则。
还有一个限定条件:千百年来,大家都觉得中锋行笔写出来的字,才是符合书法艺术审美趣味和审美表达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就是非主流的、边缘的。事实也证明,中锋行笔为笔法核心写出来的字,无论从线条的质感、整体的力量感等,再***以其他技巧,是最耐看的。
书法的“中锋行笔”的核心笔法传承始于东汉的蔡邕,据说他是得之神人所授——为了增加神秘感以示其难得——,之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其“九势”(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中藏头之法,即为后世的“中锋行笔”——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该法传至王羲之达到了第一座高峰,再传至颜真卿,达到了又一个高峰。这些公认的大书法家都在用,也是真的没啥好怀疑的了。所以到了赵孟頫,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这样了啊。
各体书写时,在起笔收笔环节虽然各有不同,但在行笔过程中大致都要保障“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颜体楷书用“篆籀法”而攀上高峰,那是因为篆籀字体更坚守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所以写出来的字浑厚凝重、力量感十足。
综上,用笔之法早成定论,每个时代的书家都在坚守,但在附属环节或保障手法上各有不同,故而风格各异,异彩纷呈蔚为大观。
对了。只要毛笔的制作不改变,笔法也是不会变的。
大家都很奇怪,明明书法史上众多的风格流派,就是因为用笔的不同,才会形成异于他人的书法风格,怎么会说笔法千古不变呢?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要写一个颜真卿风格的字,你只能用他的笔法写出来才能写到位。而写欧体字,也只能用欧阳询的笔法。就是过上一万年,还是要用他们的笔法。才能写出他们的风格。
单一的笔法,是不可能写出完整的笔画来的。每个笔画,是由多个笔法组合完成。组合的方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我们就把单一的笔法称为书法的原素。原素需要聚合起来,构成笔画,再由笔画构筑成文字。基本的笔法有:抢、折、衄、转、尖、搭、顿、蹲、驻、挫、提、侧。任何人的书法,都少不了这些笔法。这些笔法只有组合不同,运用精熟程度不同。不会是你的书风与其它人的不同而不用这些基本笔法。除非你用针管或者是刷子等毛笔以外的东西写,否则就要使用到上述笔法。写的好的人,是因为他的分寸感掌握的好。写的不好的人,是因为手上的功夫还生疏,各种笔法的衔接不顺畅。熟练的运笔,加上合理的结构,就能构成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
赵孟頫曾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对这个命题,后世书家从自身的写字体会中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理解。我的学识不深入,谈谈自己的浅见。
我记得看一部演启功先生的电影,当一个热爱书法的造反派小刘对启老说自己感觉有的字写得不对劲时,启老先生对他说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老对小刘说:“写这个字呀!笔笔都要在它的自己轨迹上,有的地方可能是一笔带过或笔墨不到,但是它不等于运笔时它不经过这个地方。比如说北京的公交车,早晨快车时,大站停小站不停,但不等于小站它不经过,所以写行书上也要有它严格的笔道轨迹,因为行书它是源于楷书的。”启老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他揭示了书法的一个规律,就是字本身就有他自己的自然轨迹。人们写的好,是你的字写到了这些轨迹上了,是符合了自然。就象唱歌,你的声音好听,那是和于乐音,不好听那是和于噪音。我的理解,赵孟頫的意思讲,人们写字的笔法,要按照字的本来的自然规律来进行,所以叫“千古不易”。
虽然各式的字体笔法有所不同,历代的书家的书写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他们这所以成为名家,是因为他们的书写轨迹遵循了字的自然规律。这也是就叫千古不易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特点演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特点演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