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对草书字体的理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对草书字体的理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是如何理解中国书法字体的?
中国书法字体有多种。我喜欢的也很多,如楷书颜真卿的,行书王羲之的,但凡他们写的好都很喜爱。而真真成为一种中国书法体,对创作者来说很不容易,要经过苦功的磨炼,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素质,道德情操,书法作品具有高超的水准,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书法理论的“筋、骨、血、肉”之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书法理论的筋指字的血脉,骨指字的力感,血指墨韵,肉指字的肥瘦。
字肥的,丰腴雄强,要如绵裹针,肥而有骨。如颜真卿楷书。字瘦的要细筋入骨,瘦硬通神,如褚遂良楷书。不肥不瘦的如王羲之行书,清刚雅正,有中庸之美。
字无论肥瘦或适中的不肥不瘦,都贵有力,有一种力度美。
苏轼《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帖点画生动灵巧,沉劲入骨,骨肉相称,中锋运笔,有力、有势、有节奏。俊逸潇洒,以韵胜。
当年书法家张锡庚说:"王珣的《伯远帖》宗二王而启示后人:既是一种纯真的晋韵,特别是它的线条松散而突出东晋士大夫风度韵致和潇洒出尘的气息,又用笔随意而精到,情绪平和而淡远,间架动荡且飘然,瑰丽多姿,文***风流。″
(下图为王珣所书《伯远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汉字的生命形态是模仿人的生命形态而得的。人有筋骨气血肉,人有精气神,这些东西,被引进到书法理论里,并且能在书法作品里体现出来,是评价一幅作品质量的基本依据。
筋骨血肉之说,在书法理论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最初提出这一说法者,是晋代王右军的老师卫夫人。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筋无力者病”。
卫夫人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强调用笔之法,善于用笔者,字的点画线条形态就有筋有骨,骨肉比例恰到好处,既不显肥,亦不显瘦,如一个俊美的女郎,身材健美,修短合度,“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微笑][微笑]
不善于用笔用墨者,提按顿挫、干湿浓淡、侧锋中锋等技巧,不知如何掌握,“筋、力、骨、肉、气、血”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也就无从谈起了。
善于用笔用墨者,提按顿挫、中锋侧锋、行笔速度恰到好处,笔下的点画线条之筋骨血肉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字的神***气韵也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筋、骨、血、肉”(筋、骨、肉、力)是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最先提出来的书法理论,后来成了书法艺术评论的专用术语,这四个字不仅仅指书写技巧,更是从人的生命形态上去论述书法,强调书法不仅重“外形”更要重“精神”。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说:
这段书法理论的主旨是说鉴赏书法重在“精神”而不是单一的“外形”,认为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骨,不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肉。多骨而少肉的叫筋书,多肉而少骨的叫墨猪。力多筋足的字上乘,没力没筋的字不行。
卫夫人论书法,她认为书法的筋、骨、肉、力,正是人的生命形态的反照,它源于书的心灵世界与主观精神。卫夫人评价书法的标准,认为“力多筋足的字上乘”,因为这样的字才足够精神!
唐代的李世民,不仅是位开明君主,也是一位书法家。他也曾在《论书》中非常强调“骨力”的作用,他说:我临摹古人的书法,不着意去学帖上的字体形势,只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从以上来看,古人对于“筋、骨、血、肉”(筋、骨、肉、力)的论述,尤其重视“骨力”的意义,认为骨力是本,形势依附于骨力,书法有骨力才有精神。这种论断对我们学习书法值得借鉴。
草书的风格?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书法的理论知识是什么?
书法是感觉感受感悟,多看名作品味欣赏就很好,养心抒情,护目镇静,多好呀!
书法属于小技,文人原来必备的书写方式,其实很简单,没什么西方所谓的理论还有知识。理论知识是智力,感受修养属于智慧,两码事儿。
满脑子理论知识反而束缚了思维,中国文化讲感觉,感觉好就是好,感觉不好就是不好,干吗要那么累呢?!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复杂,越是复杂的东西越简单,书法也是如此,取法乎上,只接触顶级传世书法即可(只看兰亭序也未为不可),自然品味不低。
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读经典品唐诗,自然格调不俗。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书法具备实用和艺术双重价值。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总结说:“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唐太宗李世民讲欣赏王羲之书法的体会:“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书法不是停止在技巧层面上的艺术,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是表现人的精神与万物哲理的艺术,还可以表现社会与大自然蕴含的美的规律,没有练习过书法的人,也能欣赏其美,但是,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书法美,诠释美的内涵,我们就要知道书法的理论知识是什么?这就是本题的任务之所在。
据推测,汉字最开始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期,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必然,伴随人类走到今天。文字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在生产劳动中得于发展和提高,无论是远古的结绳记事,还是伏羲氏的龙书,以及传说中的神农造穗书、黄帝作云书、高阳氏作蝌蚪文、帝尧作龟书、苍颉作古文等,都是“观夫天地万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状,鸟兽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雾之态而为之。”书法艺术和其他的社会知识一样,是实践在先、理论在后的发展轨迹。
书法的理论知识,笼统讲是两个方面:怎么写;怎么才能写出美。具体讲,
第一,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历程
包括:汉字体系的形成及造字规律;汉字形体的主要变化;汉字的各种主要字体;各朝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等。
第二,书法的笔法
包括:笔法的要求;书法的功力;书法的筋骨血肉;用墨方法;书法的行气等。
第三,书法的间架结构
包括:结字的五个原则;间架结构的方法及变化等。
第四,书法著作
书法领域缺乏汉字书写的基础理论,书法应从写字开始
汉字之美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表现,一是写字层面表现笔画有形、结构平衡、章法整齐的汉字基本美,二是书法层面表现审美观念、艺术情操、哲学思想的书法艺术美。
学习写字(书法)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是:学习和掌握表现汉字基本美的基本法则(我将其命名为《写字原理》),以法则为基准,以字帖为参考,改正现有的不良书写习惯,把字写好;同时,结合自己的审美 观 理解和研究字帖,修养字外功夫,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从写字逐渐转变为书法。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现在很多人都 喜欢书法,但对书法理论知识却一无所知,这里也正好与大家简单交流一下书法理论知识。
书法理论知识应该包括书法发展史,书法艺术技法,书法美学,书法鉴定,以及书法装裱书法印鉴等等。书法的艺术之美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表达清楚的。 从远古时期的刻划记事,到发展成文字 再到形成书法艺术,是一个漫长渐变的过程,每一位喜欢书法的人都必须学习功课。弄清文字发展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再修书法技法课程,写字与书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家不要把写字与书法混为一谈,书法美学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懂得书法美学,才能理解书法之美,欣赏书法之美。书法鉴定是书法艺术的延申,学会鉴定艺术品的真***,也是发展重要的。书法装裱和书法印鉴也要了解和涉猎。这样的回答可能有些笼统,希望与大家多多交流!
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书法理论知识。
毛主席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书法也是一样。
如果你想当一个书法理论家和鉴赏家,你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你要当一个书法家,对书法理论的学习,应该偏重于中国书法的发展简史,各种书法的形成与发展,如何正确的学习书法,比如学习书法为何必须要取法乎上,为何必须要专精一体。
最重要的是学习书法如何选帖,如何临帖,如何创作,如何临创结合。
你还应该知道如评判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这里面涉及到取法,章法,笔法,墨法,字法等内容。
书法理论从书法实践中来,反过来还要正确的指导书法的实践。
学习书法者,有条件的要系统的参加培训,也可以选择一个理论实践都好的老师给予指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对草书字体的理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对草书字体的理解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