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敦煌楷书字体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敦煌楷书字体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敦煌唯一墨迹看唐人怎样写欧阳询?
1. 从敦煌唯一墨迹可以看出,唐人对欧阳询的书法评价较高。
2. 这是因为敦煌唯一墨迹中欧阳询的字体工整、结构严谨、笔画流畅,展现了他的书法造诣和独特风格。
3. 此外,欧阳询在唐代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传颂,因此敦煌唯一墨迹中欧阳询的书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千年敦煌书法重现天日,对当今中国书法有什么积极影响?
因为王圆箓,我们有幸目睹千年前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可也因为王圆箓,藏经洞的这些宝贝散失到全球各地,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遗书的发现,更多地体现在历史价值上;敦煌书法的重现天日,也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史的价值上。
比如,对于颜真卿行书,我们知道他吸收了民间书法的营养,但是一直缺乏实物证据,并且,吸收了多少,我们不知道。
但是,我们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一张小纸片,这张早于《祭侄文稿》五六十年的东西,给了我们答案。
(啰,就是这张)
从敦煌遗书来看,这些资料都岀自一些底层的经生、抄手之手,作者水平自然无法与历代书法名家相比,但这些却是书法原迹,这对我们了解古代的笔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对历代碑刻书法的补充。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之前,书法最少有两个层面的价值:一是作为文本所提供的文献价值,二是书写技法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上,书文同辉、实用性和艺术性并重曾占据书法史的绝对优势。敦煌书法的面世,除了具备文献价值外,也让当今书法家较为真切的把握和理解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特质,进而影响此后书法审美方向。当然,敦煌书法也是对书法史的补充,使书写更趋丰富、多样。眼界不够,肯定会影响书法家的纵深发展。
敦煌书法的重现天日,助长了清中期以来的碑学思潮。从文献角度看,有极大的积极影响。从书法的角度看,影响不大,甚至不乏消极因素。为什么?说来话长!
中国书法发展到清代,已进入笔法时期的末期,特点是碑学兴起。阮元首创南帖北碑之说,包世臣、康有为继之大力宣扬碑学。碑派的目的,是企图以碑学来救帖学之失。问题是帖学衰落而失传的笔法,碑学能救得了吗?
这个根本问题,在碑学兴起之初,就遭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质疑。阮、包等人都是何的前辈,何能独立思考,并且在题跋和诗句中明确表态,实属不易。可以说何绍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明白笔法的学者,远胜现在有些还想在碑学中讨饭吃的跟风者。
碑学是有价值,但是仍然要以笔法为准,精华在于金石气象,不是所有的古代民间粗识文墨者的随手涂鸦。舍本求末,弃质效形,是碑学包括敦煌书法研究中不得不注意而仍然未能象何绍基那样清醒的根本问题。
题主的问题对于不了解这件事的人容易引起误导,以为是在最近发现了千年敦煌书法,实际上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整整120年了。
敦煌藏经洞发现人王圆箓道士,大量的经书也正是通过此人,被骗、被盗、被卖出去了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么多国宝级别的书法文物,自从被上边这位道士发现,其实已经在这坎坷的一百多年内,经历战火硝烟,沧桑巨变,大量流失海外,国内存量其实已经很少,国外的倒是被保存完好。
藏经洞书法(行楷)
在敦煌的艺术宝库中,藏经洞写经书法无疑是一支光芒四射、瑰丽多姿的奇葩。
藏经洞书法数量之巨大、书体之多姿、笔法之变异、风格之奇巧、功力之深厚,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她是中国书法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档案,是庞大的中国书法基因库,对研究中国书法三千年历史,特别是书体的自然演变以及书体最终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藏经洞书法(章草)
敦煌书法不仅对毛法有积极影响,更对当代硬笔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
敦煌书法作品跨越晋朝、十六国直至北宋,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很丰富,从书法字体的演变上极具参考价值,我们从一些残片上还可以看到,隶书的味道非常重,正处在隶书和楷书的过渡阶段,我们可以汲取中其中的时代精髓。
在当代楷书日益成熟,书家们正在不断求新突破,而寻古正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从敦煌大量的书法作品中找到它们独特的书写风格,感受不同时期的书法气息。
有些竹简作品撇捺风格迥异,极富时代精神,象下图的本字,撇很明显是由隶过渡到楷,捺却仍保留隶的味道,竖的写法开始出现粗大圆头,转折处开始圆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宝库。
再谈谈敦煌的硬笔书法,敦煌有很多作品是用竹、木、骨、角等介质书写的,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硬笔书法。硬笔对我们来说更为适用,不同的介质书写风格也更不相同,敦煌硬笔书法有近一千两百年的历史跨度,从字体结构、用笔方式上更值得我们学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煌楷书字体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敦煌楷书字体特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