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难得糊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难得糊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称郑板桥的书法为“六分半书”?
扬州八怪核心人物郑板桥,郑板桥本是一个小官,这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活到七十三岁才过世。清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考中举人,乾隆年间则为进士,先后参加过三朝科举,做了十年小官,深明官场的黑暗及“难得糊涂”之理。他自觉这个官做不下去了,就辞官回老家,重操旧业,画画为生。
郑板桥归家以后有诗作提到种竹子,这是有另一层含意的,他不是真的要种竹子,而是要在纸上种竹子。他最拿手的是画竹,而且他非常喜欢竹子,即使是下雨天或是刮风的时候,他也会去看竹,可以说是一名竹痴。正如他的诗《竹石》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的书法是繁繁简简,浓浓淡淡,并不正规;有行书有隶书,有楷书有草书,弯弯扭扭,七醉八倒。郑板桥的画法,像醉汉走路踉踉跄跄,两臂带风,他自己把这种书法叫作六分半书法,似隶非隶,隶书是八分书,而他却用六分半书,这是他自己起的名字。六分半书像什么呢?有点像碎石路,不是一块块石头有规律地砌起来的,而是把石头乱七八糟堆在一起,“碎石铺路,别树一帜”。
郑板桥的书法楷书和草书都写得非常有劲。郑板桥说过他画的兰、竹和石等,并不是为达官贵人而画的,而是画来献给天下劳动人民的。郑板桥在扬州八怪中名次较高,因为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对于社会有一份投入感。
长于兰竹的郑板桥在书法的造诣上是诸体融合,姿态多变,技术的含量是呈现多元,中有丰富的内含底蕴,这同其画兰竹的题材单调正好相反,正因为画材不广,可以专心致力于兰竹,另一方面显示郑氏非专门画者而为纯粹文人圣手,书画同源的艺术实践在其作品中获得积极的印证。画材的纯粹,脑海充斥的兰竹意象,不仅是其思绪上的清气四溢,亦使如兰如竹的意象移植在其所谓“六分半”的书法中,文字的约束使其在艺术的实践上有某种限制,高明的作者则在限制中发挥自己的天赋,让单纯呈现丰富,让抽象呈现绚烂的形象,让笔画生动活泼,带给观者艺术的感染力。郑氏书法如其绘画,是心之力的展示与流露,呵神骂鬼,当然得不拘常法,不是众星列汉,便是乱石铺街,一会儿一笔似兰叶云卷,一会儿笔如剑竹出锋,一会儿似楷体方方正正,一会儿如草体卷曲倾斜,字体的运行随心起舞,个性的独特造就艺术风格的不常,奇奇怪怪,先是人出奇笔才怪之,纯粹的文人画引申出纯粹的文人书法,以怪之姿呈现在观者面前,却在艺术的气象上异常的纯粹。
读郑板桥“六分半书”--如兰如竹,如怨如诉
郑板桥的书法是将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又多于楷的字体。由于隶书称为“八分”,所以老郑便戏称自己的这种不隶又不楷的字体为“六分半书”。老郑的书法被后人称之为“板桥体”,又称为“六分半书”,其主要特点以楷、隶为主,融合草、篆等多种字体的一种艺术风格。
从老郑的书法可以看出来,他不拘泥一格,自由而随性,是一个敢于突破传统,拥有大胆进行自我创新的意识的人。
郑板桥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胜平以画为第一生命,此后叔家名声却高于画家的名气,郑板桥书法室称之为六分半书,书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比例,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排列穿插的十分灵巧和别致。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这种书体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
我自己写的字不知道属于几分半,刚开始临字帖,临了几天没耐心,就看语文书上方块字学写楷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写到最后就成现在这个鸟样子,不过我是真的喜欢写字,真的喜欢汉字这巧妙的组合,爱死你了中国!
郑板桥为什么想要糊涂?
谢邀!
这是一种为人的修养,许多时候还是揣着明白装一点糊涂好,这样会有许多回旋余地的。事事明白,事事松,最后终会害了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全才,只有缺欠才是最美丽的。
郑板桥一一一“难得糊涂”说明了做人不能太较真,有时该装糊涂就得装,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三国中曹操杀杨修就是因为杨修过于聪明招来杀身之祸。例朝中都有聪明的大臣让皇帝免职和***。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吵架,有时是过于计较而都不愉快。能不好伤感情和亲情。往往为了点小事闹大了,爷不爷少不少,夫妻闹离婚。所以有一方糊涂天下太平一一一因此“难得糊涂”。
在回答郑板桥为什么爱写“难得糊涂”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板桥何许人也?
郑板桥,出身清代康熙年间的江苏兴化,祖籍是苏州。原名叫郑燮,字克柔,号理庵,人称板桥先生。
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政绩显著。辞官客居到扬州,靠卖画为生。
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顺便解释扬州八怪实际上康乾时期活跃于扬州地区的风格相近画家总称,在美术史上称为“扬州画派”。
八怪分别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也是他为官之道和他践行的人生感悟。
郑板板之所以写“难得糊涂”,相传是在乾隆16年,莒州知州邀请郑板桥,到莒州游玩做客,到达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受到当地大地主王员外的热情款待。
久闻郑板桥大名,想取得郑板桥墨宝,用当地名吃“糊涂菜”来招待郑板桥。
郑板桥在品尝饭菜后,赞不绝口。王员外趁机邀请郑板桥为她提字。
鲁迅先生说过: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当你面对一件事情,你无力改变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时候,人是难得糊涂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减轻痛苦。
有些事,你看不惯也好,看得惯也好,当你无法改变时,然而良心却备受煎熬的时候,要学会难得糊涂。
郑板桥就是如此,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无法改变一些难以一接受的事情的时候,对于他的安慰,就是难得糊涂。
郑板桥说的糊涂是知足常乐的清楚,不要学那种一生只为金钱地位的人,因为决定人生幸福的因素是知足,而不是地位高低和钱财的多少。人生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投其所好,顺其自然的郑板桥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郑板桥的书法被形容为“乱石铺街”,那么他的楷书水准如何?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乾隆元年的进士,曾经在山东潍坊做过县令,政绩显著,后来定居扬州,以卖字画为生,因为其书法和绘画比较个性,被列入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将行书、草书、篆书等书体参入隶书,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人称“板桥体”,又因为隶书在古代被称为“八分书”,所以他自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书”。
这种书法乍一看起来是非常奇怪的,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有,参杂在一起,加上一些作品的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小,看起来连成一片,就像道路上铺的鹅卵石,也被人戏称为“卵石铺街体”。
但是郑板桥的书法一开始就这样吗,他的楷书水平如何?
郑板桥的书法开始肯定不是这样的,前面说过他曾经是乾隆元年的进士,要考上进士首先要参加科举考试,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要会书写当时官方统一要求的“馆阁体”。
而馆阁体是非常注重规整和标准的,它的主要标准就是“乌、方,光”,所有的考生写的基本都一样,乌黑、方正、光滑,写的个性是得不了高分的。
这个我们能从郑板桥的小楷《戒子铭》里看出,当时他的楷书写的还是很公正的。如下图:
40岁以后,也就是郑板桥中了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这种标准的楷书了,开始慢慢的做一些改变。恐怕这种束缚个性的馆阁体,郑板桥早想弃之如敝屣了吧。
郑板桥的这种好几种书体相参的形式并不适合我们普通的书法学习者,他是所以能把各种书体相参在一起,是在他对这几种书体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一般人做不到,强行相参适得其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难得糊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难得糊涂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