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隶楷行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隶楷行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篆,隶,楷,行,草,用最简单的话描述这几种书体的特征?
篆书体态质朴,隶书体态华贵,楷书体态端庄,行书体态灵动,草书体态流畅。
文字字体的形成,遵循的是便捷。如果从艺术性来讲,正书之中篆书的形态肯定比隶书和楷书更具有艺术性。篆书更接近物象。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最初的文字,就是像绘画一样的线段绘制而成的象形文。
书体之态,千姿百态,岂能以一言而能详尽!项羽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工与拙何损益于数哉”?社会之所以进步,是人类不断的追求完美。饮食由野果生食充腹变化精烹细制,装衣由御寒变成了礼仪时尚。文字乃道之根本,精研细修,穷一生之力尚未必能通解,简单的把五种书体描述出来,谈何容易!
篆书:高古线条均匀一部分象形一部分抽象,处在文字的转变期;而小篆标准统一规则,意义巨大。
隶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隶书,秦时期已出现隶书
第二阶段隶书的中期,大概文帝时期此时的隶书仍有篆形
第三阶段西汉中晚期这时的隶书已经成熟,尤其点、捺明显变多了。虽然偶见篆意的遗留,基本上和东汉时期的隶书写法上差不多。
楷书:隶书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去掉些许夸张的写法,等同楷书。用古词“法度森严”,一句话规矩要求比较多,但是又不能写死了像印刷字。
行书,楷书的快写,但是又不能用楷书的规矩来写,自成一套系统;虽是行书不能一味快,又要求有楷书的庄重感。
草书,江湖人士***必备利器之一、梳着大背头之二、身着唐装之三,颇有古人指点江山气势,云里雾里神秘莫测,也不想一想,古人草书写好的也就那几位,汉末张芝、唐张旭怀素、明王铎,剩下的皆是名家,这还是在社会上以繁体字为主的基础上才有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平常人看不懂,你说是啥就是啥?我无力反驳,虽有疑问击不中要害。
简体:中书协认为是俗体,正统地位的是繁体,就如同秦时期小篆是官方规定文字,而隶书是俗体,谁知隶书不断演化成楷体,而篆书成了古体。可知书法的未来是由下及上,上有太多的资本利益牵扯,下才是最自由的最有生命力的。
不好意思,书法的发展史就是文字的演变史,一两句是说不清楚,你的要求太高了,这都还没有说清楚,以后有机会头条再见,分段详细介绍,真喜欢书法还是自己探索,古人的路已到头,因为繁体已成古体。接力棒在简体,最好的结果是为后人试错,因为书法就是这么来的的!
篆书:
铁线润且圆,刚柔一身兼。
装饰匀称美,高挑是主旋。
隶书:
蚕头燕尾妙,方圆互相跳。
提按要夸张,势扁两边翘。
楷书:
方正是主题,规整讲平齐。
点划涵筋骨,端庄君子仪。
行书:
各书体有不同书体,同一书体还有多种不同的体式。各书体的结构特征蕴含着疏密、虚实、展蹙、奇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使汉字具备了造型上的艺术特性和美学上的欣赏价值。
“篆隶草楷行”和“篆隶楷行草”这两种排序,哪种更符合历史演变?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字发展史确实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为什么?我想从中国文字的本质属性谈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字从开始产生以来就具有以下几种属性:一是实用性,二是抽象性,三是艺术性。实用性决定中国文字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字是记事,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中国文字的外在表象一开始来自物体的形象,所以产生甲骨文。随着社会的需要,文字也不断发展和创造。不断发展创造的结果使文字越来越抽象和繁琐,到秦之前已达到了***。但毕竟文字主导方面是实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繁琐的文字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文字也逐渐由繁到简,经历了篆隶和篆隶的草化,即草篆,隶变草,隶变楷,楷草变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所以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是篆隶草楷行而不是篆隶楷行草。
中国文字的抽象性也决定了它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经过"书""书艺""书道"提升为"书法",使一些书体逐渐淡化了实用性而强化了艺术性,如篆,章草,狂草等,这些多见诸于书法和装饰品,在平常的应用中则很少见。这个转变过程也正是顺应历史发展和适应时代需要的过程。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你好,这个问题应该算一个学术问题了!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甲骨文开始就算是有文字记载了,这时一个民族文明的记录载体,之后又出现了金文,后面才是你问题中所提出的五种书体。到底是“篆隶草楷行”和“篆隶楷行草”呢?我认为是前者,主要理由如下:
其实问题中主要的区别就是 是从隶书演化为草书还是隶书演化为楷书的这个点。那么追根溯源就要谈一谈隶书的这个重要的书体,看一下他的整体化过程,当然这要结合考古学的发现和出土文物来进行推断:
隶书从秦代就有了,史称古隶(秦隶),但我们知道秦代以篆书为官方文字,后来又到了八分隶书,隶书的正体化是在汉代(正体化就是指一种书体出现之后,发展成***和社会各阶级通行规范书体的一种过程),隶书的正体化也是多个阶段才实现的,从形体的规范到国家的强行推广,这个时间段应该是西汉初至西汉中晚期。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如我家乡出土的安徽阜阳汉简:
章草这个字体不知道你是否熟悉,其实它的形成就是由于人们在写篆、隶书的时候,觉得写的有些慢,加快了行笔速度,慢慢过渡的一个书体,当然章草中的捺笔保留有明显的隶书痕迹,是早期的草书。
总的来说,章草应该算是“今草”的前身,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章草是没有字与字之间的连笔的,这是与今草比较大的区别。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篆书、隶书和章草在那个时代是同时存在的,在时间段上并没有明显的界定,至于谁最先发明了章草亦是无人可知。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初期的“楷书”,其实是留极少的隶笔的,所以楷书并不是从章草中演化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各种书体出现的顺序,前几位没什么争议,甲骨文、篆文、隶书、就是草书、楷书和行书谁先谁后有争议。
有一点是肯定的,楷书和草书是分别从隶书中演化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既不能说草书是从楷书演化出来的,也不能说楷书是行草书演化出来的,他们是平行的两个分支。但依然存在一个谁早谁晚的问题。一般认为,草书要出现的早一些,楷书出现的晚一些。早期的草书叫章草,是在汉章帝的时候完善起来的,所以叫章草。楷书大概是在三国时期完善起来的。但也有不同观点,也有人认为楷书出现的时间更早,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雏形,只是完善起来的时间晚了一些而已。
至于行书,一般认为,行书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出现的最晚。
汉字形体源流演变过程中,排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同时期出现于东汉后期)。“隶书,兴于战国晚期,成熟于西汉中期;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草书,萌芽于汉,成熟于晋;草书又称今草,由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源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秦章而得名。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出现于东汉后期;它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如钟繇、王義之,欧颜柳体等碑帖字。行书,出现于东汉末年,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字体,最易显示出书写人的性情。
书法是由于先民发明了用毛笔书写才产生的,学习书法,不必一定遵循汉字形体的演变流程,但是先学真书,再学行草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谢谢啦,学习中国书法,一般先学习楷书,熟悉了书法的基本笔画之后,楷书的成功也是漫长的,要持至以恒的苦练,如果想学习行书,必须要有楷书的笔法,结构和正确笔顺的扎实基础,进而操练行书和草书,还有今草和狂草。
所以行草书的学习和练习必须要有楷书的扎实基本功。但是,在书法演变历史上的草书却产生在楷书之前,隶书之后,称之为章草。书法演变历史就是=篆,隶,草,楷,行的排序。而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排序往往是篆,隶,楷,行,草的排序,当然也有爱好章草的,那就是先学习隶书,再练习章草了。请各位指教。
学习行书、草书与学习篆书、隶书、楷书有什么不同之处?
篆隶楷书是一种静态书体,行草书是一种动态书体,二者的学习,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真三。”
这是虞世南关于执笔的观点,他认为行草执笔要高,篆隶楷执笔要低。行草执笔高才能使转灵活,易于变化;篆隶楷执笔低,点画沉着稳健。
二、学习难度不同。
行草的难度高于篆隶楷,故学书法,宜先学篆隶楷,后学行草。
学习篆隶楷,不难于端庄而难于活泼,不难于凝重而难于流畅;学习行草,不难于飘逸而难于沉着,不难于飞动而难于沉着。
学习书法,应先学篆隶楷后学行草,而篆隶楷宜静中有动,行草则动中有静。
三、用锋重点不同。
篆隶楷,是正书,亦称真书,属于规范端正性。
行书,草书,是一种行云流水状貌,尽流便,使转,笔连字连,牵丝,呼应。具有情性表现,要比较正书要大。
起伏,跌宕,顿挫使转,是行书草书境界。
所以学习正书,必有一丝不苟,一笔一画,而按照各种书体的笔法规律,而追求其端肃严谨,楷书最接近方块体,分隶则有略扁,有蚕头燕尾,篆书则有小篆大篆,籀书也是篆书,表现的是圆笔,尽中锋笔意。
学习行书,行草,草书,有隶草,即章草,草书有今草,狂草。行书分行楷行草,都有便捷书写快的特点。
尽情挥洒,都一般用流动的笔画,笔画相连映带,欹正相生,抑扬顿挫,起伏状,快慢节奏,书写可以笔画长短不齐,一个点,就能替换很多笔画。回旋的使转线条,一如龙腾虎跃。平常所说,[_a***_]意。草笔。
浅显理解
中国书法粗略分为五种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几种书体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前三种可以叫做静态书体,后两种可以叫动态书体。相比较而言,前三种在书写速度上较慢,字体也比较严谨,也就是说每个字都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写法,变化不大。而行书草书就不一样了,那种挥洒放纵,恣意畅快,无不彰显个性,独具一格。
所以学习行书和草书你要注意书写速度和表达意境上与其它三种书体的不同之处。
学书法的达人应该都明白这个自然规律。即;楷如立,行如走,萆如跑。楷书既是基础,而且也是创作草书的高峰。纵观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无数的草书大家都有着深厚的楷书功底,所以我非常认可学书者必须从楷书入门!
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是什么?
中国书法的字体大体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其各自的特点为:
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 称,整齐均匀。
隶书: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其结构特点是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特点是既工整清晰,又飞洒 活泼。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是:篆隶草楷行,即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包括甲古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
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
楷书是在汉朝时以隶书字体作楷法加以改进的书体,今人称之为正楷。由于楷书写起来又比隶书方便,因此汉朝人民都***用它以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楷书至唐代大盛,书家如颜真卿,以雄健恢弘的气势独树一格,影响后世甚巨。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方不如隶书,圆不如篆书,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因写起来像人行路,故称行书。一般认为行书起于东汉刘德升,至魏初锺繇稍变其异,二王造其极,行书乃大行于世。行书写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赴速应急的目的。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第一书迹。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行草、一笔书等,其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流畅迅速,不易识别;然而也由于有以上的特点,故有「书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不穷」之妙。
在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最具抽象艺术特质的。历代能草书者,如东晋王献之、唐代怀素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均能乱中有绪,独树一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隶楷行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隶楷行草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