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和瘦金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和瘦金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习书法者,适合练习瘦金体吗?怎么写出字的“骨”和“肉”?
在如今书法大环境下,瘦金体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它与现今推崇的二王等书风和传世经典书法理论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不符合儒家所谓“中庸”“含蓄”之道。所以,初学书法者,若想在书法一道取得成就,得到世俗(主要是书协)承认,最好不要去学瘦金体。
众所周知,瘦金体是北宋文艺皇帝赵佶所创。
公元1126年,金军再度南下,次年,掳徽钦二帝北归,史称“靖康之变”,在女真铁蹄之下,那个富足、华美、优雅的北宋王朝就此终结。
北宋末帝徽宗也因此被贴上了“亡国之君”的标签。
中国世俗社会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可怜的宋徽宗于本身的皇帝工作没有干好,成了令人不齿的昏庸帝王,于是不论他在书法绘画一途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注定不会有太高的评价。
摊上了这位创造者,这是瘦金体的悲哀,后人评价瘦金体:“华丽有余,有亡国之姿”。
这个评语就太厉害了,***诛心不过如此。
学书法临帖,讲究入帖和出帖。比如一个人临二王,临得精了,便是入帖,自己创作时,笔下带着二王的痕迹,又写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就是出帖。出帖之后,琳琳挥洒,又让人一眼能看出每个字的出处,这便是学书者成功之处。
而瘦金体不同,等你临得精熟,下笔创作时,就会发现,根本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若是自由发挥了,也就不是瘦金体了。
瘦金体之骨,通临一年《千字文》便能有小成,此时写出的字会带有瘦金体独特的味道,但要写出瘦金体的“肉”,就不容易了。
书法的学习,很多人当作艺术爱好。其实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写汉字像写英文字母一样简单,还会不会有书法学习的必要啦?所谓汉字书法,其实是因为汉字确实不容易写好看、写工整,所以需要专门的下功夫琢磨和练习。
那么,问题来了。把汉字写得美观、工整是有客观规律的还是各有各的方法呢?或者更直白地说,写字好不好看有没有标准呢?
我们知道,从钟繇的《贺捷表》,到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到之后的唐朝欧颜柳赵等诸多楷书大家,乃至到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再到馆阁体、印刷体等等,大家写的都是楷书,但是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从个人好恶耒说,总是有说好有说不好的。但是,对于馆阁体和印刷体很少会有人说不好看,为什么?我想正是由于这两者更符合于标准的结构审美。而其它楷书字体可以解读为风格化。而这些风格化的楷书里,瘦金体还是比较小众的一类。
既然楷书可以分成标准化和风格化,那么学习的顺序自然应该是先标准后风格更合理。所以,初习书法,不要先学瘦金体等风格化比较突出的书体。
书法“瘦金体"由宋朝帝赵佶首创,形制和特征适应学习硬笔书法的范畴。瘦金体书法适合小型书法,放大以后显得骨柴而肉不齐。建议还是从唐朝书法学起,无论何种书体既有骨又有肉,既有气也有刚。
以上希望有所帮助。
在真正的书法圈子里,瘦金体也是极其小众化的。
所有学瘦金体的人,在技术水平上,没有一个机构敢说比得过赵佶,在艺术创新上,也没有任何建树。个人认为瘦金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封闭。瘦金体的整个法度是收敛的,掺杂不了任何其他书法元素进去。即无法溯源,也无法创新。瘦金体的“法度”严苛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赵佶本人书写,也是千篇一律。
确实,如果将书法的用笔和结构规律导入电脑,瘦金体应该是最容易电脑自动生成的书体之一。规律性,或者说法度太强。法度如果太死的话,艺术性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怎样写出字的骨与肉,个人认为见仁见智吧,毕竟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建议你可以去书法网交流,以上是个人认同的一些观点,欢迎不同观点的朋友交流,谢谢🙏!
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初学书法,不建议直接从瘦金体入手,其原因有三。
第一,瘦金体不属于主流书体,有着极强的个性特征。尤其在用笔上,几乎不用逆锋起笔,而其线条的纤细夸张也及其难以掌握分寸。其二、瘦金体虽然个性特征明显,但其书体变化空间相对较小,也就是说,瘦金体的用笔可以在楷书、行楷这两种书体中适用,但对于草书却不适合。其三、瘦金体整体气息给人夸张的感觉,虽然独树一帜,却不一定为大众认可,不能说它不美,但并不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美。
所以,就本人的看法来说,学习书法,尽量从常规的经典法帖入手。既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期发展留下空间。
瘦金体字到底是宋徽宗所创还是严嵩?为什么?
本人一直在练习瘦金体,所以对瘦金体的由来比较了解。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和严嵩没有半点关系。宋徽宗在历史上口碑不佳,是因为他实在不能被称作为一个好皇帝。
“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就连即位之初当时宰相章惇曾说:“端王轻佻,不可为君也。”
而他在书画上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并开创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字体:瘦金体。
《瘦金体千字文》是他23岁时写的,一改前人书法里藏锋的要求,他释放了字里的犀利,让这种爽利,以飘逸洒脱的姿态挺劲而出。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的灵秀韵味,又有“屈铁断金”的刚烈个性,铁画银钩,久负盛名。
徽宗赵佶的楷书字体吸收了褚遂良、薛曜、薛稷、黄庭坚等人的风格,并创出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自成一家。瘦金体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一风格相当独特,洒脱明快,气韵脱俗的字体,今日的“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书史会要》记载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字号瘦金书”。也就是说,瘦金体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也是赵佶自己取的。有人认为,赵佶之所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这种独特书法,是来自于先秦时期流行的错金工艺。
当时,在铜器表面上镶嵌金银丝片的错金工艺,也经常用以表达文字,加之赵佶一开始仿效的薛稷书法也以瘦闻名,线条虽细瘦,却锋芒毕露,在看似简单的一笔一势下,难掩书写者对书法理解的至臻之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和瘦金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和瘦金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