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魏楷书字体含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北魏楷书字体含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叫魏碑体?
魏碑体,是北魏孝文帝所创建的一种字体,其目的是为了提倡汉化。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为什么北魏没有魏碑这种说法?而汉代有隶书这种说法?
隶书之所以汉代有有这种名词,是因为汉代以前具有国家信息传导的官隶就法定用此模式传达信息,记录事项。而国家利益法度用汉篆,或者沿用小篆。
隶书具有表达笔力的问题,具有比较夸张的笔画,简化这些笔画,量化这些笔画,标准化这些笔画,就有了魏体出现,魏体写在石碑上和写在纸张上,没有表达的本质性区别,写在竹简上?写在不同的材质上也有得名的,如锦书,铁书!金文,石鼓,简书。可是作为具有标新立异在的字体的说法!魏体还是后来人,对这个书体方法的怀念或者推崇。很明显魏体来源于隶书的个性化优异!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自己官方通用文字。隶书是汉代的官方文字,魏碑是北魏的官方文字。其中除了有政治原因,也有书写性简化的原因,从大篆繁琐的笔画到楷书的发展是一条由繁到简的路。
此外,不仅是汉代有隶书,唐宋元明清都隶书,只不过隶书在汉代时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后世无法超越,而魏碑是不成熟的楷书,在北魏时期,在孝文帝的推动下文化思想空前自由,楷书的写法也也得到了发展。
要了解这些知识可以看《书法史七卷本》。
汉隶是汉朝普遍使用的文字体,也是从篆体开始转变为现代汉字的分水岭。至于魏碑体只是指出现于北魏时期的一些石碑的拓本字体,仅见于碑文,所以有独特的刀斧韵味,并非是北魏时期的实际书写样式。
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这种文字在秦以前就巳经出现,后经程邈整理並加以规范,由秦始皇认可做为小篆的***文字应用的。经秦汉发展,逐步成熟。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魏晋后已逐步被楷书所取代。因为隶书在两汉时期已是普遍应用的通行文字,所以当时人们一直把这种文字称为隶书。
魏碑是人们对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书法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北魏、东魏、西魏时期的碑文、墓志、造像、刻石等,是经过雕刻后的石迹。据考证,雕刻这种石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朱书"后雕刻,另一种是直接雕刻。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朱书"的字和工匠心里的“字谱"都是当时通用的偏隶偏楷的文字。魏碑是后来人们对这种石迹上文字的称谓,当时並没有被称为魏碑的文字。
碑体是什么字体?
碑体是正书字体,也叫北魏楷书、正书字体,也就是人们所说北魏时期的魏碑,均于正书刻石,雄强朴茂,书写自然大气,不苟法度又寓法度于其中。后人学魏碑者众多并且以学习魏碑而著名于世的也大有人在,如清代赵之谦学魏自成一代大家,民国于右任将魏碑容于草书为当代所重。
如何理解楷书的结构?
大家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颜体与欧体的结体方式完全不同,颜体讲究横平竖直,而欧体笔画多倾斜。
这其实就代表了楷书结构的两大类型:
1、平面宽结
其代表:褚遂良的《伊阙佛龛》《孟法师碑》及颜楷等。
平画宽结来源于隶书,书写时宜在点画的俯仰、向背、开合、伸缩上下功夫,切忌上下一等、前后齐平、如算盘子一样排列,宜平正而不板滞。
2、斜画紧结
其代表:欧楷、李邕行楷等,大多数楷书皆为此结体方式。
斜画紧结来源于北碑,体势向右上斜倾,中心紧收,四周舒展。书写时虽向右上倾斜,但必有一画将重心拉正,于险中求正。
平画宽结也好,斜画紧结也罢,要统过开合、伸缩、疏密、主宾、揖让、高低等变化,使结字在端庄匀称中体现参差错落之美。
1、角度法。常用于斜画紧结中,凡此类楷书,笔画切忌向一个角度斜。
用一句比较直白的话来说,楷书的结构就是一个字内部笔画的相对位置关系。
我们总说的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包括其他楷书名家在内,个人揣测各种楷体的区别即在于笔画形态的不同和笔画相对位置安排的差异,从而形成舒朗俊逸、雄浑穆然、轻盈灵动的不同书风。
各体楷书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但毋庸置疑的是不同的结构,展现了不同的“精气神”,其相互间有相同之处,更多的是差异化特点,一个楷书没有好的结构,即使再精美绝伦的笔画,也不可能组合出赏心悦目的字形,这是微观上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从一幅书法作品来讲每个字的写法也要与整体相协调统一。为达到这个目的,会对个别字的间架结构进行微调,比如正捺与反捺变化、点与捺的转换、长短横变化等,个别情况下可以对部首位置易位。一是与周围字的环境相协调,二是在静态中求变化,增动感。
整体来讲,不同楷书结构有其独特性和规律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否则就是美术字和印刷体,这也是当代学楷书最容易被诟病的地方了。
如何理解楷书结构?
楷书,四体八稳,而今结体都去找初始的北魏楷书。结体不拘形式。
传统从唐法开始,宠爱严谨的人颇众。自由性情属于无本分,喜欢结体的活约。
笔力有别,肥厚妍美结体与瘦硬遒劲结体,也各有姿态。如人胖瘦一般。
肥瘦皆宜,从结体用笔规律,只要筋骨血肉丰富,咋写咋妙。
楷书的结构,一如房子的结体,第一稳,第二美,缺少稳,则失去健,缺美,失去欣赏性。
楷书的结构,应该没有定法,一如建筑物设计,力究姿态风致。
古人法,今人意,方可有赏价值。趋同别人,只能算是跟屁虫。俗不可耐。
一如文,抄写别人,证明自己不动脑子。
楷书的结构就是把基本笔画按一定的美学原理,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进行搭配的平面空间构成关系。
结构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笔画而言它是整体,对于章法而言它是局部,字的形态美靠结构来体现。
楷书的结构原理
一,突出主笔。
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主笔耀其字精神,起稳定平衡,支撑结构主体作用。
二,变化叁差。
指的是笔画长短、正斜、粗细等变化。
三,结构勻称。
四,疏密变化。
楷书萌芽于汉,发展于魏晋六朝,成熟于唐。楷书的“楷”,就有楷模、规范的意思。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其中又吸收了章草的一些特点。
唐代“尚法”,这使得唐代又以楷书构成书法的主体,出现了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并出现了“欧体”、“颜体”、“[_a***_]”等唐楷体系。唐楷法度森严,规矩完备,包含了书法中许多基本规律性的东西,这也成为后世学习楷书的典范。
楷书的结构,就是将笔画组合成字,也可以叫做结体或者间架。如果笔画是一个机器的零部件,那么结体就是把零部件组合成形,结体恰当,字的造型就美观。
对于结体,历代都有许多探讨,比如隋释智果的《心成颂》,唐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等。
字的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独体结构”和“合体结构”。
是由一些基本都笔画组成,比如“人”、“大”、“口”之类。这些字笔画简单,不能再分为若干部首。
可以分为两分结构,如“呈”、“朋”;三分结构,如“谢”、“密”;内外结构,如“国”、“道”。
楷书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总体来说,在书写时,主要是要注意笔画之间的进退揖让,气势相连,使重心稳,疏而不散。
以下以《颜勤礼碑》为例
上图“颜”字的几个点,相互顾盼呼应,气势相连,形成和谐的整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魏楷书字体含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魏楷书字体含义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