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庭坚草书字体技法介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黄庭坚草书字体技法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庭坚的用笔方式和风格怎样?
如果只列举中国书法史上五位最为重要的草书家,黄庭坚(1045-1105年)大概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其草书在线条、笔法、字的组合方式、节奏以及与他其他书体之间的关系,都迥异于前贤,因此,黄庭坚成为我们必须特别看待的书法家之一。
大草在唐代达到顶峰,以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为代表。顶峰的标志之一,即将原来小草书中较为明显的侧锋提按欹侧,变为中锋运行,这样,笔锋的活动半径增大,使较大弧度甚至接近圆形的线条的出现成为可能。《古诗四帖》和《自叙帖》中大量圆转飞动的线条,正是中锋用笔的结果。黄庭坚的草书,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是如此。
但在《诸上座帖》和《李白旧游诗卷》中,这种情况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圆浑匀停的中锋逐渐让位于“三过笔”的抖动式中锋,即书写中为了强调线条中段的力度和质感,多次抖黄庭坚这种用笔方式,他自称为“抖索之病”,并称来自周越的影响。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从黄庭坚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咱嫌生涩。
黄庭坚行楷有长枪大戟,绵劲迟涩的风格。黄庭坚的草书用笔从容娴雅,行笔松缓,代表作《诸上座帖》。
黄庭坚说:"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他强调创新,提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书学观。
他的行书,用笔多变而节奏感强,线条巧含篆书之意。点画多处断开不连续,上下字不用笔势连绵而用体势连绵。长笔画夸张伸展,内紧外松。以奇为正,清劲伟岸。其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卷》、《伏波神祠诗》、《华严疏》、《诸上座帖》、《苦笋赋》等。
黄庭坚谈创作:"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己,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以自然万物为师,是他的创作源泉。创作是情感所引起的,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物质得以存留,实现了人格外化。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九佰黄尘》为黄庭坚所书。)
黄庭坚的书风具有明显的叛逆性格,当我们从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维度将北宋四家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与蔡襄的最古典相比,黄庭坚的书法则处于最叛逆、最前沿的一端。他的所有书作几乎都能找到这种反叛的性格,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我们几乎很难再找出几个像这样具有叛逆性格和创新意识的书家。总体而言,黄庭坚的书法在线条上显得锋利、爽劲而又颇具动感与气势,有暴风骤雨、诡异莫测之势。结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跌宕开阖之势,中宫紧缩而呈“放射”之状,字里行间充溢着“抖擞”之气。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古人评论中的“放射”、“抖擞”是褒是贬?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那便是其作品中充盈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极其自由、毫无顾忌的创造意识。正由于黄庭坚在点画结体章法上的不安分、不内敛中和,在另一个侧面,正突显着黄庭坚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其书风作为一种创作范型的成功。
1、黄庭坚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3、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黄庭坚擅长行书是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
黄庭坚擅长行书是宋朝唯一的草书大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法方面,与苏轼米芾蔡襄合成“宋四家”。擅长行书,后学习书法家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的宋代四大书法家。其行书与苏、米、蔡三大家不分高低。但黄山谷书《诸上座帖》草书在宋代应为第一,直追唐朝之颠张(张旭)醉素(怀素)及孙过庭。
黄庭坚大草在宋代的地位,没有出其右者。影响整个宋朝书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庭坚草书字体技法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庭坚草书字体技法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