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虞世南楷书字体转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虞世南楷书字体转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久了楷书,怎样去练行书?
楷书练久了要写行书,首先要破楷书的法度!楷书重法度,不论钟、王、欧、颜、柳,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笔笔讲求法度,除笔法,字的间架结构也多讲究,按此法度是写不出行书的。
练楷书久了,应该是自然而然过度到行书,实际上“练”不只是手法的变化,而是内心的觉悟!听说王羲之练字练不下去的时候去看别人舞剑,受到启发,来了灵感,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感谢邀请。
练行书之前先打好楷书基础,这个思路是没错的。当然,基础不一定非得是楷书,隶书和篆书都可作为行书的基础,以前谈到过类似问题,这里不过多赘述。
学习行书,推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智永真书千字文》过渡。《千字文》笔法完全承继二王笔法,以《兰亭》为基,行书笔意浓厚,接近与行楷,是楷书向行书过度的最佳范本。
如果我们单纯考虑楷书向行书过渡,必须考虑到书法的节奏感,楷书是这样,行书更是这样。所以,我们在最初练习楷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节奏感,在这一点上把握好了,向行书过渡会更容易一些。行书的节奏感较楷书更加强烈,牵丝映带、笔画俭省、书写速度等等,无不表现了其强烈的节奏感。节奏感是我们练好行书必须攻克的重点。
有了相当的楷书基础,在行书选帖上,我们可以选择风格更加接近楷书的行楷,比如《集王羲之圣教序》、《赵孟頫赤壁赋》等等,相信这样会更容易上手。
楷书是行书的基础。行书的基本特点: 笔法动作简洁明了,自然流畅。行笔节奏与速度比较快,并且有韵律感。个别笔画可以省略,点画和部首适当的有些变异,彼此之间保持意连,甚至有少许牵丝引带,字体姿态灵动活脱……
有一点要注意,属于楷书之列的字体不胜枚举,并不是所有的楷书都可以做为练行书的基础,要看之前所练的楷书字体是什么类型的。比如: 《九成宫》、《勤礼碑》、《玄秘塔》、《张猛龙》等,这种字体个性比较突出,尤其是笔法、字法特点与行书兼容性不好,向行书过渡十分困难。
相比之下,王羲之、虞世南、赵孟頫、文徵明、成亲王等人的楷书,兼容性比较好,楷~行过渡顺畅,而且没有后遗症。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谢谢支持!
我们都知道楷书四家,颜柳欧赵。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序,如果按照四个人的时间顺序应该是“欧颜柳赵”,因为欧阳询生在初唐,颜真卿生在中唐,柳公权生在晚唐,而赵孟生在元代。
其实按颜柳欧赵这样排序,是按练楷书的顺序排的,因为练颜体是为了练占格的,练字开始占格很重要的,为什么要写大字就是把字的骨架搭起来,并且把格占满。练柳体,因为柳体骨力很强,被称为“颜筋柳骨”,所以练颜柳是练筋骨。
接下来练的是欧体,练欧体练的是结构,练欧体久了容易练的死板了,缺少动感了,也就是你现在遇到的问题了。
所以接下就是练赵体了,赵体才是练书法的必由之路,因为赵体的动感十足,灵活多变,也有王羲之书法的影子。赵体就是楷书也不是那种呆板的楷书,本身就是行楷书了,比如三门记,寿春堂记等。赵体练的有面目了,就可以去练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圣教序,草书十七帖和手札等作品了。因为赵体和王羲之书法是一脉相承。
如何分辨欧、颜、柳、赵四种字体?
分辨颜柳欧赵四体书法需要掌握他们的主要特征,也需要全面地熟识,理解颜柳欧赵的主要特点!比如颜的圆勁,柳的刚韧,欧的毓秀,险绝,赵的流转,妍美!
这些认知都是需要经常观察,进而在大脑中形成了固化的认知,对于没中书体的形到主要特点都走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需要自己亲自的尝试,必须亲自的临摹,还需要你的临摹达到一定高的水准之后,你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书体,你才能轻松分辨。
这个过程是不轻松的,需要努力,需要悟!
颜体和柳体主要是正书流传,端庄大气,外形一个丰满点,一个骨感点,一个有扩张感,另一个内收,其实结构倒是差不多;赵体笔法比较潇洒漂亮,行草正篆皆有作品,传世作品比较多,风格多样;欧体笔划注重提顿,字体很是清秀。
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并称楷书四大家,如何分辨这四种字体?前面的答主似乎多是一些已成套路的泛泛而谈,我就说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吧。纯粹是个人感觉,不代表书家认可的观点。
1.颜体宝相庄严。
按年庚来说,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是初唐、中唐、晚唐的书法家,赵孟頫是元代的书画家,所以这四种字体的面世次序应该是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但是我最先接触的是柳体和颜体,对欧体和赵体只是略微认得而已,所以就先从自己熟悉的字体说起。
小时候和妹妹一起练过一阵书法。那时家里刚好有两本字帖,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柳体一见钟情,对颜体怎么都喜欢不起来,于是强制性地把颜体字帖分配给妹妹临摹,自己学了柳体。
我为什么不喜欢颜体呢?因为我不懂书法,纯粹是个人的视觉感受。颜体的辨识度很高,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种“肥头大耳”的感觉。颜体是很端正的楷书,一笔一划起承转合,运笔是很清楚的,但总体结构就是很圆润的感觉,让人想起唐朝那种丰腴的美。肥是真的肥,但是也是肥得有骨头的。或者这就是在内行的人看来,颜体水准很高的缘故吧。只不过像我这种肤浅的视觉动物,就是不大能接受肥美,所以颜体不合我的眼缘。
(颜体:多宝塔碑帖)
当然,现在我知道颜真卿在行家中的评价很高。所以为了尊重起见,我现在更愿意用宝相庄严而不是肥头大耳来形容这种丰腴的字体。
说个个人的判断经验:颜体中横竖笔画的粗细差别比较大,横笔很细,而竖、竖钩、竖弯钩等笔画,中间部分总是特别粗。总的来说,就是横笔中间细两头粗,像扁担;而竖笔是中间粗两头细,像梭子。
2.柳体风骨嶙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虞世南楷书字体转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虞世南楷书字体转换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