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钢笔行书字体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钢笔行书字体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论行草,黄道周历史第一有意见吗?你觉得呢?
要论书法的历史第一,个人爱好可以。如果从书法的妙理新意、气韵生动来全面分析,明代书家众多,祝允明、陈道复、董其昌、王觉斯等等,个个在争书坛第一,哪里论得到黄道周?明代都论不到,就不用去谈书史第一了吧。
书法历史上的第一好汉,早期是王羲之,张旭后来居上,狂草无可匹敌!
我觉得黄道周行草可以称明朝第一,但是历史第一还有待商榷。
黄道周,福建漳浦人,字幼玄,号石斋。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天启二年 (1622)中进士,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后募兵抗清,被俘不屈,于隆武二年(1646)就义于南京。乾隆四十一年(1776)谕文以其品行称“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荩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谕文》);道光五年(1825)清廷将黄道周请入孔庙从祀。黄道周是大儒,著名的理学家、经学家和书法家,时人徐霞客盘数天下名流时,称“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这里所称道的主要包括黄道周的字画、文章、人品与学问。
黄道周绝对是书法的天才,但是这个天才和倪元璐一样,有一句名言“书法那是第七八等事”,从而治学比书法用功要勤,也从没把书法当成一件什么正事来精心维护。
黄道周的行草和行楷变化,在明朝都是独树一帜的,个人特色非常鲜明。他的行草书,以二王为宗,兼掺章草笔意,用笔生辣且折转、圆转结合并用;落笔往往以露锋侧下,横画跌宕,竖画开张;结字欹侧平扁而又字距紧密,较之行距疏朗,形成鲜明的对比。黄道周的行草书,尤其是大幅立轴草书,如《赠倪汝叔侄诗轴》、《五律诗轴》、《自书诗轴》等,不落宋、元藩篱,紧步徐渭、张瑞图之后尘,气势酣畅,行笔大起大落,如疾风劲草,披美缤纷,甚为痛快淋漓。
沙孟海曾说,明朝书家,能夺王铎之位的,只有黄道周。
沙孟海说的不无道理,单就通篇的行草来看,能做到笔力雄强,收放自如的,只有王铎和黄道周了,而且此二人在用古字上,其余诸家都比不了,此二人的古文字研究非常深厚。
如傅山张瑞图倪元璐之流,虽书作不俗,但是在收放上都比较偏执,很难做到笔势上大开大合。
所以黄道周的行草,真是值得深研究。
诚谢邀请!我认为赵孟頫和黄庭坚应该在黄道周之上,况且他们是被世人公认的书法家,其很多书法作品也被推为精品佳作。黄道周和他们相比,就逊色多了。再就张芝,张旭,怀素等草书,那更是顶级,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和苏轼的『寒食帖』更是被世人排为行书的前三位。所以,说黄道周的行草历史第一的说法不妥当。
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书法也相继有了新的发展,即巨幅行草书的产生,其代表书家如徐渭、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张瑞图等。这些人可以说各具特色,都是一代宗师,谁是第一不好评判。
徐渭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于文学、戏曲、书画、军事都有成就。徐渭的书法天马行空,气势磅礴,在上述书法家之中,绝对是最具才气。黄道周是位民族英雄,其书法取法较高,索靖、钟王是其取法对象,所以他的书法气格高古,最具古拙质朴之气。王铎书法宗二王,虽发展至巨幅行草,但是,受二王影响至深。董其昌是帖学的终结者和集大成者,他的书法更是不言而喻的。像倪元璐、张瑞图等书家的书法,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黄道周书法固然很高,但如果说他就是第一,绝对是不合理的,还要看个人审美。
黄道周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隆武帝赐溢"忠烈″。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黄道周募众几千人,马只有十余匹,还有一个月的粮草。出仙霞关,与清兵作战。
十月初到达广信,募得三个月兵粮,分三路向清军发起猛攻,惜三路都失败了。十二月六曰,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到消息乐平己沦陷。二十四曰,到达明堂里时遇伏,黄道周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
隆武二年三月五曰就义,留***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黄道周是明末书法家,文学家,画家。他的行草书方折横撑,字势左低右高。行距宽阔字距密结,气血方刚,寒气逼人,高峻奇拙。形成了他的独有书法语言和风格。
论行草,黄道周虽然不能称第一,但属上品之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以上书法作品为黄道周书《行草自书诗卷》完整版。)
明清两代楷书最厉害的是谁?为什么?
明清两代楷书最厉害的是谁?为什么?这个最厉害的标准还真的有点为难,毕竟审美因人而异,每个名家能留名书法史都是有其个性特点。如此,只能看图来评价了。
一、明代文徵明楷书明妃曲
二、明代蔡羽楷书游金陵诗扇页
三、明代黄道周楷书孝经颂
四、明代张瑞图楷书王苍坪墓志
五、明代楷书一觉庵铭
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徵明是当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书法可以说是明代书法的代表,而他的小楷在当时堪称无人能比,被誉为明代楷书第一人。
(下图第一行三幅是文徵明小楷作品)
清代的姚孟起是最为杰出的楷书大家,他临写的《九成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第一临贴范本。
(下图第二行三幅是姚孟起临写的《九成宫》作品)
文徵明
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这是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力和艺术感理解能力的,古代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家可以做到,文征明是其中一位,现今,恐怕是没有了)。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精研和扬弃,最后取得适合自己的笔法。当代很多喜爱书法的人都比较推崇文征明,即使是对书法一知半解的外行人看了文征明二点书法后,也被他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神***所倾倒,几乎很少见有对文征明书法指出缺点的人。恐怕这样的成就也只有晋唐的大家可以达到了。
傅以渐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一甲一名进士,为清朝开国后第一位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历官国史院侍讲(顺治八年)、左庶子(九年)、秘书院侍讲学士、少詹事、国史院学士(十年)。1655年因“条上安民三事”,获得顺治赏识,加太子太保,改国史院文学士。先后担任《明史》、《太宗实录》纂修,以及太祖、太宗圣训并通鉴总裁。又被指派作《资政要览后序》,撰《内则衍义》,复核《赋役全书》。顺治十五年,和学士李霨一起主持会试。不久,加少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官至一品又加封太子少保,成为封建皇朝中极其少见的“超一品”官员。后不断上书请求退休,回归故里。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解任。逝世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钢笔行书字体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钢笔行书字体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