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放大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放大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字行书和小字行书有何不同?
笔者以为,大字行书与小字行书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笔法不同。
笔法分为篆㨨笔法和一拓直下法两种。一般来说,大字行书用篆㨨笔法,小字行书用一拓直下法。大字行书如黄庭坚、王铎、傅山等,他们的不少字法取自圣教序,但笔法则主要取自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等。小字行书则一脉相承于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赵孟頫等。
二、章法不同,
大家行书一般用长线条多,以展现大的空间布局与豪放之情,如江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小行书以显精致之美,如众星云集,天女散花,珠圆玉润。
三、墨法不同。
大字行书需要墨有枯湿浓淡之变化,有时还会用涨墨以展现块面,而小字行书变化较小,如兰亭,赵孟頫的行书,墨法几无变化。王铎大字行书则可见丰富的墨色变化。
不尽之处多矣,容后再叙。
大至的写法和小字的写法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是难度的区别,大字的笔法难度要远远高于小字的笔法难度。这也是书法界内要求原大还原古代书法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笔画粗细的区别,写大字的时候我们要把笔画写得更粗一些,写小字的时候笔画写细一点也没有关系。比如说颜真卿的字放大了之后就很好看,而欧体放大之后就会显得略显单薄!
第三.写大字的时候我们最好是站起来悬臂书写,如果是写小字就不需要这样了,右手腕搁在左手上写也是可以的。
第四.大字一般适用于写牌匾,写对联的场景,而且小字多用于写书信,做作业的场景
一、大字行书比小字行书难掌握
小字行书运笔动作相对简单,字的结构也容易写到位,而写大字需要的动作幅度变大,字越大结构越不好掌握。
二、大字行书有浓淡枯湿的变化,而小字行书墨色变化小。
大字和小字的写法是不同的
苏东坡说,世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大字难于茂密。
总的来说,小字多用运指,腕辅之。大字多用运肘,臂和腕辅之。
同样的字,小字多用露锋,而大字应多用藏锋。
小字使转运用的更多些,大字提按运用的更多些
小字更善于表达清秀,大字更利于表达雄壮
所以,清秀一类的字,在写大字是要表现的开阔些。像练习欧体的如果写大字,最好加一些颜体的东西进去,才会更加相得益彰。
书法落款写不好,学习何种碑帖能快速提高行书水平?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书法落款写不好,学习何种碑帖能快速提高行书水平”?首先,我想补充一下你的问题概念,提高行书与落款确实很有关系。但是,书法落款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例如,篆书落款、隶书落款、楷书落款、行书落款、草书落款。现代书法作品所有的落款,基本上都是用行书写的。
如果你学习的书法主要是行书,那么,落款就要有一些变化,尽量不要与正文行书的风格太一致了。
注意,我是说尽量。就是要避免一下在一个行书作品中,行书和行书太一致,会影响书法作品的字体效果,而不是不能一致。
所以,都是行书落款,现代书法作品对落款的要求,要比古代严格而丰富一些 。因为古代没有“书法作品”这个概念。今天的书法作品,有完整的正文、落款和印章三大要素。其中落款是不能少的要素之一,所以,对落款的艺术性要求,当然就要高一些。
例如,我们是学习楷书的,无论是哪一种楷书,那么,落款的行书字体就没有严格要求变化了。因为楷书和行书本来就离开距离了。
如果你写的正文是《兰亭序》这种行书,落款也是《兰亭序》的行书,就不太好。需要尽量变化一下。
但是,落款写不好也不一定都是因为行书水平问题,还有一个章法问题。落款在书法作品的章法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于“画龙点睛”。你的“龙”正文“画好了”,结果,“睛”落款没有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也会影响作品的,甚至影响很严重。
所以,落款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行书要好,还有比行书更重要的问题,是章法问题。
任何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快速提高行书水平,还是要多临贴,临好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行书大家有很多,例如“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的王羲之,还有唐代的颜真卿,北宋的米芾等人。
用行书落款写不好的,多数是练篆、隶或楷书的书法爱好者,而行书又是除草书外作为其他书体都适宜作落款的书体,因此,缺乏行书基本功还是要好好练习行书,练行书在初级阶段可选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学习,因为王羲之书法兼隶,楷、行、草等体,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中级阶段可以临摹一下米芾的《苕溪诗帖》。“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成就以行书为最大,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有人称赞说“天资辕轹为虚夸,及古中能自立家”,从这一程度上说明了米芾书法成就的来由,《苕溪诗帖》用笔爽利洒脱,布局多取侧锋,灵巧多变,形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因此线条遒劲有力。章法上注重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胸有成竹,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字有规律性,学习起来容易上手。图1至图3,是本人临摹的《苕溪诗帖》。
如想在行书上有更大的进步,可以再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字帖。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行草传递出豪迈洒脱的***气象,如果要练他的书法,他的《争座位帖》可以。《争座位帖》也称《论座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的精品,全帖有7纸,约64行,此帖苍劲古雅,为世所珍,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被誉为“颜书三稿”。推荐这个帖原因有三,一、它是训练书法线条中段能力的经典版本,二、其字结宽大,能开阔人的胸怀,三、其笔法在书法的发展进程里可承上启下。最后要说的是,要想学好颜真卿行书的笔画特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毛笔,选择中号兼毫或羊毫笔写出的笔画才能饱满而厚重。图4为本人练习的《争座位帖》。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
你好,我是兰石学书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从你的问题可以看出你学习书法时间已经不短了,基础应该不错。不知道你学的是楷书还是隶书篆书,其实落款字体并不固定,并非一定要用行书来落款。既然你想学习行书用来落款,那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书法界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名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名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这三个法帖都不好学,更不要说快速提高了,当然你如果有天赋那就另当别论了。《祭侄文稿》因有抑制不住的悲愤在里面,一气呵成枯笔甚多,初学难度极大。《寒食帖》侧锋较多,难度也不小。相比之下《兰亭序》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纵横自如,华美精致,刚柔相济,变化灵活,给人一种极大的美的享受.是学习行书的最佳法帖。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初学行书应该临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因为《圣教序》是刻在石碑上的,细微的连带已经显示不出来了,笔画的节奏就容易掌握了,非常适合单字练习。所以你可以把你经常用来落款的字写下来,然后找到《圣教序》上的范字先集下来,突击练习,就能速成。怀仁可以集王羲之的字,你也可以集《圣教序》上面的字,先尽快把行书落款的问题解决掉,等以后有时间再慢慢临习《圣教序》或者《兰亭序》。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你一点点,谢谢!
您好,落款是一个门面工作必须书写好,这需要长期的练习了,写到熟时自然成。首先要选好字帖,确定了之后就要坚持练习不可经常换,在就是要练习笔法把基本笔画练好打好基本功,多看古帖古画落款积累书写经验。
学习行书的碑帖很多,最好的行书字帖是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此帖属行楷,书法水平很高,很多人都从此帖学行书。但是学起来比较难,所以也有人不主张学《兰亭序》。
我们教学员学行书是从《兰亭序》入手,放大临写如拳大的字,用米格纸和带米格线的《兰亭序》对临,取法乎上,效果较好。
如果学员感觉学《兰亭序》较难,就介绍学陆游《自书诗》,此帖是陆游的代表作,字大字多,兼有楷行草三体,以圆笔为主。学此帖较易上手,而且书体较拙朴,不会写俗了。如能做到运腕书写,很快就能学会写行书,供参考。
古名帖:“三大行书”哪个技术含量全面?
三大行书分别为:《兰亭序》-东晋.王羲之。《祭侄季明文稿》-唐.颜真卿。《黄州寒食诗》-宋.苏轼。三副行书,分别代表三个不同时期书法造诣的巅峰之作。而且是三种不同的风格。书法作品也是作者直抒胸臆的一种情感表达。相比之下,推荐《兰亭序》,章法自然,结构精致。笔法潇洒飘逸。
谢谢您的邀请: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黄州寒食诗》,是被后世公认的三大行书,其排名也早有定论。
所谓书法的技术含量。无非是指书家对笔法,章法,墨法等综合技法的运用。单从这一点,王羲之则胜出颜真卿,苏轼很多。按现代话说,王羲之是地道的科班出身,“专职书家”,其中偶有从政经历,但终其一生,主要还是从事研究书法理论和技法。颜、苏却是“***”较多。《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能跻身于三大行书之列,更多得益于鲜明的艺术风格,以及后人对其人格尊重有关,因此,论技术含量,《兰亭序》排在三大行书之首,令人信服,当之无愧。
此仅为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书友指正。
(以下是本人临的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部分墨迹)
《兰亭序》整篇[_a***_]遒劲,笔势笔画富于变化,重复出现的字都有不同写法,如“之”字,“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这篇帖技术含量十分丰富,艺术价值极高,第一行书之名当之无愧。《祭侄文稿》和《寒食帖》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品,但就技术含量看,较之《兰亭序》还是有所欠缺的。
三大行书中,兰亭集序是最早的,也可以号称是中国书法行书的鼻祖,所有练习书法的人都必练兰亭集序。所以兰亭集序成了后代书法的经典,王羲之自然也就是后来行书书法的老师。不论他真正的功力和笔法如何,但谁都不能贬低他,他的地位是没有人敢有异议的。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在酒后写出来的,笔锋都比较明显,大部分都是露锋,章法和结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也不敢轻易对他有所褒贬。
祭侄文稿,是号称天下第2行书,书法家颜真卿是在得知其侄子去世后,极其悲愤的情况下写,逆笔比较多,显得苍劲古朴,包含了各种悲愤之情在里面。也不失为行书中的经典。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用笔方法很难练就。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在其47岁左右的时间写成的。当时因为文字狱被贬到黄州,郁闷不得志,所以他的书法充满了奇正大小的明显对比和变化。应该说里面的用笔方法、章法,结比较全面的。
因此三贴各有优劣。但对初学来说,一般都以二王入手,相对容易一些。但如果想成为专业的书家,那不仅第2行书,所有的行书明碑帖都要临习。
总结一下个人认为,黄州寒食帖,里边包含的书法内容应该多一些。兰亭集序的地位,没人能够撼动,也没人敢予以褒贬。
什么是书法的技术含量?笔法!?
笔法是否挥运得体,是否精彩如意,是否高难超人,谁看得懂?说得清?
技术含量全面,就是说能按笔法写书法了吧,最全面,是不是说笔法写得面面俱到?也就是笔法写得最好?以什么笔法标准来审定?
笔者曾提出新笔法理论:合笔法,出笔锋,极笔性。既包括技术含量,又包括艺术层次,这样才能区分书法高低,区别笔法技术含量的最与一般。
传世三大行书都能做到了合笔法,但是以出笔锋来衡量笔法,则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笔锋挥运明显胜过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再以极笔性这个最高标准来分析,则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的笔锋特性发挥得最好,又胜过了《祭侄稿》。
《黄州寒食诗》的笔锋挥洒具有四个特点:
一、变化最大:自然挥洒的笔锋使笔画的大小、长短、粗细、疏密对比悬殊,组成了一首高昂低吟变化莫测的乐曲。
二、笔意最放:豪放的笔锋使笔画和字形的组合达到了笔性的极限,字与字之间大小对比达到了十倍以上,已极尽笔性之能事。
三、神理最妙:苏轼说过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可以看到帖中写出了很多既有个性又有魏晋风度的妙笔。
四、诗情很浓:写自作诗,多诗情画意。
同一书法作品中的字体积大小有何规律?
书法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书贵自然!所谓自然,肯定不是人为的做作,而是一种接近自然中规律的东西。就书法而言,和音乐和其他艺术都有相通之处。看之顺眼,听之顺耳,不刻意,不雕琢,不留痕迹才是高!
但这么说,好像故弄玄虚,其实还是理解的层次。书法首先是技法层面的东西,如临习古人字帖可以寻迹而书,能够掌握他们的办法,但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一帖一样,根本没有具体规律。你去分析某个帖就没有很大意义!
那么,怎么掌握规律呢?我的小看法是,1临古代优秀碑帖,毕竟这些都是历经考验的东西。肯定有其可取之处!看他们处理办法来处理!
2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寻找相通处,比如音乐里的鼓点!
3掌握书法基本开合伸缩关系,比如可以112,不能111。注意不要机械化!
4遵从感觉,这个可能比较慢,需要长时间临帖学习才能掌握,就是意来则行,意去则止。
这些说来可能比较抽象,也是我孤陋寡闻,不能尽意。欢迎探讨!
谢谢悟空邀请!同一书法作品中的字体积大小有何规律呢?在行草书中有何规律?
以苏轼行草书《寒食诗帖》为例试作分析:
一,在一行字中有一二个为主字较大,如第一行中的"过″字,"寒″字。第二行中的"年″字。
二,整幅作品中,有几个字特别大,较突出抢眼,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字眼″。如"灶"字,"途″字,"穷″字。
三,通篇节奏随着情感的起伏,中间(8一11)行明显字形加大,笔画加粗。多按少提,以表达他的不可遏制的悲苦心情,十分压抑。
四,通篇为了有虚实变化,某一板块字大而重,和某一板快字小而轻有虚实对比,如此帖整幅作品右下角板块多数字较小而轻,形成行间字间白多黑少。左上角板块字多大而重,形成行间字间黑多白少。
五,大小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疏密对比,让视觉冲击力更强。使行间空白有起伏感。使字与字之间有主次关系。大小变化能更好的表达书者的情感起伏。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1一6是苏轼书写的《黄州寒食诗帖》,图7一9是笔者临摹习作局部,谢谢指正。)
字形大小问题,实际上是有规律也没有规律。比如在一些比较方正字体中,字形大小并不是特别悬殊,特别是楷书一路的作品。基本上***取了均匀布势的方法,比如颜真卿的楷书。字形大小悬殊的做法在行书和草书中比较常见。
其主要变化原则是依据字的点画多寡而定,点画多的字,大一些 点画少的字如果写的大了难免显得空旷一些。
在就是说字形的大小变化也与行气也关,笔势到了,字形大小甚至会出现相反的变化,点画少的字可以写大一些,点画多的字写紧凑一些,是完全可以的。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将点画较多的字形***取分割处理的办法。可以将其中部分偏旁部首进行夸张或做疏密处理,强化空间比列的对比,也有***取点画少的字形,造型复杂一些,点画多的字,点画造型简洁一些的处理,都可以改变字形点画多寡问题。这种做法在行书和草书中比较普遍,特别是草书中。还有一种办法就将点画少的字和上下字的结构处理成一个整体关系。实际上在行草书中对于点画多寡的处理方式是非常丰富的。
如上图中的字,点画多的还***取了减省的办法,“飘”字的“风”部。“神”字由于右下部较空旷,加了一个点,疏则变成了密。
又如“一”字虽然只是一画,但处理的巧妙仍然能够显得非常紧密,通过情况下,在一个方格之内,要处理好“一”字,使其不至于太空旷,往往会把点画适度加粗一些,甚至强化粗细变化。把“一“字的位置放到黄金分割点上。仍然能够于疏中见密,也就是小中见大。
又如“觞”字点画虽然多,但点画变细了。角字的左部“用”字的左上角***取的圆弧线处理,增加的字形内部的空间。使得整个字形点画虽然多,但仍然不会感到撑破格字的感觉。感觉上比“一”字还紧奏。
实际上具体到一个字,其体积大小处理是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大者可以变小,小者也可以变大。其关键在于和谐融洽,不能因为过度的对比悬殊而跳出整个作品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放大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放大的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