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庐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庐字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字选什么字体好?谁的好?
练字选什么字体好?谁的好?书法有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楷书就像站立,行书就像行走,草书就像奔跑。练字一般选择楷书字体入门也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楷书有严格的法度要求,学习楷书可以“先入规范,建立基础”。至于学谁的为好?可以从魏碑、唐楷、现代书家帖子这三个方面择一学习即可。
一、魏碑
其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代表作品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张玄墓志》等。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从魏碑开始学习是比较容易摆脱写字容易流俗的情况发生。
二、唐楷
是专指唐代楷书,楷书发展到唐代达到历史上的巅峰,其时代名家辈出,初唐时期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中唐有颜真卿等;晚唐有柳公权等。
书法史中记载的四大楷书大家,在唐代就占了三个。
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各种字体都有不少爱好者,其中楷书较数大众接受,因为工整美观易认,楷书又分柳楷,颜楷,欧楷,赵楷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李斯等人的篆书。以及历代书法家的草书,各有千秋,俗称文无第一,谁能真正排出令全民认可的第一呢?不过本人认为颜真卿的楷书真不错,厚重,大气,我县大街上标语多用颜楷字。这是个人认识,不喜勿喷!
练字的目的就是开心的活着,既然要开心就要有乐趣,那么你看到什么字体舒心你就练什么字体,篆、隶、楷、行、草体体美妙,样样精粹,道理就这么简单。否则,你强迫自己去干不喜欢的事你还会快乐吗?就说我自己,练字多年,一开始就从行书着手,后来逐渐向草书学习(小学练过楷书)。尤其,行草书给人以豪情奔放、艺术生辉的感觉,用它来抄写喜欢的诗句名言确是心情无比的快乐。我也说不上具体喜欢谁的书体,就说某一个行草书体字就有几十个书法家的不同写法,你不可能每个写法都去练吧,这就要选你最喜欢的那个字体练才是正确的。取百家之长补自其之弱。总之,练字最重要的是一颗恒心和兴趣,只要长期坚持以此为乐必有成效。个人粗浅认识,不足可以纠正。
对于练书法要选什么字体,谁的好?
这就要看你自己的喜好了。
如果你喜欢篆书,可以选择大篆《石鼓文》,秦代李斯的小篆,间以练习清代吴昌硕,邓石如,吴让之的篆书。
如果你喜欢隶书,汉代的经典隶书作品可供选择,如《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可以参照清代隶书大家的作品,如伊秉绶,邓石如,何绍基的隶书。
如果你喜欢楷书,建议以唐楷入手,比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也可以练习魏碑作品,如《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李璧墓志》等。
行书可以练习《集王圣教序》,米芾,赵孟頫的行书也是很好的选择。
1、如果单纯是想把钢笔字写好看,就直接选钢笔字帖临习。初中以下就从楷书开始,初中以上楷书和行书都行,字帖选取田英章、庞中华都是很好的范本。
2、如果想把毛笔字练好,小学生就从楷书入手,范本有褚遂良、颜真卿、欧阳询等楷书大家的经典作品。初中或以上的都可以从隶书开始学习,范本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
书法中的“屋漏痕”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表现?
书法上所讲的“屋漏痕”,实质意义是强调“中锋运笔”!“屋漏痕”的实际形象是指“漏进屋内的雨水”顺着墙壁往下趟时留在墙上的“痕迹”!由于雨水与墙上的尘土汇合成“泥水”顺墙下趟到最后停止时(自身有一定的粘度),最底端的形状必然呈现为圆润的“水滴”状!而这种自然形成的“屋漏痕”形状,明显地显现着一种“流动感”!而这种“屋漏痕”的形状,恰巧与汉字书法的“垂露”笔画形状相同!而“垂露”笔画的形成原理,则是“正确的中锋运笔”!所以,古人便以”屋漏痕”这个词汇来形象地强调”中锋”运笔!!!(须知:“侧锋”绝对写不出“屋漏痕”!)下面,我分别用“侧锋”和”中锋”写两条“竖”,便于大家理解。
(请将照片竖起来看)。
我是个农民,家里住着土坯房,一旦遇到连阴雨,遍地漏,漏雨也顺着墙往下淌,墙不平,遇到阻力自然拐弯,因此深有体会。颜公创屋漏痕笔法,只适合竖笔,而且笔不是直的,有浓有淡有枯有涩,又有锥墙之力度。因此我认为以中笔用笔,以划沙之功力,速度宜缓方能达到效果。只是一孔之见,见笑了。
书法中的"屋漏痕"“锥化沙”"折叉股""印印泥"这些都是书法表现到极致的现象。"屋漏痕"是写字到达尾声才表现出来的现象,毛笔开叉,虚实相生,像是下雨漏在墙上的现象,显得笔力雄厚苍劲有力,一气呵成。而现在一些书法表演者,一起笔就表现出了"屋漏痕",毫无法度可言,一味的追求力度和气势,将书法写成了丑书丧失了书法的底线,把这种现象称为求怪求变求创新,就像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一样,破坏了书法艺术。
我认为,漏,是滴漏,淌,为流淌,两者表达的不是一个意思。“屋漏痕”,原本是指老式民房屋顶漏了,雨水滴落在纸棚上之后渐渐向四周洇化,水印边缘出现毛茸茸的自然现象,形态非常柔和润泽,不生硬。借此用于比喻笔墨痕迹厚重丰满,别有意趣。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生宣纸与屋漏痕
“屋漏痕”,实际是洇的意思。这种感觉在生宣纸上书写非常明显,墨迹洇化之后,笔画或线条边缘柔和润泽。反之,在熟宣上写不洇,墨迹边缘质感齐整,即所谓没有屋漏痕。
比如同一个字,分别用熟宣、生宣写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上图中,左边是用熟宣写的,右边是用生宣写的。用的是同一支毛笔,一样的墨汁,笔法动作也是相同的。为什么效果两样儿? 显然,主要是纸的缘故。所以,我认为,有些字体,笔画起、收处的形状呈现圆钝无尖,不一定都是使用了“逆入”、“回描”的动作,而是在笔画的起笔处、收笔处,由于中锋、侧锋和提按幅度大小,以及驻笔时间长短所致。因为,古人不写大字……
▲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这个现象表明,宣纸生熟程度对笔迹刚柔、方圆等,在渲染效果和表现力方面有直接[_a***_]。比如,在生宣上写字,“屋漏痕”即能起着美化作用,同时也存在弱化线条力度的因素。因此,掌握纸的特性很重要,所说的纸法就是指如何利用纸的特性进行创作,借以表现不同风格的笔墨韵味。当然,与行笔动作快慢、墨汁浓度稀稠也有很大关系。
▲
屋漏痕锥画沙其实说的就是具有较高形质的中锋线条,既然是中锋书写的点画线条,肯定是以中锋技法写就。要写出屋漏痕,锥画沙的线条,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锋运笔。二是涩行逆进。三以意书写。
中锋运笔就是要是毛笔的锋尖部分尽可能保持中锋状态运笔,也就是锋要正。就像锥画沙那样。一只尖锐的锥状物,在明净平滑的沙滩上画线一样,锥尖深入沙土内,在具有一定摩擦力的作用下,画出一条深深的刻入地表的凹线。这就是中锋线条。也就是中锋运笔的基本原理。在如屋漏痕同样是泥水在墙上从上到下的蜿蜒曲折的缓缓流下形成的具有立体感到轨迹。
涩行逆进,就是用笔不能轻快的一挥而就,要有一种有物拒之的感觉,这样的线条不仅坚实有力,而且非常富有质感。
在就是书法家自己要有意的体会这种线条的形质给自己带来的感觉,以这种感觉融入书法线条的书写节奏与运笔过程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庐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庐字的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