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墙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墙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屋漏痕”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表现?
屋漏痕据说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与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如同古人说:“肤肌之力”一样,形容用笔方法所产生的点画线条之形质。
它不是古人先有这些概念,后在书法实践中运用的技法,而是对颜真卿在长期书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颜真卿不断修炼笔墨功夫的象征,功到自然成。
今人在书写中不可一味刻意追求,应加强笔墨修炼,不求形似,以书写中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点画线条为佳。
同时,在书写中,加强对点画笔法、笔势和笔意的理解,提高书法审美和鉴赏能力,明白点画线条的形质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农村人,对屋漏痕应该有印象。
屋顶破漏,雨水沿墙壁蜿蜒淌下。由于墙壁的阻力,雨水必须左右婉曲而下,痕迹的尾部如垂露,圆正而不见起止的痕迹。
古人从这种自然现象中,领悟到以曲势取直的笔意,领悟到用笔要留得住笔,力在画中,笔尽而势不尽,画虽长而力有余,寓沉着于痛快之内。
表现在书法中,就是收笔出锋,最忌飘忽不定,作虚尖浮怯之状,特别是一些较长的笔画,如长撇、悬针丶垂露丶捺脚等,特别是行草中的长竖拉笔。
书写这些笔画时,笔力要送到位,但不可势尽力竭,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以腕力或腕力配合肘力、臂力送之,切不可以手指拨动笔杆挑出,这样才能笔锋在笔画的尽处还有余力。
如“拂”字长竖,“及”“妙”字长撇。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法上所讲的“屋漏痕”,实质意义是强调“中锋运笔”!“屋漏痕”的实际形象是指“漏进屋内的雨水”顺着墙壁往下趟时留在墙上的“痕迹”!由于雨水与墙上的尘土汇合成“泥水”顺墙下趟到最后停止时(自身有一定的粘度),最底端的形状必然呈现为圆润的“水滴”状!而这种自然形成的“屋漏痕”形状,明显地显现着一种“流动感”!而这种“屋漏痕”的形状,恰巧与汉字书法的“垂露”笔画形状相同!而“垂露”笔画的形成原理,则是“正确的中锋运笔”!所以,古人便以”屋漏痕”这个词汇来形象地强调”中锋”运笔!!!(须知:“侧锋”绝对写不出“屋漏痕”!)下面,我分别用“侧锋”和”中锋”写两条“竖”,便于大家理解。
(请将照片竖起来看)。
屋漏痕锥画沙其实说的就是具有较高形质的中锋线条,既然是中锋书写的点画线条,肯定是以中锋技法写就。要写出屋漏痕,锥画沙的线条,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锋运笔。二是涩行逆进。三以意书写。
中锋运笔就是要是毛笔的锋尖部分尽可能保持中锋状态运笔,也就是锋要正。就像锥画沙那样。一只尖锐的锥状物,在明净平滑的沙滩上画线一样,锥尖深入沙土内,在具有一定摩擦力的作用下,画出一条深深的刻入地表的凹线。这就是中锋线条。也就是中锋运笔的基本原理。在如屋漏痕同样是泥水在墙上从上到下的蜿蜒曲折的缓缓流下形成的具有立体感到轨迹。
涩行逆进,就是用笔不能轻快的一挥而就,要有一种有物拒之的感觉,这样的线条不仅坚实有力,而且非常富有质感。
在就是书法家自己要有意的体会这种线条的形质给自己带来的感觉,以这种感觉融入书法线条的书写节奏与运笔过程中。
我是个农民,家里住着土坯房,一旦遇到连阴雨,遍地漏,漏雨也顺着墙往下淌,墙不平,遇到阻力自然拐弯,因此深有体会。颜公创屋漏痕笔法,只适合竖笔,而且笔不是直的,有浓有淡有枯有涩,又有锥墙之力度。因此我认为以中笔用笔,以划沙之功力,速度宜缓方能达到效果。只是一孔之见,见笑了。
小学生有一定楷书功底后,想学习行书,建议学哪个碑帖?
小学生有一定楷书功底后,想学行书,建议临写《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圣教序》是学习行书的最佳碑帖,关于这一点,望题主不要有任何怀疑,应坚定信心学下去,记住,一定要坚定信心!这个很重要!
另外,我还要告诉题主,就是没有楷书基础,直接临习《圣教序》也是可以的。
有了楷书功底后,应直接进入对临程序。如能坚持,且有灵性和悟性,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就可把《圣教序》临到六分像。学习行书,要先工《圣教序》一帖,勿随便换帖。当把字临到“七分像”时,可选择临写王羲之《兰亭序》或自己喜欢的其它行书碑帖,但同时还要继续临写《圣教序》,以巩固之。
临写古人的碑帖,要重点学习古人的笔法和字法,关于章法和墨法,可先顺其自然,先不必太在意它,等有了一定水平后,就会水到渠成的。
另外,在临帖前,要认真读帖,还要认真领悟其精神,做到“读”、“临”、“悟”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得快。
在对临程序完成后,可视自己的情况进行背临和意临。
小学生有一定楷书基础之后,学行书的话,建议从古人墨迹开始入手。为什么一定是从墨迹入手?像《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李邕《李思训碑》等刻帖,都是二王一路行书经典作品。原因很简单,墨迹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书家入笔、行笔、笔势、墨色等特征,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容易理解,而刻帖由于年久日深,这些关系都已很模糊,不适合小学生学习。
下面介绍几本墨迹,以供参考。
王羲之《兰亭序》(冯摹本),冯摹本《兰亭序》被誉为下真迹一等,在形上是最接近原作的。但是学习《兰亭序》难度大,以《兰亭序》风格创作难度更大,不过以《兰亭序》入手,作为学习行书的过度还是很好的选择的。
(冯摹本)
赵孟頫行书《赤壁赋》,整体风格偏于行楷,更适合小学生初学,且赵孟頫行书属二王一路行书正脉,对日后上溯二王有很大益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墙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墙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